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圖解紅樓夢
:68.00元
作者:曹雪芹,《圖解經典》編輯部, 孫溫 繪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50227323
字數:
頁碼:2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讓《紅樓夢》初讀者一看就懂;讓紅學專傢珍藏的圖解經典
▊紀念曹雪芹誕辰300年紀念版全解紅樓夢:還原真實的紅樓夢
清代孫溫經典全彩四色插圖
揭示容易被人們忽略、誤解、訛傳的曹雪芹真實用意
400多個人物的關係、事件聯係、齣場次數、齣場年齡等直觀展現
詳細的人物、事物關係譜:追查上下三代,分析隱含的事物關聯
收錄完整插圖史、14個版本史、流派學等紅迷們喜愛的內容
榮寜兩府地圖精細展現:林黛玉進賈府;元妃省親曆遊大觀園;劉姥姥進大觀園;晴雯送手帕;尤三姐遷居等一係列行蹤綫路圖全展現
深入挖掘中醫、飲食、茶、酒、科舉製度、官職製度等傳統文化
▊古典文化經久不衰
《紅樓夢》伴隨瞭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成長,關於紅樓夢的一切都是需要慢慢品味的的,例如紅樓人物論、紅樓美食、紅樓器物、紅樓建築、紅樓植物等,而《圖解紅樓夢》是這一切集大成者,無論曆經多少年,《紅樓夢》的魅力都是不會銳減的。
內容提要
國內本讓你完全讀懂紅樓夢的書籍,從“死都讀不下去”到掩捲深思
《圖解紅樓夢》將用大量人物形象圖、人物關係圖、活動路綫圖、經典情節再現以及謎底追蹤等圖解形式,全方位展示賈、薛、王、史四大傢族的人物關係,榮寜兩府的地圖,中醫、飲食、茶、酒、科舉製度、官職製度等傳統文化的傳承,讓讀者輕鬆閱讀紅樓夢。
目錄
紅樓小講
曹雪芹的生平與傢世
《紅樓夢》版本研究
《紅樓夢》插畫史
紅學研究的流派
【一】 揮不去的夢中人:紅樓人物
壹·水作的骨肉:紅樓女兒
一 十二金釵
1.世外仙姝:林黛玉
2.山中高士:薛寶釵
3.鐵腕娘子:王熙鳳
4.寂寞宮闈:賈元春
5.'二木頭':賈迎春
6.脂粉英雄:賈探春
7.無人惜春:賈惜春
8.名士:史湘雲
9.稻香老農:李紈
10.檻外人:妙玉
11.霧中神女:秦可卿
12.勢敗休雲貴:賈巧姐
二 十二副釵
1.齣塵不染:香菱
2.節烈女子:尤三姐
3.齡官畫薔:齡官
三 十二又副釵
1.芙蓉花神:晴雯
2.瑤池女史:鴛鴦
3.擒拿高手:襲人
貳·泥作的骨肉:紅樓男子
1.怡紅公子:賈寶玉
2. 詩禮傳傢:賈政
3.'呆霸王':薛蟠
4.被鳳姐光環湮沒的男人:賈璉
5.招人煩的角色:賈環
6.沆瀣父子:賈珍與賈蓉
叁·寶珠變死珠:紅樓婦人
1.金子塔頂:賈母
2.兩位太太:邢夫人與王夫人
3.尷尬角色:姨娘們
4.死魚眼睛:婆子們
肆·韆姿百態:賈府以外的人
1.真事隱去:甄士隱
2.官場浮沉:賈雨村
3.質樸村嫗:劉姥姥
4.寶玉情友:柳湘蓮與蔣玉菡
【二】 品不盡的其中味:紅樓寓意
壹·命運綫索
1.《紅樓夢》的神話淵源
2.金陵十二釵判詞的解讀
3.風月寶鑒的象徵
4.飛花逐水流的暗示:沁芳溪
5.景為人設:人物與居所
貳·草蛇灰綫
1.曹雪芹的煉'字'
2.關於'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
3.關於《芙蓉女兒誄》
4. 元妃點戲
5.清虛觀拈戲
6.三次餞花會
7.生日與人物的命運
8.寶黛二人禪詩破譯
9.薛小妹懷古詩謎猜想
叁·歸結
1.大觀園裏論詩纔
2.賈府後院論謀略
3.《紅樓夢》中多少夢
4.《紅樓夢》中的自殺者
5.《紅樓夢》中的齣傢者
【三】 猜不完的紅樓謎:紅學研究
壹·《紅樓夢》背景
1.書名的來曆
2.關於作者的考證
3.評點派的評點
4.一個神秘的人物:脂硯齋
5.追尋隱去的曆史:索隱派的發現
貳·《紅樓夢》探佚
1.眾說紛紜黛玉之死
2.寶玉中舉和'蘭桂齊芳'
3.湘江水逝楚雲飛
4.探春,斷瞭綫的風箏
5.哭嚮金陵事更哀的王熙鳳
叁·《紅樓夢》與中國文化
一 吃穿在紅樓
1.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
2.兼容南北的飲食文化
3.紅樓中的茶文化
4.紅樓中的酒文化
5.亦滿亦漢的服飾文化
二 玩在紅樓
1.擊鼓傳花
2.牙牌令
3.射覆與拇戰
4.占花名兒
5.昆麯文化
6.放風箏
7.猜謎
三 紅樓園林與器物
1.園林藝術的
2.賈府裏的西洋貨
3.賈府裏的珍品陳設
肆·紅樓反映的社會風俗與社會製度
1.從陳可卿葬禮看古代喪俗
2.清代的科舉製度
3.清代的職官製度
4.姨娘的遭遇
5.從鴛鴦抗婚看明清傢奴製度
6.賈府衰落的真相
附錄
1.金陵十二釵判詞賞析
2.《紅樓夢》十二支麯賞析
3.《紅樓夢》前80迴大事記
4.《紅樓夢》部分人物年齡對照錶
作者介紹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霑,字芹圃,號芹溪,夢阮,清代小說傢。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曆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齣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作品——《紅樓夢》。
孫溫(清),據考證,孫溫係河北豐潤人,字潤齋,號更陽居士。《紅樓夢》全圖是由“孫溫主要構思繪畫,孫小洲部分參與,並由二人閤作完成。”“據畫麵藏款推知此圖繪製於同治丁卯(1867年)至光緒癸卯(1903年)之間。”在百十二迴左下角畫師自題:“七十三歲老人潤齋孫溫”。
孫溫手繪的全本《紅樓夢》共24冊(其中1冊空白),有圖的23冊,每冊各有畫頁10幅,總計230幅,展現瞭書中大量的場景,人物傳神,被譽為《紅樓夢》經典插圖。
文摘
賈府的三探春是賈政與其妾趙姨娘所生,賈環的胞姐。她精明能乾,有心機,能決斷,連王夫人與鳳姐都要讓她幾分,有“玫瑰花”的諢名。
序言
購買這本“圖解”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成為一座橋梁,連接我與那部宏大敘事的鴻篇巨著之間的鴻溝。我期待它能精準地標齣那些錯綜復雜的人際關係網,清晰地梳理齣不同支脈的故事綫。然而,實際體驗下來,它更像是一張過於簡化的旅行地圖,標齣瞭主要的城市和高速公路,卻遺漏瞭沿途那些值得駐足欣賞的風景和曆史遺跡。例如,對於府中丫鬟們的命運,書中隻是寥寥數語帶過,未能充分體現齣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她們個體命運的悲劇性與典型性。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整個閱讀體驗趨於平麵化,人物的立體感和環境的真實感都大打摺扣。我最終發現,如果想真正理解這部作品的精髓,任何形式的“圖解”都無法取代耐心、細緻地去品讀原文的每一個字句,尤其是那些詩詞麯賦,它們的韻味是任何現代的白話解釋都無法完全承載的。
評分從裝幀設計來看,這部作品無疑是下瞭功夫的,銅版紙的質感和字體排版都很講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但這種對“外在”的過度強調,似乎也反襯齣“內在”的不足。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於一些重要場景,比如大觀園的描寫,所配的圖畫,雖然工整,卻缺乏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空間感。好的圖解,應該是對文字意境的一種視覺補充和升華,能夠彌補讀者想象力的不足。然而,這裏的插圖更像是對文字描述的機械翻譯——“寶玉進賈府”,圖上就畫著一個人走在門前,缺乏情感投射。更令人費解的是,某些地方的注釋顯得有些武斷和牽強,似乎是為瞭迎閤某種既定的、流行的觀點而強行解釋,而不是基於文本本身的細緻考量。這種“蓋棺定論”式的解讀,反而限製瞭讀者進行個人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間,讓人覺得作者在某種程度上扮演瞭一個不必要的“權威”角色,而不是一個溫和的嚮導。
評分這部書的排版風格極其現代,大量使用瞭粗黑的標題和醒目的色塊來劃分章節,這在視覺上無疑是很抓人的,適閤在快節奏的通勤路上瀏覽。但這種現代化的包裝,似乎與作品本身所承載的古典精神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張力。在內容深度上,它更像是一份為應試教育準備的知識速查手冊,目標明確,就是讓你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誰是誰,誰和誰發生瞭什麼”。它成功地將那些拗口的古代稱謂和復雜的傢族頭銜做瞭解釋,這一點值得肯定。然而,在解釋動機和情感的時候,筆觸顯得過於“直白”。例如,對於某些角色的“癡”與“悟”,書中往往用現代心理學的詞匯進行套用,雖然易懂,卻失卻瞭古典文學中那種含蓄蘊藉、意在言外的東方美學。總而言之,它是一本閤格的“入門”工具書,但絕非能讓人對這部偉大作品産生深刻共鳴的“藝術”讀物。它給瞭你一個框架,但要填入血肉,還得靠讀者自己去下苦功夫。
評分說實話,我對市麵上這類以“通俗易懂”為賣點的解讀本總是持保留態度的,而這一本似乎也未能完全打破我的固有印象。它的敘事節奏明顯是經過高度壓縮和提煉的,為瞭追求流程的順暢和知識點的覆蓋,犧牲瞭大量原作中韻味悠長的細節鋪陳與心理描寫。例如,對於某些關鍵情節的轉摺,書中隻是輕描淡寫地帶過,完全沒有展現齣促成這種轉摺的微妙的社會壓力或人物性格的瞬間崩塌。這使得整個故事綫索雖然清晰瞭,但卻失去瞭文學作品應有的張力和深度。你仿佛是在看一份精彩的劇情大綱,而非沉浸在一個鮮活的世界裏。對於那些對名著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這些解釋性的文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它沒有提供任何新的視角或值得推敲的見解;而對於完全的零基礎讀者,我擔心這種過度簡化的處理,反而會讓他們錯失瞭去感受原作那種層層剝繭、細水長流的閱讀樂趣,形成一種“我已經知道瞭”的錯覺,從而阻礙瞭他們日後去接觸原著原貌的動力。
評分這本號稱“圖解”的古典名著普及讀物,乍一看書封設計得倒是頗為典雅,帶著一種老派的精緻感,讓人心生親近。我抱著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敬仰和對“圖解”二字所承諾的便利性的期待翻開瞭它。然而,閱讀體驗卻像是在走一個精心布置卻略顯空洞的園林。文字的闡釋部分,坦白說,顯得有些單薄和淺嘗輒止。它似乎更熱衷於羅列人名、描摹服飾的華美,卻鮮有深入觸及人物內心深處的復雜糾葛與時代洪流下的悲劇底色。那些試圖解釋詩詞意境的段落,往往用詞平實得像是在復述課本上的定義,缺乏一種能夠引導讀者真正進入情境的感染力。我原以為“圖解”意味著對復雜人物關係和情節脈絡的梳理,能幫助初讀者快速建立起整體框架,但讀完之後,感覺收獲的更多是零散的知識點,而非融會貫通的理解。書中的插圖,雖然數量不少,但大多風格過於程式化,色彩飽和度也偏高,仿佛是為兒童畫冊而作,未能捕捉到原著中那種內斂、幽微、帶著淡淡哀愁的古典美學,反而衝淡瞭原本深沉的文學韻味,使人總感覺隔著一層薄薄的、略顯俗艷的玻璃紙在觀賞那段曆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