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光機電係統手冊--技術和應用
定價:120.00元
作者:(韓)趙恒锡|譯者:李傑,毛瑞芝,王正傑,黃科偉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030280206
字數:877000
頁碼:696
版次:無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04kg
譯者序
前言
緻謝
作者簡介
第1章 光機電技術及其應用
1.1 簡介
1.2 光機電技術的曆史背景
1.3 光機電集成是移動技術的主流發展方嚮
1.4 光機電係統的定義和基本概念
1.4.1 光學元件的基本作用
1.4.2 光機電係統的應用
1.4.3 光機電係統的種類
1.5 光機電係統的基本功能
1.5.1 光機電技術的要素
1.5.2 基本功能
1.6 光機電一體化係統的相互作用
1.6.1 創造新功能
1.6.2 提升自動化水平
1.6.3 增強係統的性能
1.6.4 實現高功能性
1.6.5 分布式功能
1.6.6 微型化
1.7 小結
術語定義
參考文獻
第2章 光機電産品和製作流程——設計中考慮的問題
2.1 引言
2.2 傳統設計與光機電設計方法
2.3 光機電設計過程
2.3.1 需求和設計規格的確定
2.3.2 概念的提齣和評估
2.3.3 細節的發展和評估
2.4 光機電技術
2.4.1 光學傳感器
2.5 光機電係統的應用
2.5.1 全自動照相機
2.5.2 智能洗衣機
2.5.3 基於SIS0規則控製器的光學執行元件
2.6 結論
術語定義
參考文獻
第3章 半導體激光器原理及其應用
3.1 介紹
3.2 半導體激光器的原理
3.2.1 普通材料的光輻射過程
3.2.2 半導體激光振蕩器的機理
3.2.3 門限條件和振動模式
3.3 應用
3.3.1 光學開關激光器及其數據存儲的應用
3.3.2 耦閤腔激光器的乾涉波動及其在光學測量中的應用
3.3.3 鎖模激光器和及其通過微機電係統的調諧
3.3.4 波長可調的帶有半導體光放大器的環狀激光器
3.4 結論
術語定義
參考文獻
第4章 光學傳感器及其應用
4.1 介紹
4.2 位移光學傳感器
4.3 基本原理和方法
4.4 計量遙感技術的新型應用
4.4.1 用於直綫性測量的新式位置傳感器
4.4.2 光學編碼與節距調整光學二極管陣列
4.4.3 集成光柵圖像類型編碼器
4.4.4 集成乾涉型傳感器
4.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5章 分布式光縴傳感
5.1 介紹
5.2 基本原理
5.2.1 光綫基礎
5.2.2 DOFS基本原則
5.2.3 DOFS係統參數
5.3 準分布式光縴傳感係統
5.3.1 布喇格光柵準分布式光縴傳感係統
5.3.2 總結
5.4 全分布式光縴傳感係統
5.4.1 偏振光時域反射計
5.5 總結
術語定義
參考文獻
第6章 基於生物學的光學傳感器和變換器
6.1 簡介
6.2 基於生物學的光學傳感器
6.2.1 生物體發光的光源
6.2.2 Vibriofisheri細菌
6.2.3 毒素生物傳感器——一個例子
6.3 基於蛋白質的光學變換器
6.3.1 噬菌調理素膠片
6.3.2 光學變換器
6.4 噬菌調理素膠片的應用
6.4.1 灰度圖像縮減
6.4.2 非綫性對數濾波器
6.4.3 可編程空間濾波器
6.4.4 實時缺陷增強
6.4.5 全息聯想存儲器
6.4.6 光地址直接顯示
6.5 結論
術語定義
參考文獻
第7章 機器視覺基礎及其在機電係統中的應用
7.1 介紹
7.2 基本原理
7.2.1 低級視覺
7.2.2 中級視覺
7.3 三維視覺及其應用
7.3.1 三維視覺
7.3.2 運動
7.3.3 主動視覺
7.3.4 機電係統應用
7.3.5 自主移動機器人的導航
7.3.6 創建平麵圖的方法
7.3.7 影響機器人視覺導航的其他因素
7.4 其他參數在實時應用中的重要性
7.5 經濟因素
7.6 總結
術語定義
參考文獻
第8章 體全息成像
8.1 緒論
8.2 數字式成像和混閤成像
8.3 體全息成像的描述
8.4 體全息成像的定量錶示
8.5 體全息成像的應用
8.6 進一步的信息資源
8.7 結論
參考文獻
第9章 模式識彆
9.1 引言
9.1.1 分類和識彆
9.1.2 特徵、嚮量和原型
9.2 分類
9.2.1 使用愚均值算法的聚類
9.2.2 類的數字K和聚集有效性
9.2.3 一種改進的五均值算法
內容提要
《光機電係統手冊:技術和應用》以一種新的模式,提齣綜閤光學和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技術融閤——光機電一體化技術,首次將利用該技術開發的設備、産品、機 器、工藝、係統稱為光機電一體化係統。《光機電係統手冊:技術和應用》共分五大部分23章,涵蓋光機電一體化係統的基本要素和應用,通過介紹光機電技術的 定義、技術基礎和應用領域,使讀者綜閤瞭解光機電一體化係統及其在總體係統性能中的作用和協同效應,以達到消除光學和機電一體化兩大技術領域之間隔閡的目 的。
《光機電係統手冊:技術和應用》可作為從事機電工程領域或其他工程領域中光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和開發人員的技術參考書,也可作為大專院校光學、機電工程類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學習參考書。
作者:(韓國)趙恒锡(Hyungsuck Cho) 譯者:李傑 毛瑞芝 王正傑 等
趙 恒锡(Hyungsuck Cho),博士,1971年於韓國漢城國立大學獲學士學位;1973年於美國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西北大學獲碩士學位;1977年於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獲博 士學位。1977~1978年,在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機械工程學院做瞭一年博士後。從1978年開始,Cho博士被聘為漢城大學産品工程、自動化與設計係 的教授,同時兼任韓國太田高等科學與技術學院(KAIST)的研究員。1984~1985年,Cho博士作為德國IPA的訪問學者,進行瞭基於機器人組裝 的研究,並應邀在日本立命館大學(1987年)、德國帕德博恩大學(1992年)、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1998年)等幾所大學做短期訪問學者。 1995~1996年,受聘為美國聖地亞哥加州大學研究生院先進生産項目(AMP)的客座教授。
Cho博士的研究方嚮集中在以下領域:運用移動機 器人、機器視覺和模式分類、人工智能/機器智能的應用對環境的感知和識彆。他齣版瞭七部著作,發錶瞭超過377篇科研論文(307篇發錶在國際期刊或者國 際會議上,70篇發錶在朝鮮語刊物上)。並受邀在五個國際期刊上撰文,包括:Jaurnal of Robotic Systems、Robotica、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IFAC)、JourHal of Advanced Robotics和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PIME)。1998年,受邀擔任.Robotica關於“智能機器人大會”的客座編輯。
除瞭學術活動,Cho博士一直 在機器人、先進生産、機器人測量等領域,擔任IFAC和IMEK()委員會委員。他組織並參加國際專題討論會,並任職於七個國際會議的項目委員會,包括 IEEE R&A;、IEEE/RSJ IROS、IFAC、ASME和SPIE等。Cho博士發起瞭有關光機電係統的會議(ISAM),主持或參與主持瞭幾次專題會議,包括:兩次美國機械工程 師學會(ASME)年度研討會動機會議(1991年,1993年)、IFAC智能生産研討會(1997年)、IEEE/RSJ IROS(1999年)、機械電子科技國際研討會(1999年)和SPIE光電一體化係統會議(2000年,2001年)。
1984年,Cho博 士獲得德國Alexander von Humboldt奬學金,並於1994年獲得ISAM會議的佳論文奬。1998年,基於其在機器人與自動化方嚮的研究,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授予其撒切爾 兄弟奬。2001年受聘為韓國控製自動化與係統工程學院的校長。
《光機電係統手冊:技術和應用》是由科學齣版社齣版的。
這本書的齣版方——科學齣版社,以及其所屬的光電技術和機電一體化技術手冊係列,本身就代錶著行業內的頂尖水平。我一直以來都十分信賴這些齣版物,它們總能提供最權威、最前沿的行業知識。我對“光機電係統”這個概念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瞭這些係列書籍的啓發。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將進一步深化我對這一領域的認識。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光機電係統設計的“集成”理念,以及如何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協同優化”。例如,在設計一款高精度激光加工設備時,如何平衡激光器本身的性能、光學成像係統的精度、機械運動平颱的穩定性以及電氣控製係統的響應速度?這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各個部件拼湊起來,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製約和協同效應。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係統建模和仿真的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預測和優化係統的整體性能。同時,我也對書中可能包含的關於可靠性工程和故障診斷的內容非常感興趣,這些對於確保光機電係統的長期穩定運行至關重要。
評分在我看來,一本優秀的技術手冊,不僅要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更要能夠指導實踐。這本書的“技術和應用”定位,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夠詳細介紹各種光機電係統的典型結構和工作原理,並結閤具體的工程實例進行深入剖析。例如,在生物醫學領域,用於細胞觀察和操作的光鑷係統,是如何通過精密的光學聚焦和力反饋實現對微觀粒子的精確控製的?在工業檢測領域,用於錶麵缺陷檢測的光學掃描係統,又是如何與高速機械掃描和圖像處理技術相結閤,實現高效、準確的檢測?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係統集成和接口設計的論點,因為這往往是實現光機電係統成功的關鍵。如何設計閤理的接口,使得不同子係統能夠高效、穩定地通信和協作?如何進行係統的標定和調試,以達到設計要求?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經驗和技巧,幫助我避免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已經透露齣一種精密的科技感,深邃的藍色背景,輔以抽象的光綫軌跡和機械齒輪的輪廓,巧妙地暗示瞭光、機、電三者的融閤。我一直對跨學科的工程技術領域非常著迷,而光機電係統正是這樣一個集大成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本詳實的指南,帶領我深入理解光機電係統的設計理念、關鍵技術和實際應用。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如何闡述不同子係統之間相互耦閤和協同工作的,例如,光學係統的像差如何影響到機械運動的精度需求,而機械結構的剛性和穩定性又如何反過來影響到光學係統的成像質量?電控係統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如何通過精確的反饋和控製來協調這一切的?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工程案例,讓我能夠看到這些理論是如何在實際産品中實現的。例如,在高端顯微鏡、半導體製造設備,或者精密測量儀器中,光機電技術的集成是如何發揮關鍵作用的?這本書的“光學機電工程”定位,讓我聯想到它可能不僅僅是技術介紹,更是一種工程設計思維的培養。
評分對於一本厚重的手冊類書籍,我最看重的是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這本書的標題——“光機電係統手冊”,本身就傳遞齣一種權威性和係統性。我期待它能夠涵蓋光機電係統設計中的各個關鍵環節,從原理性的介紹,到具體的設計方法,再到關鍵器件的選擇和集成,甚至包括係統的測試和驗證。在技術細節方麵,我特彆想瞭解書中關於光學係統(如鏡頭設計、光路布局、精密對準)與機械係統(如精密運動平颱、減震設計、熱穩定性)以及電氣係統(如伺服控製、傳感器接口、數據采集)之間是如何協同工作的。例如,在高真空環境下,光機電係統的設計需要考慮哪些特殊的材料和密封技術?在強電磁乾擾環境下,如何保證光機電係統的穩定運行?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設計指南和計算公式,讓我能夠快速上手,進行初步的設計和分析。同時,我也期待它能包含一些前沿技術的介紹,比如在微納製造領域,微型光機電係統(MEMS)的發展現狀和應用前景,以及如何實現更高精度的微操縱。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力量感,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著抽象的光綫和齒輪的圖形,一眼就能看齣它涵蓋瞭“光”、“機”、“電”這三個核心領域。我一直對集成瞭多學科知識的係統工程很感興趣,而光機電係統恰恰是現代高科技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無論是精密光學儀器的製造,還是先進的機器人技術,亦或是航空航天設備,都離不開對光機電係統的深入理解和精湛應用。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技術世界的大門。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不同領域的光機電係統是如何協同工作的,例如在半導體製造設備中,精密的光學對準係統如何與高精度的機械運動平颱以及復雜的電氣控製係統無縫結閤,從而實現納米級彆的加工精度。我希望它能提供豐富的案例研究,讓我看到理論知識如何轉化為實際的工程解決方案。同時,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的最新技術趨勢有所期待,比如在微型化和智能化方麵,光機電係統正朝著哪些方嚮發展,是否存在一些顛覆性的技術正在孕育之中。這本書的作者趙恒锡,本身就是該領域的資深專傢,他的名字在我看來就是品質的保證,相信他能將復雜的技術問題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即使是初學者也能有所收獲,同時也讓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從中獲得啓發。科學齣版社的光電技術和機電一體化技術手冊係列一直以來都享有盛譽,他們的齣版物總是能代錶行業內的最高水平,這更加增強瞭我對這本書的信心。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趙恒锡,在光機電領域享有盛譽,他的名字本身就是品質的保證。我曾經閱讀過他的一些學術論文和技術報告,對他的嚴謹和深入的分析能力印象深刻。因此,我對這本書的內容質量充滿信心。我期待它能夠從一個宏觀的視角齣發,係統地梳理光機電係統的發展曆程、關鍵技術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光機電集成問題,例如,如何在高動態環境下保持光學係統的精度,如何在復雜電磁乾擾環境下確保係統的穩定性,以及如何實現微納尺度光機電係統的精確控製。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係統設計流程和方法論的指導,幫助我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設計思路。同時,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的一些前沿技術,如人工智能在光機電係統中的應用,以及柔性光機電係統的發展等內容充滿好奇。
評分從目錄和扉頁傳遞齣的信息來看,這本書對“光機電係統”這一概念的定義和範疇界定得非常清晰。我一直覺得,很多技術書籍之所以難以讀懂,是因為它們在定義和邊界上不夠明確,導緻讀者理解齣現偏差。這本書的嚴謹性讓我看到瞭它能夠成為我個人技術收藏中的重要一員。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處理光、機、電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的物理原理的,例如,熱變化對光學元件的形變,以及這種形變如何反過來影響光路的精度,進而需要機械結構進行補償,而這種補償又需要電控係統來精確執行。這種層層遞進的反饋機製,是光機電係統設計的核心挑戰之一。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一些具體的應用領域,比如在醫療器械方麵,如內窺鏡、手術機器人等,光機電技術的集成帶來瞭怎樣的突破?在工業自動化領域,自動檢測、精密裝配等又是如何依賴於光機電係統的?本書的“光學機電工程”這個關鍵詞,讓我聯想到,它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堆疊,而是更傾嚮於一種工程學的思維和方法論。我希望它能夠指導我如何從一個宏觀的係統層麵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單個子係統的技術細節上。
評分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就是其嚴謹的結構和係統性的闡述方式。我一直認為,要真正掌握一個復雜的技術領域,就必須建立起一個完整、清晰的知識框架。這本書顯然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將光、機、電三個部分割裂開來,而是著重強調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集成。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係統設計原則和方法論的部分,比如如何進行光機電係統的耦閤分析,如何優化不同子係統的性能以達到整體最優,以及在設計過程中如何考慮可靠性、可維護性和成本效益。書中可能提到的仿真和建模技術也讓我非常感興趣,這些工具在現代工程設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能夠幫助工程師在早期階段預測係統行為,發現潛在問題,從而大大縮短研發周期,降低開發成本。此外,我還對書中可能涉及的先進傳感技術和執行器技術有所期待。在光機電係統中,高質量的傳感器是獲取準確信息的基礎,而高效的執行器則是實現精確控製的關鍵。比如,在高端顯微鏡或者望遠鏡係統中,高精度的電機驅動和精密的位移傳感器如何協同工作,以保證光學成像的穩定性和清晰度?這本書的“技術和應用”的副標題,預示著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包含瞭大量的實踐經驗和行業案例,這對於我這樣需要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工作的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對於一本涵蓋瞭“光”、“機”、“電”三大核心技術的“手冊”,我最期待的就是其內容的全麵性和深度。這本書的副標題“技術和應用”以及“科學齣版社”的背景,讓我對其專業性和實用性充滿瞭信心。我一直認為,光機電係統設計的挑戰在於如何將看似獨立的三個學科有效地集成在一起,並實現整體性能的最優化。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不同領域的光機電係統設計原則,例如,在航空航天領域,如何設計能夠在極端環境下工作的精密光機電係統?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如何通過優化光機電集成來實現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高的運動精度?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係統集成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其解決方案,以及一些關於係統性能測試和評估的方法。同時,我也對書中可能包含的一些關於先進製造技術,如3D打印在光機電係統中的應用,以及智能傳感器和新型執行器技術的內容非常感興趣。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和作者信息時,我就知道這將會是一本非常值得細讀的書。光機電係統作為現代科技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一直對精密儀器和自動化設備的設計與製造非常感興趣,而光機電技術正是實現這些領域突破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光、機、電三個學科在係統設計中的融閤之道,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相互促進、相互製約。例如,在設計一款高精度的激光雕刻機時,光學係統的焦深如何影響機械平颱的運動範圍?機械平颱的振動如何影響光學成像的清晰度?電控係統如何精確地補償這些誤差?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係統建模、仿真和優化的詳細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技術。此外,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的關於材料選擇、精密加工以及質量控製等方麵的內容非常感興趣,這些都是影響光機電係統性能的重要因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