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新版)
定價:78.00元
作者:瀋從文
齣版社:上海書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5815146
字數:540000
頁碼:700
版次:2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曆史發展和社會時尚嬗替的標誌之一。該書內容充實,文字清麗,斐然可讀,插圖豐富且多為珍品,誠為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的經典著作,深受專傢贊譽和普通讀者歡迎。
內容提要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是中國文學傢瀋從文創作的一部係統考證中國服飾文化的學術專著。1981年9月由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齣版,郭沫若作序,全書對中國古代服飾製度的沿革與當時社會環境的關係,作瞭廣泛深入的探討。見解獨到,至前人未至之境,發前人未發之論,為瀋從文從事文物研究以來成果之結晶。該書在學術界享有崇高的聲譽,至今被認為是這個領域內的經典著作。該書創作曆程凡二十餘年,典型體現瞭二十世紀後半葉中國的學術生態。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內容涉及的時期起自殷商迄於清朝,對三四韆年間各個朝代的服飾問題進行瞭抉微鈎沉的研究和探討。該書所敘是服飾,但又不能僅以服飾論之。從服飾這個載體,不難窺見中國曆代朝野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俗、哲學、倫理等等諸多風雲變遷之軌跡。這也正是全書的寶貴價值所在。該書以劄記形式,考證、記錄、梳理優良著稱。
目錄
序言 引言
一 舊石器時代齣現的縫紉和裝飾品
二 新石器時代的繪塑人形和服裝數據
三 新石器時代的紡織
四 商代墓葬中的玉、石、陶、銅人形
五 周代雕玉人形
六 周代男女人形陶範
七 戰國楚墓漆瑟上彩繪獵戶、樂部和貴族
八 戰國帛畫婦女
九 戰國楚墓彩繪木俑
一零 戰國彩繪溱卮上婦女群像
一一 戰國雕玉舞
一二 戰國雕玉小孩和青銅弄雀女孩
一三 戰國銅鑒上水陸攻戰紋
一四 戰國青銅陵壺上采桑、習射、宴樂、弋獵紋
一五 戰國鶡尾冠被練甲騎士
一六 戰國佩玉彩琉璃珠和帶鈎
一七 江陵馬山楚墓發現的衣裳服和衾被
一八 馬山楚墓齣土的錦綉
一九 西漢墓壁書二桃殺三士部分
二零漢空心磚持戰門卒
二一 漢貯貝器上滇人奴隸和奴隸主
二二 高冠盛裝樂舞滇人
二三 西漢畫像磚
二四 漢石刻垂綬佩劍武士
二五 漢代陶俑磚刻所見農民
二六 戴花釵三女僕
二七 漢望都壁畫伍佰八人
二八 漢代
二九 漢畫刻中所見幾種騎士
三零漢硃鮪墓石刻
三一 漢、魏晉墓壁畫男女像
三二 漢石刻簪筆奏事官吏
三三 東漢墓彩繪壁畫和石刻
三四 漢講學圖畫像磚
三五 漢武氏石刻貴族梁冠和花釵
三六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幾件衣服
三七 漢代錦綉
三八 東晉竹林七賢圖磚刻
三九 晉女史箴圖中八輿夫
四零 晉女史箴圖臨鏡部分
四一 南朝斲琴圖部分
四二 晉六朝男女俑
四三 戴菱角巾披鹿皮裘的帝王和二宮女
四四 南北朝鄧縣畫像磚婦女和部麯鼓吹
四五 北朝景縣封氏墓著袴褶……
後記
再版後記
作者介紹
瀋從文(1902-1988),男,原名瀋嶽煥, 湖南鳳凰人,作傢、曆史文物研究者。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齣版瞭《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迴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曆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曆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享年86歲。
文摘
序言
這套書的裝幀簡直是藝術品,拿到手上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封麵設計得非常雅緻,那種素雅的色調和精緻的紋飾,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中國傳統美學的韻味。印刷質量更是沒得說,紙張的質感細膩光滑,色彩還原度極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圖版,細節也清晰可見,完全沒有那種廉價的影印感。翻閱起來是一種享受,那種墨香與紙張的觸感交織在一起,讓人忍不住想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對於我這種對實體書有情懷的人來說,這種用心製作的圖書本身就是一種收藏的價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珍視的工藝品。每次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都會被那種精良的製作工藝所打動,這在現在的快餐文化時代裏,實在難能可貴。從邊角處理到內頁排版,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齣版方的專業和對讀者的尊重。
評分我一直對古代紡織技術與染色工藝的演變很感興趣。服飾的研究不僅僅是看款式和形製,更深層次的魅力在於材料學和手工業的進步。例如,絲綢織造技術在唐宋時期的突破,對服飾的垂墜感和光澤度産生瞭怎樣的革命性影響?天然染料的提取和使用,如何限製瞭當時色彩的豐富程度,並反過來影響瞭貴族對特定稀有顔色的追捧?如果這本書能穿插講解這些工藝細節,將“物”與“技術”結閤起來,就更能立體地展現古代生活的美學與智慧。我希望它能讓我理解,那些精美的袍服背後,是勞動人民長年纍月積纍下來的精湛技藝,而不僅僅是設計師的審美選擇。
評分作為一個經常參與傳統文化活動和漢服復原的朋友圈子的人,我深知考據的嚴謹性是多麼重要。在復原古代服飾時,最怕的就是信息來源的偏差,或者引用瞭已經被證僞的觀點。所以,我非常關注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依據的史料來源——是僅僅依賴於繪畫和雕塑,還是深入到齣土文物、墓誌銘乃至當時的文人筆記中去挖掘一手證據。對我來說,任何關於形製的討論,背後都必須有堅實的考古學或文獻學支撐。如果這本書能夠明確指齣哪些是定論,哪些是學界尚存爭議的推測,並給齣自己的判斷依據,那它就具備瞭極高的參考價值,能夠幫助我們規避那些流傳已久的誤區。
評分說實話,我對學術專著的接受度一直比較高,但有時候也怕遇到那種術語堆砌、晦澀難懂的文字。我更偏愛那些能夠將復雜的研究成果,用一種清晰、有條理且富有敘事性的語言錶達齣來的作品。最好的學術普及書,應該是既能滿足專業人士對深度的要求,又能讓一個初學者在閱讀時感到引人入勝,不會因為門檻太高而望而卻步。如果這本書的行文邏輯是流暢的,能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中國服飾體係的演變,從地域差異到時代風尚的更迭,而不是乾巴巴地羅列資料,那麼它無疑會成為我案頭常備的參考書。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冷冰冰的資料匯編,而是一個充滿智慧和洞察力的導覽者。
評分我最近開始對明清時期的民間服飾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日常生活中貴族和平民穿戴的差異。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深入剖析特定曆史時期服飾製度和文化內涵的著作,而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圖鑒。我特彆看重的是對社會階層、禮儀製度如何體現在衣著上的論述。比如,某一品級的官員在特定場閤下,衣領的樣式、袖口的寬度,甚至是紐扣的材質,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權力象徵和等級劃分。這套書如果能提供這種細緻入微的、帶有社會學視角的分析,那對我來說價值就太大瞭。我希望它能揭示齣那些被文字史書忽略的,但卻深刻反映時代精神的“無聲語言”,也就是那些穿在身上的製度和思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