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除了介绍张珍玉教授的从医从教经历外,重点阐述其治学方法与门径,弘扬其学术创见与观点,挖掘其临证经验与技艺,评述其医学著述与贡献。适用于中医临床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对“经验录”这种形式有些保留,总担心会过于零散或者流于表面。但张珍玉老中医的这部分内容,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似乎是按照病机演变的主线来组织的,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方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久病入络”的论述,那部分的文字极具穿透力,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气血瘀滞的复杂图景,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不仅记录了“用什么药”,更重要的是记录了“为什么用这个药”以及“用药时的心法”。比如,张老在辨治疑难杂症时,常常会提及自己对脉象的细微感知,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情志变化来调整用药的性味轻重。这种对“辨证论治”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是教科书难以提供的。我感觉自己像是被邀请到诊室的角落,静静观摩了一场场高水平的“望闻问切”,那种对中医整体观的体悟,是任何理论总结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山东中医药大学九大名医经验录系列张珍玉》读起来,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座中医智慧的宝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记录张珍玉老中医临床经验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书中对每一个病例的分析都极其透彻,不仅仅停留在病症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中医理论的精髓,让人对疾病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例如,在论述脾胃病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张老如何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培土生金”的策略,绝非千篇一律的套方。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的一个老毛病反复发作,看了好几家中医都不见起色,后来偶然翻到书中对类似案例的论述,豁然开朗,明白了关键在于“顾护中焦气机”的微妙平衡。作者的叙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临床的实操性,大量引用的医案,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和整理,每每读到关键处,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学习笔记反复揣摩。这种将深奥理论与生动实践完美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医书,更像是在跟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进行长期的临床带教,受益匪浅。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感到十分赞赏,它将看似独立的临床经验,串联成了一条清晰的学术脉络。特别是关于几种常见慢性病(比如哮喘和失眠)的长期管理策略,展现了极高的系统性。作者在整理这些材料时,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辨析不同年份、不同情境下的医案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在讲解治疗小儿夜惊时,书中对比了张老在不同年龄段患儿应用安神药的剂量和配伍差异,这种时间维度上的跨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药物作用时效性的认识。这种精细的对比分析,使得原本可能模糊的“经验”,变得可以学习、可以量化的技术蓝图。对于我们这些在临床一线摸索的同行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部活的、随时可以查阅的“高级诊断手册”,它教会的不是一招鲜吃遍天,而是如何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家那样,构建起完整的临床思维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个人而言,更像是一次心性的修炼。不同于市面上很多侧重于速成和技巧的书籍,张珍玉老中医的经验分享,处处透露出一种沉静、内敛的大医风范。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关于“医者仁心”的章节,虽然篇幅不算多,但字字珠玑。老中医强调,治疗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之病,防已病之变”,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对生命抱持敬畏的态度。书中引述的几段关于医患沟通和心理疏导的记录,让我深思。例如,对于那些因过度焦虑而引发的身体不适,张老是如何通过循循善诱,帮助患者重建对身体的信心。这种对“人”本身的关注,远超出了单纯的疾病范畴。每次读到这些部分,我都能感受到一股暖流,它提醒着我,中医不仅是科学,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让人在追求医术精湛的同时,更要修养德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文字呈现,也给了我极佳的阅读体验,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书中收录的那些关于张老早年求学经历的片段,那段描述中体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对知识的渴求,与他后期炉火纯青的医术形成了完美的呼应。这种“知其所以然”的求索精神,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书中对一些传统炮制方法和药材产地选择的侧面描写,也让我对中药的“道地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明白了药材的品质如何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敬意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张珍玉老中医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老一辈名医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用毕生的心血去捍卫和发展这门古老医学的。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和方向感,非常值得反复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