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新模式:走向共享共治的多元治理-中国发展动态(2012)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66.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08687063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1) 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历时5年,打造“中国发展动态”(2012—2016)智库报告。 (2) 伴随十九大、“两会”顺利召开,清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5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历程。 (3) 客观、纪实,对全年度重大事项进行记录整理, 展现出一幅易于把握的历史全景。
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下属的一个跨院系、跨学科、从事政治与法律综合性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的科研机构,始终关注中国崛起对未来中国政治秩序和全球政治秩序的可能影响,对中国政治法律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运作进行理论总结,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对策,并培养相关领域研究人才和治理人才。各大图书馆馆配,满足读者对重大事项的查找、阅读需要。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封面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灰蓝色调,中央的标题字体采用了一种富有力量感的宋体加粗,整体给人一种沉稳而不失现代气息的感觉。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分量十足,内页的排版清晰流畅,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脊的处理也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烫金的系列名称在灯光下低调地闪烁,显示出一种专业和权威感。从外在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本精心制作的学术著作,让人在翻开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一个初步的期待。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内容编排上的严谨和条理分明,非常符合一个严肃的学术读者的审美偏好,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探究其内部究竟蕴含了怎样深刻的见解和分析。这种对“物”的初步感知,常常是决定读者是否愿意深入探索作者思想的起点,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显然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我花了大量时间阅读了这本书的引言部分,被其中对当前社会治理困境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洞察力,他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具体的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实证精神,对于我们理解复杂社会现象至关重要。比如,他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区域治理模式变迁的深入剖析,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妙的“社会解剖学”演示,每一个细节的展开都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读到此处,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其理论框架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每一个术语的选择都极为精准,避免了常见的概念模糊和术语滥用。他似乎在引导读者,与其盲目追逐时髦的理论标签,不如脚踏实地地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最适合解决当前矛盾的工具箱,而不是固守某一种教条式的解决方案。这种务实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思考的深度。
评分读完最后一章,我感到一种意犹未尽的复杂情绪。作者在总结时,并未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留下了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这是一种高明的处理方式。他坦诚地承认,任何模式的探索都必然伴随着新的挑战和未知的风险,这与一些过度乐观的“总结陈词”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格外真诚和负责任。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了一套可以一劳永逸的“新模式”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个严谨的“方法论指南”——它教我们如何批判性地审视现有结构,如何系统性地评估新的治理尝试可能带来的溢出效应。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理论架构与微观的实践细节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思维网络,让我对未来社会组织形态的探讨充满了新的灵感和更审慎的期待。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时常翻阅的佳作。
评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边缘群体”治理参与路径的探讨。许多关于宏大治理结构的讨论,往往会不经意间忽略那些处于社会结构末梢的声音和需求。然而,这本书却用相当的篇幅,详尽地分析了如何将那些通常被排除在主流决策体系之外的力量,有效地整合进一个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治理体系中。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呼吁口号层面,而是细致地描摹了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实践经验,揭示了制度设计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盲点”。这种关注“细节中的权力”的视角,让我对治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来自于自上而下的宏伟蓝图,而是来自于自下而上的、对具体痛点的精妙回应。这部分内容,无疑是为政策制定者和基层实践者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可操作的参照系,它强调了“治理”的本质是连接,而非控制。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和对话感。作者似乎总是在与我们——抽象的、充满疑惑的读者——进行一场平等的探讨,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他的语言充满了节奏感,时而激昂,时而沉静,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可读性。尤其是在讨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时,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耐心地铺陈各种对立的观点,并清晰地指出每种观点的合理性边界在哪里。这种“辩证的温柔”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并被鼓励去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在我阅读过的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让理论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更像是一套可以不断打磨、不断被现实检验和修正的活的工具。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思维构建过程,而非被动的知识接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