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体育蓝皮书:北京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7)
定价:98.00元
售价:58.8元,便宜39.2元,折扣60
作者:钟秉枢 陈杰 杨铁黎 邓旭 郝晓岑 张建华 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109321
字数:310000
页码:328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北京体育产业各个区域、领域的相关部门、企业、场地、人群进行调研,通过专业视角和学者声音,基于数据和案例,解读北京体育产业发展大势,重点关注北京体育产业发展中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发表*前沿的深度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报告【杨铁黎】/001
一 北京市体育产业总体运行情况/002
二 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013
Ⅱ 行业篇
2 北京市体育产业政策引导分析【何文义 郭 彬】/015
3 2015年北京市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王庆伟 海振文】/026
4 北京市健身休闲市场【刘平江】/052
5 北京体育用品市场
【王兆红 钟华梅 罗腾香 张 琢 罗 丹 张 翾 张晓霞 张春芳】/072
6 2015年北京职业体育发展研究【郭 彬 何文义】/106
7 体育场馆运营【陈文倩】/149
8 北京市冰雪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杨铁黎 李晓鸣】/162
Ⅲ 案例篇
9 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董 杰】/180
10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2015年度体育产业综合发展报告【田巨清】/195
11 五棵松体育场馆群运营管理【韩立峰】/218
12 快乐篮球的开创者
——哈林秀王国际英语篮球训练营商业模式探讨【许云飞】/234
附录1 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在京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大类)/249
附录2 国家体育总局各运动管理中心、全国单项协会、北京市体育局及直属单位在京举办
重大体育赛事(第二大类)/250
附录3 北京市级各协会、赛事公司、企业、个人举办的商业性、群众性赛事(第三大类)/277
Abstract/307
Contents/309
作者介绍
钟秉枢,男,1959年1月出生于四川。教授、教育学博士,首都体育学院院长,北京体育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大体联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排联规则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空手道分会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技术学会高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播学会体育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体育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中国学校体育》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专家。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高教管理方面的研究。陈杰,男,1971年2月出生,汉族,天津市人。现任北京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工会主席。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12月加入中国党,市委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北京市朝阳区团委副书记,北京市朝阳区体育局副局长、调研员、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委员副主任,北京市朝阳区体育局党组副书记、局长。2011年8月任北京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主要负责体育产业、体育行业安全监管、规划建设、体育竞赛等工作。主持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管理工作。从事体育经济和产业政策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重点研究课题“北京市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环境调研报告”、北京市重点议案“关于发展体育领域新兴服务业情况的办理报告”等。创办《投资体育》,组织实施多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和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体育服务贸易大会等。为宣传、展示北京体育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参与调研起草的《北京市人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已经由北京市颁布实施,其他多项体育产业科研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好评。钟秉枢,男,1959年1月出生于四川。教授、教育学博士,首都体育学院院长,北京体育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大体联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排联规则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空手道分会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技术学会高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播学会体育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体育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中国学校体育》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专家。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高教管理方面的研究。陈杰,男,1971年2月出生,汉族,天津市人。现任北京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工会主席。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12月加入中国党,市委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北京市朝阳区团委副书记,北京市朝阳区体育局副局长、调研员、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委员副主任,北京市朝阳区体育局党组副书记、局长。2011年8月任北京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主要负责体育产业、体育行业安全监管、规划建设、体育竞赛等工作。主持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管理工作。从事体育经济和产业政策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重点研究课题“北京市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环境调研报告”、北京市重点议案“关于发展体育领域新兴服务业情况的办理报告”等。创办《投资体育》,组织实施多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和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体育服务贸易大会等。为宣传、展示北京体育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参与调研起草的《北京市人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已经由北京市颁布实施,其他多项体育产业科研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好评。
文摘
序言
最近我一直在研究体育产业的区域经济学效应,手里翻了好几本相关的著作,但真正能让我产生“啊哈!”时刻的,还是这本2016-2017年的北京体育蓝皮书。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超级都市的体育发展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它不像一般的商业报告那样只关注短期收益,而是着重探讨了体育产业如何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如何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软实力。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体育设施的社会化利用率”的分析模块,那里面详尽的数据表格和模型推演,清晰地展示了场馆在非赛事期间如何通过市场化运营来反哺公益属性,这种平衡的艺术,是很多城市管理者头疼的问题。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到几乎无懈可击,引用了大量的政策文件和一手调研资料,让人很难对其结论产生质疑。它像一面高清的镜子,忠实地反映了那两年北京体育产业从高速扩张期向规范化、精细化运营过渡的关键节点,为我们理解中国体育产业的“北京样本”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文本支持。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是一本需要坐下来,泡上一壶茶,才能细细品味的学术性读物。它的文字风格非常专业、严谨,不适合那种想快速浏览一下热点信息的读者。但对于我这种对体育经济模型和产业政策制定流程感兴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库。书中对几个特定细分领域的深度剖析,比如冰雪运动的商业化路径探索,或者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侧改革,都远超出了当时的普遍认知水平。它里面很多关于资本流动和风险控制的论述,我现在回过头看,简直是神预言。它没有用花哨的语言去渲染“全民健身”的美好愿景,而是用冰冷的数字和图表告诉你,实现这个愿景需要哪些具体的、可量化的投入和机制保障。这本蓝皮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引领了潮流,而在于它为后来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于事实的分析基准线。它让人明白,体育产业的繁荣,绝不是一句口号就能达成的,背后是无数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工程的协同作用。
评分要评价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我会用“沉稳”和“前瞻”这两个词来概括。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畅销的体育商业书籍那样充满激情和口号,它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学者,不急不躁地为你展示一张绘制精美的航海图。我注意到他们对“体育服务外包”模式的深入分析,这是当时北京体育服务业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书中对此的评估非常到位,既肯定了其带来的效率提升,也指出了潜在的监管漏洞。这种辩证的、多维度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极具厚度。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在数据可视化方面所下的功夫,那些精心制作的柱状图和趋势曲线,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清晰有力地说明了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静止快照”,让我们得以从容地审视和反思那段时期北京体育产业发展的驱动力、阻力点以及最终的产出效果。它是一份严肃的学术文献,也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行业档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意思,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合着烫金的书名,一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数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每一页的分析,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能感受到编撰团队在资料搜集和结构梳理上的巨大心血。它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行业年鉴,更像是一份为未来决策者准备的详尽路线图。我特别留意到他们对“体育+”这种跨界融合的探讨,这在当时(2016-2017年)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议题,很多人还在观望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进行深度的案例剖析和趋势预判了。想象一下,阅读这些基于扎实调研的数据,去对比当年北京这座城市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群众体育推广以及职业体育市场化进程中的真实面貌,那种代入感是无与伦比的。对于任何一个想在体育产业领域寻找商机或者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本蓝皮书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它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勾勒出了一个正在腾飞的庞大产业的骨架和脉络。我期待着深入研究那些关于场馆运营效率和体育消费行为转变的章节,相信能从中挖掘出很多实用的洞察。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接触这类官方背景的“蓝皮书”,我原本预期会读到一堆枯燥的统计数字和官话套话,但这本书出乎意料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将宏观政策导向与微观市场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它对北京申办大型国际赛事后对城市体育生态的长期影响进行了梳理,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印象深刻。我尤其喜欢它在讨论产业结构升级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法,通过横向比较国内其他一线城市以及纵向回顾北京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使得那些复杂的经济指标变得生动起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水平的行业研讨会现场,听着几位资深专家的深度对话。它没有回避当时的挑战和瓶颈,比如资本的理性回归、人才的培养滞后等问题,反而进行了坦诚的剖析,这体现了研究者的高度责任感。它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在试图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并尝试预测“未来会怎样”,这种深度挖掘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