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病理学(人卫八版/本科临床/十二五规划)
定价:69.00元
作者:李玉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17171762
字数:
页码:
版次:8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0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修订将继续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编写宗旨,这是老一辈医学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直在指导我国医药学教材的建设。就《病理学》教材而言,在武忠弼教授、杨光华教授等几代病理学家的努力下,其已经成为国家统编或规划教材的精品。因此,第8版教材的整体设计不仅要传承前几版教材的编写风格,更要在内容优化、图表运用、印刷及装帧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本书由李玉林主编。
目录
绪论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病理学的发展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节 适应 一、萎缩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一、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二、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机制 第三节 细胞可逆性损伤 一、细胞水肿 二、脂肪变 三、玻璃样变 四、淀粉样变 五、黏液样变 六、病理性色素沉着 七、病理性钙化 第四节 细胞死亡 一、坏死 二、凋亡 第五节 细胞老化 一、细胞老化的特征 二、细胞老化的形态学 三、细胞老化的机制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节 再生 一、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二、干细胞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四、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一、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二、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第三节 创伤愈合 一、皮肤创伤愈合 二、骨折愈合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节 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二、淤血 第二节 出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后果 第三节 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三、血栓的结局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 栓塞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 梗死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第六节 水肿 一、水肿的发病机制 ……第四章 炎症第五章 肿瘤第六章 环境和营养病理学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第十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第十一章 免疫性疾病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疾病第十三章 生殖系统和疾病第十四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第十六章 传染病第十七章 寄生虫病第十八章 病理学常用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作者介绍
李玉林,男,1950年生于吉林省东丰县。曾任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院长、教育部病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85”整合生物学科技创新平台主任。主要社会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基础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第九、十届专家评审委员会副组长,国家奖励工作办公室评审专家,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委,吉林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从事教学工作40年,将分子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内容有机地与传统病理学进行整合,在传统病理学科内并创建了病理生物学研究方向;是我国《病理学》、《分子病理学》等六部规划教材的主编;围绕医学教育改革研究与病理学系列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先后两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就肿瘤间质病理学及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主持国家“863”、“973”等重大研究任务10余项,发表系列论文239篇,其中42篇被SCI收录,被引用已超过2000次,是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负责人。
文摘
序言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病理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的难度。毕竟是本科临床用的,而且又是“十二五规划”的教材,我总觉得会非常深奥。但翻开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也很接地气。它不是那种故弄玄虚、堆砌专业术语的风格,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病理概念。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一些“难点”的讲解,总是能够用非常生动的例子,或者类比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比如,在讲到炎症反应的一些复杂过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丢给我们一堆名词,而是用很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而且,这本书的逻辑性也非常强,知识点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不会让人觉得跳跃。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娓娓道来,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走进病理学的世界。这种“易读性”对于我们这些刚接触病理学的学生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它大大降低了我们学习的门槛,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愉快地去掌握这门学科。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简直是太棒了!我之前看过的病理学教材,虽然内容详实,但插图往往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但这本书的图,特别是彩色照片和示意图,简直就像是把病变组织直接呈现在我眼前一样。比如讲到肾小球肾炎的时候,书中那些清晰的肾小球形态变化图,搭配文字说明,我能立刻就明白疾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病理改变在哪里。还有肿瘤部分,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在显微镜下的样子,书里的图都能高度还原,这对我这个刚开始接触病理学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经常在看文字的时候,同步盯着插图,感觉学习效率都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而且,有些地方的流程图也画得非常直观,比如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或者诊断流程,用图来梳理,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清晰太多了。这不仅仅是“配图”,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可视化教学”。这对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有时候,我会觉得,光凭这些插图,就已经值回书价了。当然,内容本身也很重要,但这书的插图质量,真的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评分这本书的更新速度和内容的时效性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虽然我们拿到的是“十二五规划”的版本,但内容上并没有显得过时。我注意到书中在讨论一些疾病时,会提及一些近期的研究进展和新的诊断技术。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老教材”,而是能够跟上时代步伐的。比如,在讲到分子病理学的时候,它会涉及到一些基因检测、分子标志物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这对于我们学习前沿医学知识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同时,它也注意到了不同疾病在临床表现上的个体差异,以及一些新的治疗理念。这说明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是经过充分调研,并且紧密结合了当下医学发展的趋势的。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希望我的教材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更能让我了解到最新的医学动态,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让我感到学到的知识是鲜活的,并且具有前瞻性。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真的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它在组织篇幅和知识呈现上的平衡。我之前看过一些厚重的大部头病理学著作,虽然内容全面,但往往会显得过于庞杂,让人不知道从何下手。而这本《病理学》,它在篇幅控制上做得非常恰当。每一章的长度都比较适中,不会让人产生畏难情绪。更重要的是,它在知识的精炼和重要信息的突出上下了很大功夫。很多核心的病理概念,它会用粗体字、小标题或者专门的“总结”框来强调,这样我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快速抓住重点。而且,它在叙述过程中,也会适当地使用一些“例证”,来帮助理解。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结构上的设计,通常是先概述,然后深入讲解,最后再进行总结。这种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编排方式,让我在阅读时能够事半功倍,更容易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它让我觉得,学习病理学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可以变得有条理、有效率。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内容编排方式吸引了。作为一本本科临床的教材,它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做得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它对于“临床意义”的强调。很多病理学教材,可能就停留在描述组织形态和细胞改变,但这本书会更进一步,告诉你这些病理改变在临床上意味着什么,和我们平时遇到的临床症状、体征有什么联系,甚至会提示一些鉴别诊断的方向。比如,在讲到某个疾病的时候,它会专门开辟一个小栏目,讲解“临床应用”或者“临床要点”,这对于我们即将走向临床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帮助我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联系起来,不至于觉得学到的东西是脱离实际的。而且,每章的最后都会有一些“思考题”或者“病例讨论”,这能促使我主动去思考,巩固知识,甚至能模拟一些临床场景。这比单纯地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编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指导我们未来临床实践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