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新版)
定价:78.00元
作者:沈从文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5815146
字数:540000
页码:700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该书内容充实,文字清丽,斐然可读,插图丰富且多为珍品,诚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经典著作,深受专家赞誉和普通读者欢迎。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中国文学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系统考证中国服饰文化的学术专著。1981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郭沫若作序,全书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见解独到,至前人未至之境,发前人未发之论,为沈从文从事文物研究以来成果之结晶。该书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至今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的经典著作。该书创作历程凡二十余年,典型体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学术生态。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内容涉及的时期起自殷商迄于清朝,对三四千年间各个朝代的服饰问题进行了抉微钩沉的研究和探讨。该书所叙是服饰,但又不能仅以服饰论之。从服饰这个载体,不难窥见中国历代朝野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哲学、伦理等等诸多风云变迁之轨迹。这也正是全书的宝贵价值所在。该书以札记形式,考证、记录、梳理优良著称。
目录
序言 引言
一 旧石器时代出现的缝纫和装饰品
二 新石器时代的绘塑人形和服装数据
三 新石器时代的纺织
四 商代墓葬中的玉、石、陶、铜人形
五 周代雕玉人形
六 周代男女人形陶范
七 战国楚墓漆瑟上彩绘猎户、乐部和贵族
八 战国帛画妇女
九 战国楚墓彩绘木俑
一零 战国彩绘溱卮上妇女群像
一一 战国雕玉舞
一二 战国雕玉小孩和青铜弄雀女孩
一三 战国铜鉴上水陆攻战纹
一四 战国青铜陵壶上采桑、习射、宴乐、弋猎纹
一五 战国鹖尾冠被练甲骑士
一六 战国佩玉彩琉璃珠和带钩
一七 江陵马山楚墓发现的衣裳服和衾被
一八 马山楚墓出土的锦绣
一九 西汉墓壁书二桃杀三士部分
二零汉空心砖持战门卒
二一 汉贮贝器上滇人奴隶和奴隶主
二二 高冠盛装乐舞滇人
二三 西汉画像砖
二四 汉石刻垂绶佩剑武士
二五 汉代陶俑砖刻所见农民
二六 戴花钗三女仆
二七 汉望都壁画伍佰八人
二八 汉代
二九 汉画刻中所见几种骑士
三零汉朱鲔墓石刻
三一 汉、魏晋墓壁画男女像
三二 汉石刻簪笔奏事官吏
三三 东汉墓彩绘壁画和石刻
三四 汉讲学图画像砖
三五 汉武氏石刻贵族梁冠和花钗
三六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几件衣服
三七 汉代锦绣
三八 东晋竹林七贤图砖刻
三九 晋女史箴图中八舆夫
四零 晋女史箴图临镜部分
四一 南朝斲琴图部分
四二 晋六朝男女俑
四三 戴菱角巾披鹿皮裘的帝王和二宫女
四四 南北朝邓县画像砖妇女和部曲鼓吹
四五 北朝景县封氏墓着袴褶……
后记
再版后记
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人,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开始对明清时期的民间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日常生活中贵族和平民穿戴的差异。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深入剖析特定历史时期服饰制度和文化内涵的著作,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图鉴。我特别看重的是对社会阶层、礼仪制度如何体现在衣着上的论述。比如,某一品级的官员在特定场合下,衣领的样式、袖口的宽度,甚至是纽扣的材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象征和等级划分。这套书如果能提供这种细致入微的、带有社会学视角的分析,那对我来说价值就太大了。我希望它能揭示出那些被文字史书忽略的,但却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的“无声语言”,也就是那些穿在身上的制度和思想。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上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那种素雅的色调和精致的纹饰,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的韵味。印刷质量更是没得说,纸张的质感细腻光滑,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图版,细节也清晰可见,完全没有那种廉价的影印感。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那种墨香与纸张的触感交织在一起,让人忍不住想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对于我这种对实体书有情怀的人来说,这种用心制作的图书本身就是一种收藏的价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视的工艺品。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会被那种精良的制作工艺所打动,这在现在的快餐文化时代里,实在难能可贵。从边角处理到内页排版,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的专业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说实话,我对学术专著的接受度一直比较高,但有时候也怕遇到那种术语堆砌、晦涩难懂的文字。我更偏爱那些能够将复杂的研究成果,用一种清晰、有条理且富有叙事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作品。最好的学术普及书,应该是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深度的要求,又能让一个初学者在阅读时感到引人入胜,不会因为门槛太高而望而却步。如果这本书的行文逻辑是流畅的,能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中国服饰体系的演变,从地域差异到时代风尚的更迭,而不是干巴巴地罗列资料,那么它无疑会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参考书。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冷冰冰的资料汇编,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导览者。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纺织技术与染色工艺的演变很感兴趣。服饰的研究不仅仅是看款式和形制,更深层次的魅力在于材料学和手工业的进步。例如,丝绸织造技术在唐宋时期的突破,对服饰的垂坠感和光泽度产生了怎样的革命性影响?天然染料的提取和使用,如何限制了当时色彩的丰富程度,并反过来影响了贵族对特定稀有颜色的追捧?如果这本书能穿插讲解这些工艺细节,将“物”与“技术”结合起来,就更能立体地展现古代生活的美学与智慧。我希望它能让我理解,那些精美的袍服背后,是劳动人民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精湛技艺,而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审美选择。
评分作为一个经常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和汉服复原的朋友圈子的人,我深知考据的严谨性是多么重要。在复原古代服饰时,最怕的就是信息来源的偏差,或者引用了已经被证伪的观点。所以,我非常关注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依据的史料来源——是仅仅依赖于绘画和雕塑,还是深入到出土文物、墓志铭乃至当时的文人笔记中去挖掘一手证据。对我来说,任何关于形制的讨论,背后都必须有坚实的考古学或文献学支撑。如果这本书能够明确指出哪些是定论,哪些是学界尚存争议的推测,并给出自己的判断依据,那它就具备了极高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我们规避那些流传已久的误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