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英汉服装分类词汇(第3版)音标版 在原有词目基础上增加了2500余条,全书共收词约20000条

汉英英汉服装分类词汇(第3版)音标版 在原有词目基础上增加了2500余条,全书共收词约20000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叔安 编
图书标签:
  • 服装词汇
  • 汉英对照
  • 英语学习
  • 词典
  • 分类词汇
  • 时尚
  • 纺织
  • 专业词汇
  • 音标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惟吾德馨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06481793
商品编码:28674814036
丛书名: 汉英英汉服装分类词汇(第3版音标版)
开本:56
出版时间:2012-05-01

具体描述

 
240.00
10
¥240.00
剩余 22 23 54
已有99人购买
 

 
 
99
99
最优惠 最优惠
120.00
原价:¥198.00
 
 

 

 
210
6
¥350.00
剩余 07 23 58
已有555人购买
 

基本信息

书名:汉英英汉服装分类词汇(第3版)音标版

原价:25.00元

作者:周叔安 主编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1

ISBN:9787506481793

字数:400000

页码:6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汉英英汉服装分类词汇》是国内首本按服装部位分类编写的词汇,自2001年5月正式出版以来,为广大读者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为我国的服装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读者好评,迄今为止第1版和第2版已印刷13次,印量达100000册。
本次修订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除了订正原来错误疏漏之处,另在原有词目基础上增加了2500余条,全书共收词约20000条,基本上反映了目前服装词汇的面貌,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查阅需要;二是增加了英文词目的音标,以使读者更加准确地认读,方便读者使用。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周叔安,1946年生人,老三届高中生,曾在长沙市第一服装厂当工人十多年。1983年被调入湖南省服装工业公,从业务员做起。1986年被借调到北京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工作。1988年被借调到中国服装总公派驻香港工作十二年。现已退休,仍受聘于香港某时装公搞服装外销。自学英语。集二十年的收集整理,编成“汉英、英汉服装分类词汇”一书。

 

 
 
 
 
 
 
 
 
SALE OFF 大家都在买
新品热卖
抢购结束倒计时
06 23 57
 
 
 
 
 
 
 
 


服装设计与工艺技术前沿:面料革新与智能制造解析 本书聚焦于当代服装行业发展最迅猛的两大领域:高性能功能性面料的研发与应用,以及服装生产制造流程中的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旨在为服装设计专业人士、面料工程师、生产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参考和实战指南。 第一部分:高性能与智能面料的材料科学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新一代功能性面料的化学结构、物理特性及其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表现。我们超越了传统的棉麻丝毛范畴,重点剖析了尖端合成纤维和天然改性纤维的最新突破。 第一章:生物基与可降解纤维的突破 阐述了以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为代表的生物基纤维在纺织品中的应用进展。详细分析了这些材料的聚合过程、纤维成形技术(如熔融纺丝、湿法纺丝)以及它们在提升纺织品生物相容性与环境友好性方面的潜力。重点对比了生物基纤维与传统石油基聚酯在力学性能、染色性能和热稳定性上的差异与改进策略。同时,探讨了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高附加值蛋白质纤维(如玉米蛋白纤维、牛奶纤维)的工业化挑战与前景。 第二章:智能响应性纺织材料 本章集中讨论能够对外部环境刺激(如温度、湿度、光照、电场)做出可逆反应的智能材料。 热响应性材料: 详述了形状记忆聚合物(SMPs)在服装中的应用,例如,自适应通风系统和可调节保暖层。介绍了相变材料(PCMs)的微胶囊化技术,探讨了如何将其稳定地集成到纤维或织物基质中,以实现高效的热量储存与释放。 电活性与传感材料: 详细介绍了导电聚合物(如PEDOT:PSS)和碳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在开发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纺织品传感器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导电浆料的制备、集成到纱线中的导电纺纱技术,以及如何利用织物应变、弯曲或温度变化来实现生物信号(如心率、呼吸)的无创监测。 光电与电致变色材料: 探讨了如何利用光致变色和电致变色染料或材料,使服装具备可编程的颜色或图案变化能力,这在时尚展示和信号传达方面具有革命性意义。 第三章:超防护与极端环境面料 本部分聚焦于满足航空航天、军事、消防及医疗等高要求领域对面料的严苛标准。 极端热防护材料: 深入分析了陶瓷纤维、芳纶纤维(如间位/对位芳纶)的分子结构如何赋予其优异的阻燃性和热稳定性。介绍了气凝胶材料在纺织品中的应用,讨论了如何克服其脆性和加工困难,以实现轻量化的高效隔热。 电磁屏蔽与辐射防护: 详细阐述了金属化纤维、导电涂层(如银、铜)以及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在构建高效电磁屏蔽织物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屏蔽效能(SE)的计算方法和织物结构对屏蔽效果的影响。 抗菌与生物净化材料: 探讨了银离子、铜基化合物以及光催化剂(如二氧化钛)在纺织品表面改性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不同抗菌剂的释放机制、持久性及其对人体皮肤的安全性评估标准。 第二部分:服装制造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本部分将视野转向生产环节,探讨工业4.0概念在服装制造业中的具体落地,涵盖从设计到供应链的全面优化。 第四章:三维数字化设计与虚拟原型 系统介绍了基于人体扫描数据和先进几何建模软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参数化建模与版型生成: 详述了如何利用参数化设计工具,将二维样板与三维人体模型关联起来,实现版型的快速调整和优化。对比了不同三维模拟软件(如CLO 3D, Optitex等)在物理模拟精度、布料物理属性导入和渲染真实感方面的技术差异。 虚拟试穿与用户体验: 探讨了如何通过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高保真度的虚拟试穿体验。分析了运动捕捉数据在模拟服装动态性能(如褶皱、拉伸)中的应用,以减少物理样衣制作的次数。 第五章:自动化裁剪与智能缝制系统 本章深入剖析了生产线上实现柔性化和高效化的关键技术。 高精度自动化裁剪: 详细介绍了基于视觉识别和人工智能优化的套料排版系统。对比了激光切割、超声波切割和高速往复刀切割在处理不同类型面料时的效率、精度和边缘处理效果。重点讨论了智能排版算法如何最小化边角余料。 机器人辅助缝制技术: 探讨了缝纫机器人从单任务执行向复杂操作升级的挑战。分析了柔性物体抓取(特别是针对柔软、易变形的纺织品)的技术难点,包括视觉伺服控制、力反馈系统的集成,以及针对复杂接缝(如领口、袖窿)的路径规划算法。 第六章:柔性制造与供应链优化 本部分关注如何构建适应小批量、多批次生产需求的敏捷制造系统。 按需生产(MTO)与智能工厂架构: 阐述了物联网(IoT)技术在连接裁剪、缝制、后整理和仓储各个环节中的作用。介绍了数字化生产执行系统(MES)如何实时监控工序进度、设备状态和工人效率,为生产调度提供即时决策支持。 RFID与库存精准管理: 详细介绍了射频识别技术在单件服装追踪、原辅料库存管理和物流分拣中的应用。分析了RFID技术与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集成,实现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数据透明化。 质量控制的机器视觉: 探讨了高速面料缺陷检测系统(如织疵、色差、污渍)的应用。重点介绍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复杂缺陷图像识别中的训练方法和准确率提升策略,确保在高速生产线上的实时在线检测能力。 全书结构严谨,理论阐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配有大量图表和案例分析,是推动服装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的必备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工具书的内部编排逻辑,因为一套好的分类词汇书,其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词条的数量,更在于它们如何被组织和呈现。从初步的翻阅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显示出极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它似乎采用了多维度的交叉检索系统,这对于服装行业这样细分领域众多的学科来说至关重要。例如,它不仅按照基础的“服装类别”进行宏观划分,更深入到“面料特性”、“剪裁工艺”、“历史流派”乃至“国际贸易术语”等多个维度进行细化。这种精细的分类,意味着我不需要在海量的词汇中盲目搜索,而是可以通过不同的知识路径快速定位目标术语。我尝试随机抽取了几个我认为比较生僻的专业术语进行测试,发现它们不仅被收录,而且在解释旁还附带了极为详尽的上下文语境或同义词辨析,这对于理解一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至关重要,远超出了普通词典的简单释义范畴,真正做到了“百科全书式”的深度。

评分

从使用便捷性的角度来看,这本工具书的索引设计也值得称赞。即便词汇量庞大,一个高效的索引系统也能让查找效率倍增。我检查了它提供的多重索引入口,除了常规的“汉英”、“英汉”主索引外,似乎还设计了一个“主题词/工艺索引”——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创新。这意味着,如果我恰好忘记了某个专业术语的中文或英文表达,但我记得它属于“绗缝工艺”或“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范畴,我可以直接通过主题词找到相关的词汇群。这种以知识网络而非单纯字母顺序组织信息的模式,极大地迎合了专业人士的思维习惯:我们往往是带着一个概念去寻找具体的词汇。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深度洞察,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随身的、结构化的行业知识库,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减少知识探索的时间成本。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采用了简洁而专业的配色方案,深蓝与米白的组合,既显得稳重又不失现代感。字体选择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主书名部分采用了一种清晰易读的衬线字体,而副标题和版本信息则采用了更为现代的无衬线字体,这种设计上的微妙对比,立刻提升了书籍的专业度和档次。装帧质量也十分扎实,纸张的厚度和光洁度都恰到好处,翻阅起来手感顺滑,即便是经常使用也不会轻易出现书页松散或磨损的情况。尤其是考虑到这是一本专业词汇工具书,这种对物理品质的重视,无疑为长时间的查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可以想象,当我在深夜或光线不佳的环境下使用它时,清晰的排版和高质量的印刷质量会让我感到非常舒适,而不是像一些廉价的工具书那样,让人看了眼睛生疼。整体来看,这本书在外观和手感上,就已经成功地树立了它作为一本权威参考书的形象,这对于一个严肃的学习者来说,是选择工具书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它传达出一种“我们是认真的”的态度。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接触中英翻译的从业者,我深知翻译的难点往往在于那些“一词多义”或者“文化特异性”的表达。如果一本词汇书只罗列了字面意思,那它对实际工作帮助有限。而这本书在词条的拓展和例句的选取上,显然进行了大量的本地化和专业化处理。我注意到,许多传统的中文服装术语,不再是简单地对应一个英文单词,而是提供了多个专业场景下的翻译选项,并明确指出了适用范围,比如在描述“廓形”时,它区分了“Silhouette”、“Shape”和“Cut”在高级定制、大众市场和结构设计中的不同侧重。这种对语境的捕捉和精准的语义锁定,极大地减少了翻译过程中因理解偏差而产生的错误。它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真正的桥梁,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词汇的对照表,让使用者能够更自信地在专业场合中使用地道、准确的表达。

评分

音标系统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衡量一本专业词汇书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对于汉英互译的专业工具书而言,如果英文字词的音标标注存在疏漏或不统一,将严重误导非英语母语的学习者在口头交流和跨文化沟通中的准确性。我仔细对比了几个具有复杂发音结构的词汇,发现这套音标体系似乎采用了国际通用的IPA(国际音标)标准,并且在处理英式发音(RP)和美式发音(GenAm)的区别上表现得非常审慎。它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音标,而是清晰地区分了两者,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处理国际业务和文献翻译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更令人称赞的是,在部分带有历史渊源的词汇旁,似乎还有关于该词汇在不同年代或不同国家间的发音演变趋势的简要说明,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编者团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这绝不是应付了事地套用现有音标库,而是真正基于语言学和服装专业知识的深度整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