|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研究 社会科学 书籍 |
| 作者: | 何思源王宇飞魏钰苏杨 |
| 定价: | 98.0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2-01 |
| ISBN: | 9787520122252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试点。本书即为国家发改委联合中国河仁慈善基金会等开展的相关研究课题成果之一,全书分四部分:一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思路和总体框架,二是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体制机制现状,三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及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的细化设计,四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项目化方案。 |
| 目录 | |
| 部分 与中央文件衔接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思路和总体框架 1.1 目标导向: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思路 1.2 问题导向:中国保护地体系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现状 1.3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总体框架 第二部分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体制机制现状 2.1 福建省自然保护地的基本情况及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代表性 2.2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现有管理体制和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及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的细化设计 3.1 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设计特点 3.2 如何构建管理单位体制 3.3 如何形成统一的资源管理体制——以土地权属制度为 3.4 如何构建资金机制 3.5 明确不同层面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对应的权力清单和运行方式 第四部分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项目化方案 4.1 与基础制度和全局目标关系及其项目化思路 4.2 项目化方案设计——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 4.3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项目化方案在不同类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体现形式 附 件 附件1 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别及其体制机制在中国的适用性 附件2 基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遴选原则的遴选指标体系设计及其在福建省的应用 附件3 对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相关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调研访谈 附件4 国家公园产品品牌增值体系的可借鉴经验和中国国情下的实施方案 附件5 如何完善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实施方案 附件6 国家公园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 附件7 法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动因、经验及其对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启示 |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虽然内容严肃,但绝不枯燥。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哪些部分需要详尽阐释,哪些部分可以简练带过,使得整本书的阅读流感非常顺畅。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数据和图表时,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堆砌信息的传统学术方式,而是通过精炼的语言对图表背后的核心信息进行提炼和解读,大大减轻了读者的理解负担。此外,书中的一些结论部分,往往会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反思性问题,促使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够继续进行自我探究和批判性思考,这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之一。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知识密度高但阅读体验愉悦的精品,非常值得花费时间去细细品味和反复研读,它带来的知识增量和思维启发是显而易见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格调,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着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厚重而专业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分量十足,让人感觉这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内容扎实的著作。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触感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印刷清晰,排版布局考究,使得复杂的理论内容和大量的数据图表得以清晰呈现,这对于理解这类宏大主题的研究至关重要。整体而言,从物理形态上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学术产品,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严肃、权威的阅读氛围,让人在尚未深入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的研究投入抱持了极高的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也侧面反映了出版方和作者对于该研究主题的重视程度。这种对书籍实体本身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质量也不会轻易妥协,非常适合需要深度研读的专业人士或学生。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逻辑构建得极其严谨,如同精密的仪器般层层推进,让人叹服。作者在开篇部分迅速勾勒出了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历史脉络和当前面临的复杂挑战,并没有急于展示核心观点,而是先为读者铺设了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随后,书中对“体制建设”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剖析,做到了鞭辟入里,充分结合了国内外相关的管理学、环境法学和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前沿。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分析方法,将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公园管理模式上的优劣进行了细致的对比,从而凸显出中国模式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论证结构,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人,也能逐步跟上作者的思路,最终清晰地把握住整个研究的精髓所在,展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现实案例的敏锐洞察力所折服。书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实地调研案例,这些案例并非简单的素材堆砌,而是作为支撑理论框架的坚实基石。例如,关于某一特定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作者不仅引用了官方文件,还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在执行层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利益群体的博弈过程,使得抽象的政策条文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没有停留在空中楼阁般的理论构想上,而是扎根于中国具体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现实之中,为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管理者提供了极具操作价值的参考蓝图,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国情民情的深刻理解和责任担当。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贡献,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其对现有研究范式的超越和拓展上。长期以来,关于自然保护的研究,往往偏向于生态学或纯粹的法律规范层面。然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跨学科的对话平台,将治理结构、资源分配、公众参与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关键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进行系统性研究。书中提出的某些关于“区域协同治理”和“多主体利益平衡”的新模型,令人耳目一新,这无疑为未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的理论工具。对于那些致力于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深度探索的研究人员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展示了如何在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国家治理体系中,有效地推进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改革工程。它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和可移植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