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实用建筑语文-第2版 | 作者 | 罗爽 |
| 定价 | 33.00元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1408062 | 出版日期 | 2013-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2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99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由日常应用文体写作、建筑实用文体写作和121才训练3篇共9章组成。日常应用文体写作篇和建筑实用文体写作篇具体包括日常生活类文书、书信类文书、公文类文书、事务类文书、工程管理类文书5章,所选内容均是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常接触使用的文体。每个独立部分按照基本知识一例文点评一实践与探究一课后广场一相关链接的顺序安排体例。口才训练篇包括基础口才训练、演讲口才训练、日常口才训练、职场口才训练4章,在体例上按照知识坊—经典吧—启迪厅—训练场的顺序进行编排。全书在内容上淡化理论,强化训练,讲、学、练相结合,注重实用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便于学生把握。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那种教科书式的布局,让我拿到手上就感觉到了它沉甸甸的“实用”分量。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规范汇编,但翻开目录才发现,它其实更像是一本建筑行业的“语言词典”。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行业术语的时候,简直像在听外星语,什么“墙身”、“基础梁”、“女儿墙”之类的,读起来总觉得别扭。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直接抛给你一堆晦涩难懂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图例和对比,把这些概念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比如,讲解不同屋顶形式的构造时,它不仅仅是画出剖面图,还会用更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为什么这个结构在特定气候条件下更适用。那种“原来如此”的感觉,是其他泛泛而谈的行业介绍资料里找不到的。对于一个刚踏入这个领域的新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最坚实的第一块基石,让我能听懂工程师之间的对话,看懂设计图纸上的那些密密麻麻的标注,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入门门槛。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目的是想找一些关于合同条款和项目管理流程的“捷径”,毕竟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往往比单纯的结构知识更让人头疼。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显然是偏向于基础和规范的梳理,这让我一开始有些许的失望。但是,当我开始深入阅读那些关于“材料性能描述”和“工程图示规范”的部分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误解了它的价值所在。这本“语文”的精髓,恰恰在于它对行业标准用语的精确界定。它教会的不是如何去“写”一份完美的合同,而是如何准确地描述你所需要的东西,避免因语义含糊而在施工现场引发的扯皮。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专门对比了不同国家标准下对“防火等级”的表述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对于需要与国际项目合作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宝贵的参考资料。它像一个严谨的校对员,强迫你放下那些口头禅,学会用最严谨、最不易产生歧义的文字来表达复杂的工程意图。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线性,像一条清晰的河流,从最宏观的建筑概念,逐步深入到每一个构件的细节描述。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构造节点时的那种层层递进的方式。例如,当我们讨论到门窗的“洞口处理”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预留足够空间”,而是详细阐述了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到后期保温层的衔接过程中,不同语境下应该使用的技术术语。这种深入骨髓的细节挖掘,对于我这种需要撰写技术报告的读者来说,是无可替代的。每一次重温,我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掉的“小窍门”——比如,在描述收口工艺时,用“密实填充”和“可靠嵌缝”在专业含义上的微妙区别。这本书的“语文”二字,绝不仅仅是教人识字,而是教人如何用最精准的“建筑语汇”来构建一个无懈可击的技术表达体系。它像一个耐心的老工匠,教你如何磨砺你的工具——也就是你的语言。
评分我是在一个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到这本教材的,坦白说,一开始我是抱着“应付任务”的心态去翻阅的。它厚重的装帧和严谨的排版,确实给人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但随着我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灰色地带”的描述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比如,在涉及到不同工种之间的交接界面时,如何用书面的语言明确责任归属,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教科书上不会直接给出的范例。它不是教你如何做决策,而是教你如何用语言工具来“固化”决策过程。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风格建筑描述用语的演变做了简要的追溯,这让整个阅读过程不再是单纯的术语记忆,而变成了一种对行业文化和技术发展的理解。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术语手册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行业内的“语境史”。
评分坦白讲,我更偏爱那些充满设计美学和理论深度的建筑书籍,所以我对这种偏向于“操作手册”的读物一开始是持有保留态度的。然而,这本书的“实用”二字确实名副其实,它解决的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如何让口头交流中的模糊概念,转化为纸面上清晰、可执行的指令。我发现它在处理“缺陷描述”和“整改要求”时的措辞特别精妙。它会详细列举出哪些词语属于主观判断(比如“看起来不错”),哪些词语属于客观描述(比如“表面平整度偏差超过X毫米”),并给出标准化的书面表达方式。这对于我们进行工程签证和质量验收记录时,能够大大减少因描述不清而产生的额外返工和扯皮现象。可以说,这本书就像是建筑行业的“法律条文解析器”,它把那些写在图纸角落里、看似无关紧要的文字,提升到了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高度,其对细节的执着程度,令人印象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