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机电系统手册--技术和应用
定价:120.00元
作者:(韩)赵恒锡|译者:李杰,毛瑞芝,王正杰,黄科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030280206
字数:877000
页码:696
版次:无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4kg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第1章 光机电技术及其应用
1.1 简介
1.2 光机电技术的历史背景
1.3 光机电集成是移动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
1.4 光机电系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4.1 光学元件的基本作用
1.4.2 光机电系统的应用
1.4.3 光机电系统的种类
1.5 光机电系统的基本功能
1.5.1 光机电技术的要素
1.5.2 基本功能
1.6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相互作用
1.6.1 创造新功能
1.6.2 提升自动化水平
1.6.3 增强系统的性能
1.6.4 实现高功能性
1.6.5 分布式功能
1.6.6 微型化
1.7 小结
术语定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光机电产品和制作流程——设计中考虑的问题
2.1 引言
2.2 传统设计与光机电设计方法
2.3 光机电设计过程
2.3.1 需求和设计规格的确定
2.3.2 概念的提出和评估
2.3.3 细节的发展和评估
2.4 光机电技术
2.4.1 光学传感器
2.5 光机电系统的应用
2.5.1 全自动照相机
2.5.2 智能洗衣机
2.5.3 基于SIS0规则控制器的光学执行元件
2.6 结论
术语定义
参考文献
第3章 半导体激光器原理及其应用
3.1 介绍
3.2 半导体激光器的原理
3.2.1 普通材料的光辐射过程
3.2.2 半导体激光振荡器的机理
3.2.3 门限条件和振动模式
3.3 应用
3.3.1 光学开关激光器及其数据存储的应用
3.3.2 耦合腔激光器的干涉波动及其在光学测量中的应用
3.3.3 锁模激光器和及其通过微机电系统的调谐
3.3.4 波长可调的带有半导体光放大器的环状激光器
3.4 结论
术语定义
参考文献
第4章 光学传感器及其应用
4.1 介绍
4.2 位移光学传感器
4.3 基本原理和方法
4.4 计量遥感技术的新型应用
4.4.1 用于直线性测量的新式位置传感器
4.4.2 光学编码与节距调整光学二极管阵列
4.4.3 集成光栅图像类型编码器
4.4.4 集成干涉型传感器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分布式光纤传感
5.1 介绍
5.2 基本原理
5.2.1 光线基础
5.2.2 DOFS基本原则
5.2.3 DOFS系统参数
5.3 准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
5.3.1 布喇格光栅准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
5.3.2 总结
5.4 全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
5.4.1 偏振光时域反射计
5.5 总结
术语定义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生物学的光学传感器和变换器
6.1 简介
6.2 基于生物学的光学传感器
6.2.1 生物体发光的光源
6.2.2 Vibriofisheri细菌
6.2.3 毒素生物传感器——一个例子
6.3 基于蛋白质的光学变换器
6.3.1 噬菌调理素胶片
6.3.2 光学变换器
6.4 噬菌调理素胶片的应用
6.4.1 灰度图像缩减
6.4.2 非线性对数滤波器
6.4.3 可编程空间滤波器
6.4.4 实时缺陷增强
6.4.5 全息联想存储器
6.4.6 光地址直接显示
6.5 结论
术语定义
参考文献
第7章 机器视觉基础及其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
7.1 介绍
7.2 基本原理
7.2.1 低级视觉
7.2.2 中级视觉
7.3 三维视觉及其应用
7.3.1 三维视觉
7.3.2 运动
7.3.3 主动视觉
7.3.4 机电系统应用
7.3.5 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导航
7.3.6 创建平面图的方法
7.3.7 影响机器人视觉导航的其他因素
7.4 其他参数在实时应用中的重要性
7.5 经济因素
7.6 总结
术语定义
参考文献
第8章 体全息成像
8.1 绪论
8.2 数字式成像和混合成像
8.3 体全息成像的描述
8.4 体全息成像的定量表示
8.5 体全息成像的应用
8.6 进一步的信息资源
8.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 模式识别
9.1 引言
9.1.1 分类和识别
9.1.2 特征、向量和原型
9.2 分类
9.2.1 使用愚均值算法的聚类
9.2.2 类的数字K和聚集有效性
9.2.3 一种改进的五均值算法
内容提要
《光机电系统手册:技术和应用》以一种新的模式,提出综合光学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术融合——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首次将利用该技术开发的设备、产品、机 器、工艺、系统称为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光机电系统手册:技术和应用》共分五大部分23章,涵盖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应用,通过介绍光机电技术的 定义、技术基础和应用领域,使读者综合了解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及其在总体系统性能中的作用和协同效应,以达到消除光学和机电一体化两大技术领域之间隔阂的目 的。
《光机电系统手册:技术和应用》可作为从事机电工程领域或其他工程领域中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和开发人员的技术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光学、机电工程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书。
作者:(韩国)赵恒锡(Hyungsuck Cho) 译者:李杰 毛瑞芝 王正杰 等
赵 恒锡(Hyungsuck Cho),博士,1971年于韩国汉城国立大学获学士学位;1973年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西北大学获硕士学位;1977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 士学位。1977~1978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学院做了一年博士后。从1978年开始,Cho博士被聘为汉城大学产品工程、自动化与设计系 的教授,同时兼任韩国太田高等科学与技术学院(KAIST)的研究员。1984~1985年,Cho博士作为德国IPA的访问学者,进行了基于机器人组装 的研究,并应邀在日本立命馆大学(1987年)、德国帕德博恩大学(1992年)、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1998年)等几所大学做短期访问学者。 1995~1996年,受聘为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研究生院先进生产项目(AMP)的客座教授。
Cho博士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下领域:运用移动机 器人、机器视觉和模式分类、人工智能/机器智能的应用对环境的感知和识别。他出版了七部著作,发表了超过377篇科研论文(307篇发表在国际期刊或者国 际会议上,70篇发表在朝鲜语刊物上)。并受邀在五个国际期刊上撰文,包括:Jaurnal of Robotic Systems、Robotica、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IFAC)、JourHal of Advanced Robotics和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PIME)。1998年,受邀担任.Robotica关于“智能机器人大会”的客座编辑。
除了学术活动,Cho博士一直 在机器人、先进生产、机器人测量等领域,担任IFAC和IMEK()委员会委员。他组织并参加国际专题讨论会,并任职于七个国际会议的项目委员会,包括 IEEE R&A;、IEEE/RSJ IROS、IFAC、ASME和SPIE等。Cho博士发起了有关光机电系统的会议(ISAM),主持或参与主持了几次专题会议,包括:两次美国机械工程 师学会(ASME)年度研讨会动机会议(1991年,1993年)、IFAC智能生产研讨会(1997年)、IEEE/RSJ IROS(1999年)、机械电子科技国际研讨会(1999年)和SPIE光电一体化系统会议(2000年,2001年)。
1984年,Cho博 士获得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dt奖学金,并于1994年获得ISAM会议的佳论文奖。1998年,基于其在机器人与自动化方向的研究,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授予其撒切尔 兄弟奖。2001年受聘为韩国控制自动化与系统工程学院的校长。
《光机电系统手册:技术和应用》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这本书的作者——赵恒锡,在光机电领域享有盛誉,他的名字本身就是品质的保证。我曾经阅读过他的一些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对他的严谨和深入的分析能力印象深刻。因此,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充满信心。我期待它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系统地梳理光机电系统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光机电集成问题,例如,如何在高动态环境下保持光学系统的精度,如何在复杂电磁干扰环境下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如何实现微纳尺度光机电系统的精确控制。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系统设计流程和方法论的指导,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设计思路。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一些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在光机电系统中的应用,以及柔性光机电系统的发展等内容充满好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力量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抽象的光线和齿轮的图形,一眼就能看出它涵盖了“光”、“机”、“电”这三个核心领域。我一直对集成了多学科知识的系统工程很感兴趣,而光机电系统恰恰是现代高科技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精密光学仪器的制造,还是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亦或是航空航天设备,都离不开对光机电系统的深入理解和精湛应用。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技术世界的大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领域的光机电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例如在半导体制造设备中,精密的光学对准系统如何与高精度的机械运动平台以及复杂的电气控制系统无缝结合,从而实现纳米级别的加工精度。我希望它能提供丰富的案例研究,让我看到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工程解决方案。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最新技术趋势有所期待,比如在微型化和智能化方面,光机电系统正朝着哪些方向发展,是否存在一些颠覆性的技术正在孕育之中。这本书的作者赵恒锡,本身就是该领域的资深专家,他的名字在我看来就是品质的保证,相信他能将复杂的技术问题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有所收获,同时也让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从中获得启发。科学出版社的光电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系列一直以来都享有盛誉,他们的出版物总是能代表行业内的最高水平,这更加增强了我对这本书的信心。
评分对于一本涵盖了“光”、“机”、“电”三大核心技术的“手册”,我最期待的就是其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度。这本书的副标题“技术和应用”以及“科学出版社”的背景,让我对其专业性和实用性充满了信心。我一直认为,光机电系统设计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看似独立的三个学科有效地集成在一起,并实现整体性能的最优化。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领域的光机电系统设计原则,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如何设计能够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精密光机电系统?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如何通过优化光机电集成来实现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高的运动精度?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系统集成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以及一些关于系统性能测试和评估的方法。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包含的一些关于先进制造技术,如3D打印在光机电系统中的应用,以及智能传感器和新型执行器技术的内容非常感兴趣。
评分对于一本厚重的手册类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的标题——“光机电系统手册”,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权威性和系统性。我期待它能够涵盖光机电系统设计中的各个关键环节,从原理性的介绍,到具体的设计方法,再到关键器件的选择和集成,甚至包括系统的测试和验证。在技术细节方面,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光学系统(如镜头设计、光路布局、精密对准)与机械系统(如精密运动平台、减震设计、热稳定性)以及电气系统(如伺服控制、传感器接口、数据采集)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例如,在高真空环境下,光机电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哪些特殊的材料和密封技术?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如何保证光机电系统的稳定运行?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设计指南和计算公式,让我能够快速上手,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分析。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包含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比如在微纳制造领域,微型光机电系统(MEMS)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以及如何实现更高精度的微操纵。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方——科学出版社,以及其所属的光电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系列,本身就代表着行业内的顶尖水平。我一直以来都十分信赖这些出版物,它们总能提供最权威、最前沿的行业知识。我对“光机电系统”这个概念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这些系列书籍的启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进一步深化我对这一领域的认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光机电系统设计的“集成”理念,以及如何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优化”。例如,在设计一款高精度激光加工设备时,如何平衡激光器本身的性能、光学成像系统的精度、机械运动平台的稳定性以及电气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各个部件拼凑起来,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协同效应。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系统建模和仿真的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预测和优化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关于可靠性工程和故障诊断的内容非常感兴趣,这些对于确保光机电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已经透露出一种精密的科技感,深邃的蓝色背景,辅以抽象的光线轨迹和机械齿轮的轮廓,巧妙地暗示了光、机、电三者的融合。我一直对跨学科的工程技术领域非常着迷,而光机电系统正是这样一个集大成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详实的指南,带领我深入理解光机电系统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如何阐述不同子系统之间相互耦合和协同工作的,例如,光学系统的像差如何影响到机械运动的精度需求,而机械结构的刚性和稳定性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到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电控系统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如何通过精确的反馈和控制来协调这一切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工程案例,让我能够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际产品中实现的。例如,在高端显微镜、半导体制造设备,或者精密测量仪器中,光机电技术的集成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的?这本书的“光学机电工程”定位,让我联想到它可能不仅仅是技术介绍,更是一种工程设计思维的培养。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其严谨的结构和系统性的阐述方式。我一直认为,要真正掌握一个复杂的技术领域,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将光、机、电三个部分割裂开来,而是着重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集成。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系统设计原则和方法论的部分,比如如何进行光机电系统的耦合分析,如何优化不同子系统的性能以达到整体最优,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考虑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成本效益。书中可能提到的仿真和建模技术也让我非常感兴趣,这些工具在现代工程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工程师在早期阶段预测系统行为,发现潜在问题,从而大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此外,我还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先进传感技术和执行器技术有所期待。在光机电系统中,高质量的传感器是获取准确信息的基础,而高效的执行器则是实现精确控制的关键。比如,在高端显微镜或者望远镜系统中,高精度的电机驱动和精密的位移传感器如何协同工作,以保证光学成像的稳定性和清晰度?这本书的“技术和应用”的副标题,预示着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包含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行业案例,这对于我这样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从目录和扉页传递出的信息来看,这本书对“光机电系统”这一概念的定义和范畴界定得非常清晰。我一直觉得,很多技术书籍之所以难以读懂,是因为它们在定义和边界上不够明确,导致读者理解出现偏差。这本书的严谨性让我看到了它能够成为我个人技术收藏中的重要一员。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光、机、电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物理原理的,例如,热变化对光学元件的形变,以及这种形变如何反过来影响光路的精度,进而需要机械结构进行补偿,而这种补偿又需要电控系统来精确执行。这种层层递进的反馈机制,是光机电系统设计的核心挑战之一。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具体的应用领域,比如在医疗器械方面,如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等,光机电技术的集成带来了怎样的突破?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自动检测、精密装配等又是如何依赖于光机电系统的?本书的“光学机电工程”这个关键词,让我联想到,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堆叠,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工程学的思维和方法论。我希望它能够指导我如何从一个宏观的系统层面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单个子系统的技术细节上。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技术手册,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能够指导实践。这本书的“技术和应用”定位,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光机电系统的典型结构和工作原理,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用于细胞观察和操作的光镊系统,是如何通过精密的光学聚焦和力反馈实现对微观粒子的精确控制的?在工业检测领域,用于表面缺陷检测的光学扫描系统,又是如何与高速机械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实现高效、准确的检测?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系统集成和接口设计的论点,因为这往往是实现光机电系统成功的关键。如何设计合理的接口,使得不同子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地通信和协作?如何进行系统的标定和调试,以达到设计要求?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经验和技巧,帮助我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和作者信息时,我就知道这将会是一本非常值得细读的书。光机电系统作为现代科技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一直对精密仪器和自动化设备的设计与制造非常感兴趣,而光机电技术正是实现这些领域突破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光、机、电三个学科在系统设计中的融合之道,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例如,在设计一款高精度的激光雕刻机时,光学系统的焦深如何影响机械平台的运动范围?机械平台的振动如何影响光学成像的清晰度?电控系统如何精确地补偿这些误差?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系统建模、仿真和优化的详细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关于材料选择、精密加工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这些都是影响光机电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