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dy 章引言
1.1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智能汽车
1.2智能汽车研究与发展的问题
1.3本书结构
1.4超出本书讨论范围的内容
1.5参考文献
第2章轮胎摩擦的先进建模与监测
2.1引言
2.2纵向胎路摩擦建模
2.2.1纵向胎路摩擦特性
2.2.2典型的纵向胎路摩擦模型
2.3横向胎路摩擦建模
2.3.1横向胎路摩擦模型
2.3.2自行车模型
2.4集成的胎路摩擦建模
2.4.1集成的胎路摩擦特性
2.4.2经验和半经验集成模型
2.4.3解析集成模型
2.5胎路摩擦监测器
2.5.1胎路摩擦监测器架构
2.5.2经验纵向胎路摩擦模型辨识
2.5.3解析的纵向胎路摩擦模型的观测器
2.5.4经验横向胎路摩擦模型辨识
2.6本章小结
2.7参考文献
第3章汽车横向的先进运动控制62
3.1引言63
3.2线控转向系统
3.3车辆横向运动建模与控制策略
3.4车辆横向运动检测器
3.5车辆转向控制器设计
3.5.1车辆横向运动控制目标
3.5.2鲁棒车辆转向控制器
3.5.3滑模转向控制器
3.5.4自适应转向控制器
3.5.5模糊转向控制器
3.6本章小结
3.7参考文献
第4章汽车纵向的先进运动控制
4.1引言
4.2先进的车辆传动系统控制
4.2.1先进的汽车发动机控制
4.2.2先进的汽车变速器控制
4.3汽车空气动力学
4.4先进的车辆跟踪与制动控制
4.4.1先进的汽车追踪与制动控制
4.4.2防抱死制动系统设计
4.5自适应巡航控制
4.6本章小结
4.7参考文献
第5章汽车垂向的先进运动控制
5.1引言
5.2道路粗糙度建模
5.3先进的车辆悬架系统
5.3.1线性时不变悬架控制器
5.3.2鲁棒悬架控制器
5.3.3模糊悬架控制器
5.4悬架系统的参数估计与故障检测
5.5防侧翻控制
5.6本章小结
5.7参考文献
第6章单车的先进运动控制
6.1引言
6.2车辆路径、轨迹规划
6.3车辆泊车问题
6.4纵向、横向、垂向车辆运动控制综合
6.5参考文献
第7章多车的先进运动控制
7.1引言
7.2车间通信技术
7.3车队控制
7.4换道和并道控制
7.4.1车辆换道控制
7.4.2车辆并道控制
7.5交叉口协同驾驶
7.5.1交叉口无协同驾驶
7.5.2交叉口有协同驾驶
7.6本章小结
7.7参考文献
第8章智能车辆视觉系统
8.1概述
8.2基于视觉传感器进行车道、路面检测的优势
8.2.1使用CMOS/CCD摄像头和雷达的车道、路面检测
8.2.2使用激光雷达和激光传感器的车道、路面检测
8.2.3车道和车道偏离的同时检测和定位
8.3基于视觉信息进行车辆检测的优势
8.3.1基于CMOS/CCD的车辆检测
8.3.2使用调频连续波雷达的车辆检测
8.3.3使用激光雷达或激光传感器进行车辆检测
8.4基于视觉信息进行行人识别的优势
8.4.1使用CCD/CMOS摄像头的行人检测
8.4.2使用红外摄像头的行人检测
8.5基于视觉进行交通标志检测的优势
8.6基于视觉的驾驶人监测器的优势
8.6.1驾驶人、乘客位置和姿势检测
8.6.2疲劳驾驶分析
8.6.3驾驶行为分析
8.7智能视觉系统的进一步讨论
8.7.1多视觉传感器融合
8.7.2视觉共享
8.7.3交通基础设施和车辆视觉系统
8.7.4视觉传感器设计、校准和故障检测
8.7.5基于视觉的环境检测和视觉系统的灵活性
8.8参考文献
第9章智能汽车轮胎检查及监测
9.1引言
9.2离线轮胎检查技术进展
9.2.1轮胎胎面检查
9.2.2轮胎布帘层、束带层检查
9.2.3轮胎轴承检查
9.3在线实时轮胎监测技术的发展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安全”的极致追求。作者并没有将安全仅仅停留在被动的碰撞防护层面,而是从主动安全、被动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功能安全”的讲解,它贯穿于智能汽车的整个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确保了在各种复杂工况下,车辆的系统都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作者对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等方法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保障车辆安全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而对于“网络安全”,书中则揭示了智能汽车在互联互通时代所面临的新挑战。作者对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潜在风险的分析,让我意识到,保护车辆的软件系统免受恶意攻击,与保护车辆的物理安全同等重要。书中提出的各种安全防护措施,如加密通信、入侵检测系统等,让我看到了技术如何为智能汽车的安全保驾护航。我甚至能够想象,在未来,当我的汽车被黑客入侵时,它能够自主地发出警报,并启动相应的防御机制。这本书让我对智能汽车的安全性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作为一名对机械工程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对汽车的动力系统和底盘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在智能汽车的背景下,赋予了这些传统领域全新的视角。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传统的发动机和悬挂系统,而是将它们置于智能化的框架下进行讨论。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线控技术”的阐述,它打破了传统的机械连接,将驾驶员的指令通过电子信号传输,极大地提升了车辆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比如,线控转向和线控制动,不仅让车辆的操控更加灵活,也为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奠定了基础。作者更是将这些技术与车辆的动态稳定性控制系统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未来汽车在极限状态下的超凡表现。我可以想象,当车辆在湿滑路面上突然发生侧滑时,先进的电子稳定控制系统能够瞬间介入,通过对各个车轮制动力的精确调配,帮助驾驶员(或者自动驾驶系统)重新掌控车辆。此外,书中对新型驱动方式的探讨,比如电动化和混合动力技术,与智能化控制的结合,更是让我看到了未来汽车在环保和性能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智能汽车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传统汽车工程的根基,在新的技术浪潮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内心深处对于“用户体验”的关注点被瞬间点燃。作者并没有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冰冷的技术参数上,而是将用户置于智能汽车发展的核心地位。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人机交互”的深入探讨。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未来智能汽车的座舱将如何从一个简单的驾驶空间,转变为一个集信息娱乐、工作、社交于一体的“第三空间”。从语音助手到手势控制,再到眼球追踪,各种新颖的交互方式层出不穷,让我对未来的驾驶体验充满了期待。我能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再需要费力地操作物理按钮,而是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与汽车进行对话,通过简单的手势来控制空调和音乐。书中对“个性化服务”的描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汽车将能够学习用户的驾驶习惯、音乐偏好,甚至工作行程,从而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例如,在高峰时段,汽车可以主动规划最优路线,并提前预定附近的停车场。这种“懂你”的汽车,将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出行效率和舒适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智能汽车不仅仅是技术的集合,更是服务于人的情感和需求的载体,它正在悄然改变我们与车辆的关系。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学习”和“适应”的系统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在智能汽车的背景下,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各种机器学习的算法,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智能汽车的各个功能中,让我看到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汽车。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预测性维护”的阐述。通过分析车辆的运行数据,AI可以提前预测到潜在的故障,并在问题发生之前发出预警,从而避免昂贵的维修费用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路,让我对未来的汽车保养有了全新的认知。书中对“场景理解”的讲解,也让我眼前一亮。AI能够通过对传感器数据的深度分析,理解复杂的交通场景,比如识别行人的意图,预测其他车辆的变道行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驾驶决策。我甚至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汽车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样,能够提前预判潜在的危险,并做出最安全的应对。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引入,正在将汽车从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提升为一个具备“智慧”的伙伴,它能够不断学习和进化,为我们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出行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设计非常巧妙,它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技术分类来组织内容,而是以“智能汽车的生命周期”为主线,贯穿了从设计、制造到使用、维护的整个过程。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对智能汽车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图景。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汽车会越来越像一台“带轮子的电脑”。软件的更新迭代,能够不断地赋予汽车新的功能,甚至改变其驾驶特性。这与我过去对汽车“硬件决定一切”的认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对OTA(Over-The-Air)更新的详细解读,让我看到了未来汽车的无限可能性。就像我们手机的App可以不断更新一样,未来的汽车,也可以通过软件的升级,获得更强的自动驾驶能力,或者更智能化的座舱体验。这种“生命不息,迭代不止”的理念,让我对汽车的保值率和更新换代产生了新的思考。我甚至可以想象,一台几年前购买的汽车,通过几次软件更新,就能获得接近新款车型的功能。这本书让我对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更加务实而又充满想象的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上科技感十足的银色线条勾勒出的汽车轮廓,瞬间就点燃了我对未来交通的好奇心。当翻开第一页,一股强烈的预感涌上心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汽车的书,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窗户。作者以一种极其流畅且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智能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进化,更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革新。我尤其着迷于其中关于“感知”的部分,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传感器,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模拟人类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从而构建出对周围环境的全面理解。比如, LiDAR 如何像雷达一样绘制出高精度的三维地图,而摄像头则捕捉色彩和细节,毫米波雷达则能穿透雨雾,获取物体的运动轨迹。这种多模态的感知融合,让我想象着未来的汽车能够“看”得更远、“听”得更清,甚至能“感受”到路面的湿滑程度,从而做出最安全的决策。书中对这些技术的解释,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比如自动泊车、行人避让等场景,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这些高科技是如何落地并为我们的出行带来便利和安全的。我甚至能想象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汽车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了解我们的习惯,预测我们的需求,甚至能在我们疲惫时主动接管驾驶,让我们在漫长的旅途中得以放松。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让我对智能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期待。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思考”的机器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它并没有以枯燥的技术术语堆砌来吓退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具象化的方式,将智能汽车的“大脑”——控制系统——剖析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决策算法时所采用的类比,比如将复杂的路径规划比作人类在复杂迷宫中寻找出路,将障碍物规避比作我们行走时需要时刻注意周围环境以避免碰撞。这种生动的比喻,让原本抽象的控制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书中对“预测”和“决策”的阐述,更是让我拍案叫绝。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模型是如何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来预测其他车辆、行人甚至路况的变化,并基于这些预测做出最优的驾驶决策。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未来的汽车不再是被动地执行指令,而是能够主动地适应环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比人类驾驶员更冷静、更理性。尤其是关于“强化学习”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作者的讲解让我对这种“试错”式的学习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就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反馈,逐渐掌握驾驶的奥秘。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智能汽车的实现,不仅仅是硬件上的堆砌,更是算法和人工智能的智慧结晶,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对交通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对“互联互通”的深入挖掘。作者并没有将智能汽车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车联网”生态系统中进行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技术的详细介绍。它涵盖了车与车(V2V)、车与基础设施(V2I)、车与行人(V2P)以及车与网络(V2N)等多种通信模式,让我看到了未来交通的无限可能。我可以想象,当我的汽车能够与其他车辆实时共享路况信息时,交通拥堵将得到极大的缓解。而当汽车能够与交通信号灯进行通信时,通行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书中对“云平台”在车联网中的作用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就像一个集中的“大脑”,负责处理海量的车辆数据,为智能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务提供支撑。我甚至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城市交通系统将实现高度的智能化协同,所有的车辆都在云平台的统一调度下,实现最优的运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智能汽车的未来,不仅仅是单车智能,更是整个交通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它将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出行效率和安全性。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但事实证明,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未来交通的“百科全书”。作者在描述各种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时,并没有止步于枯燥的技术参数,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翔实的案例,将这些复杂的技术原理阐释得清晰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传感器融合”的讲解,它就像是将人类的多种感官能力结合起来,形成对周围环境更全面、更精确的认知。通过将 LiDAR、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智能汽车才能够构建出高精度的三维环境模型,从而做出更安全的驾驶决策。作者甚至将这种技术比作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让我对这种“模拟智慧”的实现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未来的汽车将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能够“感知”、“理解”并“思考”的智能终端。这本书让我对智能汽车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评分尽管我并非专业的汽车工程师,但这本书依然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向我们阐述了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底盘控制”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关于传统的悬挂和转向系统,更是如何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实现对车辆行驶姿态的精确控制。作者对“主动悬挂”和“扭矩矢量控制”等技术的讲解,让我看到了未来汽车在操控性和舒适性方面的巨大潜力。我可以想象,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主动悬挂系统能够实时调整阻尼,保持车身稳定;而在过弯时,扭矩矢量控制技术能够将动力更精确地分配到各个车轮,从而提升过弯的极限。书中对“线控技术”的讲解,更是让我看到了传统机械连接的逐渐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高效、更加灵活的电子控制系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智能汽车的实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不仅仅依赖于先进的电子技术,更需要对传统的汽车工程进行深刻的革新和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加安全、更加舒适、更加高效的未来交通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