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 |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1-01 |
| 作者:唐浩明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80.00 | 页数: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20907223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唐浩明文集:唐浩明评点曾国家书(套装上下册)》笔者从曾氏传世的1400百多篇家书中选取360余篇,在每篇家书之后附上笔者的评点: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入手,阐发信里信外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试图与读者一道,深入一个人物的心灵世界,破译一个家族崛起的密码,并借此来触摸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笔者在选评的过程中,深切认识到曾氏家书之所以成为近世经典的原因。原来,这些文字,并非寻常的家人通信。
曾国藩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曾国藩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比如说,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他以病弱之躯在短短的六十年里,做了如许多的事情,留下如许多的思考,他的超常精力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团队带到成功的彼岸,此中的本事究竟有哪些?作为一个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之际,仍对子弟不忘殷殷关注、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的爱心源于何处?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在举世昏昏不明津渡的时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学习徐图自强的构想,并在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加以实施。他的这种识见从何产生?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今人仔细琢磨的课题。
看透曾氏,*主要的方法是读他的文字,但曾氏传世文字千余万,通读亦不易,只能读其精华;其精华部分首在家书。
湖南省作协主席、湖南省版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名誉全国委员、岳麓书社首席编审。长期从事近。
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与历史川、说的创作。所编辑的《曾国藩全集》被美国媒体评为“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新的导弹或卫星相比。
拟”.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多次获***文学大奖。
所著读史随笔集“评点曾国藩”系列广受,海内外文化界关注。
翰苑生涯
跻身六曹
湘军初期
守制家乡
再次出山
规复安庆
决战江陵
捻战失利
总督南北
曾氏于道光十八年第三次会试中式,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三名,后由道光帝拔置为第二名,改翰林院庶吉土。庶吉士通过三年教习后还有一次考试,谓之散馆。散馆合格者留在翰林院,不合格者或改任县令,或分发各部。教习期间可留在北京,也可不留。曾氏未留北京,请假回湖南。这次来北京,系参加散馆考试。两个月后他通过了考试,被授职翰林院检讨,从七品衔,成为京师一名小官员。在京师,曾氏微不足道,但在曾家,他可是一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因为曾氏家族五六百年来从未有人与功名打过交道,这次一下子便出了个翰林,真可谓大大地破了天荒。
这封信是曾氏刚抵北京时写给父母的平安家信。他的父亲名叫曾麟书,号竹亭。曾麟书也是个读书人,但考运不好,一连考了十七次,考到四十三岁那年才录取个秀才。曾麟书一生以教蒙童为业,直到晚年才因儿子的地位而升为乡绅。曾麟书虽从未做过官,但因为是曾家**个秀才,也算是有脸面的人。不过,这位孜孜不倦于考试的蒙师可能真的平庸。曾氏为其父母写墓表时,对于父亲的一生,几乎乏善可陈,而其祖父,居然可以在稠人广坐之中,大声呵斥已为人父的这个长子。孝顺固然是孝顺,但性格懦弱、办事才干欠缺大概也是实在的。晚年,他曾自撰一副传颂甚广的联语:“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对联写得很洒脱,然在洒脱的背后,也透露出撰联者那种乏才又不遇的无奈和自嘲。
曾氏的母亲江氏比丈夫大五岁。她的性格与丈夫正好相反:刚烈、好强,且勤快能干。曾麟书夫妇共育有五子四女,曾氏为他们的长子。
信中所提到的儿子,即曾氏次子纪泽。曾氏结婚四年后于道光十七年十月生长子祯第,此子一岁多后与其小姑同时因染痘症而天殇。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纪泽降生。就在这一天,曾氏在隆重的祭祖鞭炮声中离家北上,次年正月二十八日抵京。从湖南湘乡到北京,途中走了八十多天,由此可见当年进京赶考之艰难。
曾氏在北京,*挂念的是诸弟的学业。长兄点了翰林,诸弟脸上自然有光,巴望自己早日中式之心也便更加急迫,对大哥的指点也便抱有更高的期盼。做兄长的自然于此责无旁贷,故一到京城,便急着要诸弟把近日所作诗赋寄来,好切实指导。
信的末尾,曾氏希望家里今后给他写信“以烦琐为贵”。这几个字充分体现了一个远方游子对家人的关心思念之情,即便后来妻儿迁到京师,曾氏仍希望时常看到来自家乡的絮絮叨叨、巨细皆备的书信。此中除开曾氏个人的亲情之外,也透露了另一层消息,即中国人浓厚的“根”的观念。不管到了哪里,即便是在京师贵为朝廷大员,或是在外乡成了千万富翁,他也会将所在地视为寓所,当作客居,他的家始终是那个遥远的世代祖居的地方,告老还乡、叶落归根总是游子*后的取向,这就是“根”的意念。“根”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联系的纽带,但“根”也大大地局限了中国人的视野、胸襟和开拓精神。
……
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思想有探究兴趣的人来说,这套书是绕不开的必读书目。它不仅仅是关于曾国藩个人的传记性文献,更是对湘军体系、晚清官僚体制运行方式的一种侧面观察。更深层次的,它揭示了儒家教育理念在实践层面是如何落地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渐修”而非“顿悟”的论述,这符合人类长期成长的普遍规律。很多成功学书籍鼓吹一夜暴富或瞬间开悟,但曾的家书却像一个沉静的老者,告诉你真正的成就来自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修正。评注者的工作,恰如其分地架设了一座古今理解的桥梁,它没有生硬地灌输,而是通过对比和解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挖掘曾公的深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目光不再只停留在表面的功利得失上,而是更注重“为人之道”的锤炼,这种思维层次上的提升,是任何快餐读物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这套书是抱着一种“打卡式”阅读的心态,想着了解一下名人家的风范,没想到它竟然成了我提升情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参考书。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曾国藩塑造成一个完人,反而通过家书中那些对身体抱恙的担忧、对子嗣不肖的焦虑、对前途未卜的彷徨,展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领导者形象。这种真实感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比如,他教育儿子如何读书、如何交友,那份细致入微、不容丝毫懈怠的态度,让我反思自己在教育下一代上的松懈。读的时候,我甚至会想象,如果我把这些家书中的原则应用到我自己的工作团队管理中,效果会如何。作者的评注并非只是做旁白,而是像一个资深的教练,在你快要跑偏的时候,轻声提醒你曾老的原意和深层意图。这种结构设计,使得阅读体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指导的实用性。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对于那种渴望在为人处世上有所精进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宝典。我之前对曾国藩这个人物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几个零星片段,总觉得他离现代人的生活太遥远,有点高高在上。但读了这本,我才发现他那些看似陈旧的家书里,蕴含着多少处理人际关系、自我修养的精妙智慧。比如书中谈到如何平衡“慎独”与“群处”的艺术,那份对内心世界的审视和对外界应酬的分寸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仔细琢磨他字里行间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那种历经世事沉浮后沉淀下来的老成持重。作者的评点部分也处理得非常到位,既没有喧宾夺主,把曾的原文淹没,也没有过于晦涩,能将那些历史背景下的深层含义,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解读出来,使得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历史资料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私塾教育,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位伟人真实的、充满挣扎和思考的灵魂。
评分我得说,这本关于曾国藩家书的评注版,实在让人对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立体和人性化的认识。很多我们现在处理问题时感到棘手和迷茫的困境,比如如何平衡家庭责任与个人抱负,如何应对小人的流言蜚语,在曾的信件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影子和解决的思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恒”字的推崇,那种日拱一卒、不求速成的坚持,对于我们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时代来说,简直是一剂清醒剂。我常常在想,一个身处高位却能如此自律、如此重视家庭教育的人,是如何在权力与诱惑中保持那份清明的?评点者在关键处的解读,如同点睛之笔,将一些语焉不详或需要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典故,解释得清晰明了,让阅读过程几乎没有卡顿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书,每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加,而对其中某句话产生新的共鸣,仿佛这书也在随着读者的成长而“变老”和“深刻”。
评分这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上下两册,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让人有一种认真对待的仪式感。我尤其欣赏它对原文的尊重,没有为了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过度“白话化”或“戏说化”曾的文字。相反,它保持了那个时代的文风,然后在每一个需要解释的难点上,辅以精炼而恰当的注解。这套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的逻辑递进关系。曾国藩对家庭成员的期许和要求,都是以他自身的严格要求为基础的,这种示范效应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总想一步登天,解决宏大的问题,但这本书却教导我们,真正的基石永远在于每日的细微处,在于你如何对待你的笔墨、你的餐食、你的起居。它提供了一种“慢”的力量,一种在喧嚣中保持内在秩序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