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陈克文日记 1937-1952 全二册 历史 现代史 文学散文随笔书信 八年抗战及

正版 陈克文日记 1937-1952 全二册 历史 现代史 文学散文随笔书信 八年抗战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方正 著
图书标签:
  • 陈克文
  • 日记
  • 历史
  • 现代史
  • 文学
  • 散文
  • 随笔
  • 书信
  • 抗战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布克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1212
商品编码:28410447636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陈克文日记 1937-1952(全二册)
              定价 398.00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开本 16开
作者 陈方正
装帧 精装
页数
字数
ISBN编码 9787509761212
重量 2157


内容介绍
  本书以陈克文所遗留12册日记所载,1937年初到1950年3月间纪事为主,其中有关八年抗战及三年国共内战之个人经历、见闻、观察、感想到为详细;此外尚包括出使印度尼西亚经历,以及有关二三十年代国共两党人物、事迹之回忆文章,其整体史料价值,固毋容置疑也。

目录

上 册  
照片及日记、信函手迹  
出版说明【余英时】  
余 序【余英时】  
编者序  
简体字版弁言  
编辑与校订说明  
陈克文先生年表  
第壹辑 狂风骤雨1937  
第2辑 颠沛流离 1938—1939  
第三辑 火浴山城 1939—1940  
 
下 册  
照片及日记、信函手迹  
第四辑 艰辛岁月 1943—1944  
第五辑 胜利与还都 1945—1947  
第六辑 内战与崩溃 1948  
第七辑 山河变色 1949—1950  
尾 声 印尼之行 1952  
附录 回溯前尘:国共两党及农民运动忆述  
人名索引  
名号别字与姓名对照表 



《长河往事:一个知识分子的时代印记》(暂定名)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穿越风雨岁月的个人史记,也是一部浓缩时代变迁的家族画卷。本书以一位在特定历史时期经历跌宕起伏的知识分子为核心,通过其亲笔书写的日记、信件、随笔等珍贵史料, meticulously 勾勒出他从青年时期迈入社会,历经国家命运的剧烈转折,直至步入中年的人生轨迹。本书不以宏大叙事为主导,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思考与坚持,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本书的叙事线索清晰,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50年代初期,这正是一个国家经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重建的关键时期。作者以真诚而细腻的笔触,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文化思潮、日常生活以及亲情友情。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尖,穿越时空,重返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 第一部分:风雨欲来,青年志怀(1937-1945) 这部分内容将聚焦于作者在八年抗战爆发前夕及抗战期间的生活与心路历程。 时代背景的浮沉: 日记将生动描绘出那个时期上海(或作者所在城市)的社会百态。既有租界里的繁华与畸形,也有普通市民在动荡时局下的不安与挣扎。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的观察角度必然带着一份敏锐与思考。他会记录下关于时局的新闻,对国际局势的解读,以及身边的友人对此事的议论。例如,关于日本侵华的消息,国民政府的政策,以及民众的反应,都会在他的文字中留下印记。 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 作者在青年时期,很可能怀揣着报国救民的理想,对国家的前途有着热切的期盼。他可能会在日记中记录下自己参加的学术研讨、阅读的进步书籍,以及与志同道合者的交流。然而,战争的爆发,无疑是对这些理想的巨大考验。书中将展现作者如何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努力维持自己的学术研究或工作,同时也要面对生计的艰难、亲人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尽管处于战乱时期,个人的生活依然在继续。作者会记录下他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例如物价的飞涨,食物的短缺,交通的不便,以及在这样艰难环境下,人们如何互相扶持,寻找片刻的慰藉。他可能也会记录下与家人、朋友的互动,一次平凡的聚会,一次深夜的促膝长谈,都可能因为时代的特殊性而显得格外珍贵。 文学与思想的萌芽: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作者的内心世界必然是丰富而敏感的。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可能会通过写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记录所思所想。这部分的日记或随笔,可能会流露出他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以及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观察。他可能会在字里行间,展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信件作为情感纽带: 如果日记记录的是内心的独白,那么书信则可能承载着作者与外界的联系,以及更为直接的情感表达。在战乱时期,通信的困难与不确定性,使得每一封信都显得尤为珍贵。作者写给家人的信,可能会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与牵挂,以及对战争形势的担忧。写给朋友的信,则可能是在分享自己的近况,交流思想,或是在寻求支持和安慰。这些信件将生动地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在困境中的情感维系。 第二部分:拨乱反正,时代潮涌(1945-1952) 这部分内容将呈现作者在抗战胜利后,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及他个人生活发生的转变。 战后的希望与迷茫: 抗战胜利,无疑给所有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喜悦。作者的日记可能会记录下当时街头巷尾的欢庆场面,人们对和平的渴望。然而,胜利的喜悦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内战的阴影,经济的恢复,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及个人未来职业道路的选择,都可能让知识分子感到新的迷茫。作者可能会记录下他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思考,对新政策的观察,以及对自身所处位置的重新定位。 社会变革的印记: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变革。作者作为一名亲历者,他的日记将不可避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他可能会记录下他对新政权的最初印象,对新社会思潮的观察,以及身边朋友们的不同反应。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个体如何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调整自己的认知,适应新的环境,并思考自己的角色。 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在新的社会体制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显著变化。作者可能会在日记中,记录下他对自身职业价值的重新评估,对“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理解,以及在新的政治环境下,如何在学术研究和思想表达上找到平衡。他可能会经历思想上的冲击和调整,对一些旧有的观念进行反思,并努力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个人生活的点滴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者的日常生活也会发生变化。他可能会记录下工作单位的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或变化,以及家庭成员的生活状况。他可能也会记录下参加的政治学习、社会活动,以及与新同事、新朋友的交往。这些细节的描绘,将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变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书信中的情感寄托与交流: 在这个时期,书信依然是重要的沟通方式。作者写给家人的信,可能更多地会传达家庭的温暖与支持。写给朋友的信,则可能是在交流对时局的看法,分享个人心得,或是在互相鼓励,共同面对时代的挑战。这些信件将展现出,即使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依然是重要的支撑。 本书特色: 真实的个人视角: 本书不回避时代的复杂性,而是以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下他对那个时代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人文关怀。 细腻的情感表达: 作者的文字真诚而朴实,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情感,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有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历史的温度: 通过个体微观的生命叙事,折射出宏观历史的变迁,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文学的魅力: 作为一部散文、随笔、书信的集合,本书兼具文学的品味,文字生动,情感充沛,读来引人入胜。 《长河往事:一个知识分子的时代印记》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位普通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人生跌宕,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幅描绘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的珍贵画卷,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合订本,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意找来细读,主要是被书名里那个“1937-1952”的跨度所吸引。这个时间段,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史,充满了动荡与变革。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普通知识分子是如何度过那段烽火岁月的感到好奇。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手迹的影印件,那笔触虽然略显稚嫩,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朴实与坚韧。我能想象,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窗外或许正经历着炮火的洗礼,或者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我尤其关注他在记录那些重大历史事件时的个人情绪波动,是激昂还是压抑,是迷茫还是坚定。通过他的眼睛去看历史,远比宏大的叙事来得更真实、更触动人心。这本书不仅仅是日记,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时光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鲜活的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前行与思考。我希望从中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面对困境”的答案,毕竟,历史总是在某种程度上会重演。

评分

说实话,我对所谓的“名人日记”一开始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多多少少会有美化或矫饰的成分。但是,这本《陈克文日记》,尤其是它跨越了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这两个里程碑式的时期,展现出的那种时间跨度下的自我修正和思想演变,实在太引人入胜了。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待“文学”和“散文”的态度。在动荡年代,文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但他却能坚持用文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记录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坚守。那些对风景的描摹,对友人的记叙,对阅读体会的抒发,都显示出一种超越政治语境的、纯粹的审美追求。这种在极端环境下的艺术坚持,比那些口号式的宣言更具有力量。我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感,那是物质匮乏年代里,知识分子用精神力量武装自己的方式。这本书,对于正在学习写作或者对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范本。

评分

我向来对信件和随笔类的文字情有独钟,因为它们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真性情”。这套书里收录的大量书信往来,尤其让我着迷。透过这些泛黄的信纸(即便是在印刷品上),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墨香和尘土味。信件的内容,往往比日记更加直接和私人化,涉及到家庭的变故、经济的拮据、对前途的担忧,甚至是夫妻间的温情和争执。这使得作者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立体而丰满,不再是历史书上那个遥远的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为生计发愁的普通人。特别是那些写给家人和密友的书信,语言极为生活化,常常夹杂着当时流行的俚语和地方口音,这种鲜活感是后期经过整理的文集难以比拟的。我甚至能从中推断出那个社会阶层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的微妙边界。可以说,这些书信是理解特定时代社会风貌的微观切片。

评分

我最近在追一部非常出色的老电影,讲的是解放前夕知识分子群体的抉择与彷徨。看完电影后,心里总有些空落落的,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朋友推荐我来看看陈克文的日记,说里面对那个“十字路口”的描摹极其细腻。读下去才发现,这哪里是简单的日记,简直就是一份活生生的、未经修饰的内心独白录。作者的文字风格时而如山涧清泉般灵动,时而又像冬日寒风般凛冽。尤其是在记录那些关于信仰、关于理想的挣扎时,那种反复的自我诘问和最终的抉择过程,读来令人唏嘘。他似乎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完整地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复杂性——有软弱,有妥协,但更多的是对真理和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散文诗般的遣词造句,穿插在对柴米油盐日常琐事的记录中,使得整本书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不失生活的烟火气。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捕捉到了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极其微小但又至关重要的心理活动。

评分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历史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个人的体验汇集而成的。这套“全二册”的规模,本身就暗示了内容的详实与广博。读到后期,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段记录时,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战乱年代的彷徨与挣扎,逐渐转向了对新生活、新秩序的融入与适应。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日记忠实地记录了每一次思想上的碰撞和每一次适应过程中的不适感。这展现了一种极其重要的历史洞察力:个体是如何被时代裹挟,又是如何努力找到自己在新世界中的位置。对于研究思想史或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心态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刻地揭示了“人们是如何感知和应对所发生的这一切的”。这种深入骨髓的个体体验,远比官方文件更具穿透力和历史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