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斯瓦尔巴密码——段煦北极博物笔记 段煦 9787122311610 化学工业出版社书

正版 斯瓦尔巴密码——段煦北极博物笔记 段煦 9787122311610 化学工业出版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煦 著
图书标签:
  • 博物笔记
  • 斯瓦尔巴
  • 北极
  • 段煦
  • 自然科学
  • 科普
  • 探险
  • 地理
  • 极地
  • 化学工业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智书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1610
商品编码:2870491366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斯瓦尔巴密码——段煦北极博物笔记
作者 段煦
定价 128.00元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311610
出版日期 2018-05-01
字数 260
页码 264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神秘的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为什么那里能成为极地科研、探险和旅游的圣地?为什么那里会聚集如此多的极地动物?为什么那里会成为植物的“小人国”?为什么那里被称为“天然的极地冰川博物馆”?……本书是博物学者段煦多次前往北极考察的笔记,系统介绍了地处北极腹地的斯瓦尔巴群岛环境,以及那里的动物、植物、地貌和人类历史遗迹 ,作者力求以客观的笔触,为您揭开这片神奇岛屿的面纱,带您走进这片属于北极熊的土地。

   作者简介
段煦,博物学者、科普作家,曾多次进入极地,足迹涉及南极大陆、北极冰区及斯瓦尔巴群岛、东非高原及裂谷带、南美巴塔哥尼亚、西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诸岛屿、马来群岛等地,进行博物学考察及研究。

   目录

北极的概念 2

群岛概述 5

令人惊叹的旅游或探险目的地 10



1 斯岛霸主传

初识霸主:北极熊的行为观察 18

白毛为哪般:北极熊毛色初探 26

致命邂逅巧化险:野外遇见北极熊该怎么办 30

与熊有关的一则新闻对话:关注北极熊的生存问题 34



2 斯岛鸟兽志

能迷倒众生的一副电眼:北极狐 44

海中的长牙先生:海象 50

与大胡子水手相遇:格陵兰海豹、环斑海豹、髯海豹 55

海面上的喷泉:蓝鲸、长须鲸、白鲸 60

苔原的主人:驯鹿 66

荒野中的信任:岩雷鸟 74

我一个人养活了仨孩子:雪鹀 80

好妈妈与毛球:白颊黑雁 86

暴风雪中出没的海燕:暴风鹱 92

勇猛的战士,追日的夸父:北极燕鸥 96

残忍与慈祥的化身:北极鸥 103

大海雀和它的亲眷们:厚嘴崖海鸠、北极海鹦、侏海雀、白翅斑海鸽、大海雀(已灭绝) 108

天空飞来三种鸥:三趾鸥、白鸥、短尾贼鸥 120

在潮间带上忙碌的小水鸟:滨鹬、灰瓣蹼鹬、红喉潜鸟 128

给宝宝盖羽绒被的好妈妈:欧绒鸭 134

世界上美的鸭子:王绒鸭 138



3 斯岛群芳谱

世界上矮小的树木:极柳 144

两种蝇子草:无茎蝇子草、北极蝇子草 148

寻找北的杜鹃花科植物:四棱岩须 152

几种禾本科的牧草:高山早熟禾、短叶羊茅、高山发草、北极看麦娘 154

开白花的鼠耳草:北极卷耳 158

两种委陵菜:北极委陵菜、美委陵菜 160

虎耳草科植物的天堂:挪威虎耳草、丛生虎耳草、零余虎耳草 162

我不是:北极罂粟 165

来自北极的美味酸菜:山蓼 168

北极植物与人类的“后天”:仙女木 172

苔原上的奇观:纯白羊胡子草 178



4 斯岛山海经

群岛上的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悬冰川、大陆冰川 184

它们的样子都是冰川所造就:刃脊和角峰、U 形谷、峡湾 192

地球上巨大的传送带与推土机:冰碛物、侧碛、终碛、冰川漂砾 198

冰与水,悄悄改变地表的雕塑师:冰楔作用痕迹、倒石锥、冰水扇、石环 204



5 斯岛风景篇

群岛上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遗迹欣赏 212



极地旅游探险攻略与注意事项 235

结语 250

附录 北极动植物图谱 252


   编辑推荐
1本书不是市面上普通的北极游记见闻,本书是博物笔记,多科普知识介绍,少个人情感抒发。3一本系统介绍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动物、植物、冰川地貌、人类历史遗迹等知识的科普读物。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为您准备的一份关于《正版 斯瓦尔巴密码——段煦北极博物笔记》之外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 --- 《秘境探险家:亚马逊雨林深处的智慧与生存》 作者: 艾琳·卡特 出版社: 环球地理文库 ISBN: 978-7-5001-5987-2 字数: 约 48 万字 开本: 16 开 内容提要 《秘境探险家:亚马逊雨林深处的智慧与生存》是一部结合了人类学、生态学与个人探险日志的宏大叙事。本书作者艾琳·卡特,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植物学家兼探险家,用二十余年的时间,深入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她不仅记录了雨林植被的奇诡形态和药用价值,更将笔触聚焦于那些与这片绿色海洋和谐共存的原住民部落。 本书结构宏大,分为“水脉的呼吸”、“树冠之下的秘密”、“古老的药方”和“文明的十字路口”四个部分,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鲜活、且充满敬畏的亚马逊世界。 第一部分:水脉的呼吸——河流的生命线 亚马逊河,这条世界之肺的动脉,是所有故事的起点。卡特详细描绘了她乘坐简陋的独木舟,沿着支流逆流而上的艰辛历程。她细致观察了季节性洪水对雨林生态的塑造作用,记录了粉色海豚跃出水面的惊鸿一瞥,以及水獭在泥泞河岸上的捕鱼技巧。 更引人入胜的是,作者通过与世代居住在河岸的“河民”的接触,揭示了他们如何根据水位的涨落规划农耕、渔猎与迁徙。她记录了部落中关于“水灵”的传说,这些神话并非迷信,而是古老的气候观测与自然规律的诗意总结。通过对水生植物的考察,卡特也探讨了亚马逊河流域特有的生物适应机制,例如某些水生植物如何利用季节性缺氧的环境进行繁衍。 第二部分:树冠之下的秘密——光影中的生态剧场 本书的中心部分,深入探讨了亚马逊雨林错综复杂的垂直生态系统。卡特花了数年时间,利用攀爬设备和临时搭建的树屋,记录了从未被充分研究的中层和上层植被。 她描绘了“空中花园”——附生植物群落的惊人景象,以及它们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共同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读者将跟随作者的视角,观察到树懒缓慢而精确的移动,蜂鸟间为争夺花蜜而展开的激烈“空战”,以及各种拟态昆虫令人叹为观止的伪装术。 卡特特别关注了雨林中“互利共生”的精妙关系,例如巴西坚果树的授粉依赖于特定种类的蜂鸟和啮齿动物,揭示了维持雨林健康所必需的连锁反应。她对不同林冠层次的光照、湿度、风速的精确测量,为理解热带雨林的环境梯度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 第三部分:古老的药方——失落的植物智慧 在这一部分,卡特的学者身份得到了充分展现。她与多个被外界称为“与世隔绝”的部落——如亚诺马米(Yanomami)和卡雅波(Kayapó)的萨满和草药师——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 本书详细记录了数百种当地部落使用的药用植物,不仅仅是名称和功效,更包括了采集时间、炮制方法以及在特定仪式中的使用背景。卡特严谨地记录了这些“口述医学”的细节,对比了传统认知与现代植物化学分析的初步结果。例如,她发现了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树皮提取物,其核心成分与现代药物有显著的同源性,但部落的使用方式却更为温和且副作用更少。 此外,她还记录了部落对毒箭和麻醉剂的精湛掌握,这些知识的传承依赖于严格的学徒制度和文化禁忌,展现了人类对复杂自然化学物质的深刻理解。 第四部分:文明的十字路口——冲突与共存的未来 随着卡特深入内陆,她记录的不再仅仅是自然之美,更有对生存环境的忧虑。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现代文明对亚马逊雨林的冲击:非法采矿、大规模农业扩张和伐木业的侵蚀。 卡特不仅是观察者,也成为了积极的记录者和保护的倡导者。她记录了原住民社区为保护祖传土地所做的抗争,他们的诉讼、抗议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声。书中穿插了数次她与勘探队、伐木工人的正面接触,记录了双方在发展观和保护观上的巨大鸿沟。 通过对比过去几十年卫星图像的变化和她亲身经历的河流污染,作者深刻反思了“进步”的代价。她认为,原住民的生存智慧,正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份活态的、亟待学习的“密码本”。 作者简介 艾琳·卡特(Eileen Carter),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终身会员,国际植物保护联盟特聘研究员。她拥有牛津大学植物生态学博士学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她便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对南美热带雨林的考察与研究中。她曾多次因其在偏远地区进行的人类学与生态学交叉研究而获得国际赞誉。《秘境探险家》是她耗时十五年完成的集大成之作,深刻影响了全球对雨林原住民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政策的制定。她的写作风格以严谨的科学观察和富有文学张力的叙事手法著称。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角: 完美融合了植物学、动物行为学、人类学和社会学。 2. 第一手资料: 包含大量作者亲手绘制的植物素描、动物行为图谱和部落生活记录。 3. 震撼的视觉体验: 随书附赠一套高清的雨林实景照片集,捕捉了许多罕见物种和部落生活场景。 4. 深刻的伦理思考: 探讨了科学考察的边界、文化保护的责任以及现代社会对原始智慧的应有态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地域文化有偏好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文化层面的挖掘也做得非常到位。作者并未将北极描绘成一个空洞的自然景观样本,而是巧妙地将人类活动的历史、探险家的足迹以及当地原住民的生存智慧穿插其中。这种多线叙事的结构,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异常丰富和饱满。你能在感受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体会到人类面对未知时的勇气与渺小。那些关于早期探险的记载,读起来充满了史诗般的厚重感,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物资匮乏到极致的年代,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义无反顾地踏入那片白色荒原?作者的笔调处理得非常老练,既没有过度渲染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也没有陷入枯燥的史料罗列,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历史的重量以一种可亲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时代的先行者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握手。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真是充满了期待。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那种深邃的蓝色调立刻就让人联想到了广袤无垠的冰雪世界。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所深深吸引住了。他不仅仅是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更像是在引领我们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远征。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气候现象的描述,那种仿佛触手可及的真实感,让我这个常年生活在温暖地带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北极那刺骨的寒意和难以置信的静谧。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旅游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山间清泉般平缓舒展,娓娓道来那些不为人知的自然细节;时而又像冰川崩裂般充满张力,让人屏息凝神,为书中人物或环境的命运捏一把汗。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洗涤,让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那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舒适与便利,在极端环境下显得何其珍贵和脆弱。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沉稳和专业的气息,这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让人愿意反复品味和珍藏。

评分

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文字中对科学数据的处理方式。作为一本可能涉及大量博物学和地理学知识的书籍,它完全没有一般科普读物那种生硬和晦涩感。作者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他能将复杂的科学原理或物种分类信息,用极其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类比娓娓道来,使得即便是对专业领域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需要极高的知识转化能力和极强的表达技巧。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知识渊博的导师,用最亲切的语言为你讲解一个深奥的课题,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硬核知识,而且吸收过程充满乐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布置精美的博物馆里,每件展品旁都有一个才华横溢的讲解员为你做私人导览,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这种平衡做得极为出色,让我由衷地佩服作者的综合素养。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它超越了普通游记的范畴,达到了散文诗的境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观察”这件事的专注和深度。他不像是一个走马观花的过客,而是真正沉下心去倾听、去感受那片土地的呼吸。书中某些关于极地生物习性的片段,那种观察细致入微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仿佛作者在极寒中与那些生命融为一体,共享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存哲学。这种知识的密度和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在一起,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信息价值和审美价值。很多我原本以为是常识的地理或生态概念,经过作者的重新阐述,立刻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我对北极这个概念有了更为立体和多维的理解。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蹦出来,就像在冰雪深处探寻到尚未融化的矿脉一样令人兴奋。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异域风光的好奇心,更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对科学探索和环境保护的种子。这本书的价值,绝不是一读即弃的快餐读物所能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极具个人特色的,带着一种冷静的激情。它不煽情,但字里行间又流淌着对所见之景的深深眷恋。尤其是在描述天气变化和光影交错的段落时,那种精确且富有画面感的描述,简直让人想立刻买机票飞往北纬某度。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哲思性的旁白,它们如同偶尔穿透浓雾的阳光,一瞬间照亮了读者的内心。这些思考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作者在极端环境中亲身体验后得出的真知灼见,关于时间、关于孤独、关于存在的意义。这种深度思考的穿插,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层次感,让这本书从一本游记升级成了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探讨。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习惯性地停下来,闭上眼睛回味一下作者描绘的画面和提出的问题,这种慢读的体验,恰恰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它不是用来“看完”的,而是用来“品味”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