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时代(秩序与历史卷4)》是埃里克·沃格 林的五卷本巨著《秩序与历史》的第四卷,该书突破 了前三卷的既定设想,将历史视为人参与具有终末论 方向的神性在场之流的过程,并用这种修正过的历史 观念,来分析大致始于波斯帝国崛起,终于罗马帝国 衰落,并涵盖了东亚的中华文明的“天下时代”。这 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包括“普世帝国”这种新政治单 元的到来,“精神突进”运动的出现,以及若干普世 宗教的勃兴。《天下时代》秉承“历史的秩序来自秩 序的历史”的基本理念,追溯并重估了人类社会在“ 天下时代”寻求秩序的种种尝试,对于我们认识与反 思现代社会秩序类型,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1985),是我们这个时代*具原创性、*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出生于德国科隆,本科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并成为该校法学院的政治科学教授。为逃避希特勒的迫害,1938年他携妻子移民美国,并于1944年成为美国公民。沃格林的主要学术生涯是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度过的,一生出版过许多专著和一百多篇论文。《沃格林全集》(Collected Works of Eric Voegelin)共34卷,编辑收录了他的大部分主要著述,包括八卷本《政治观念史稿》和五卷本《秩序与历史》。
编者导言
致谢
详细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历史创生论
第二章 天下时代
第三章 历史过程
第四章 征服与逃离
第五章 保罗的复活者意象
第六章 中国天下
第七章 普遍人性
索引
译后记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马拉松,读起来需要极强的耐力和专注力。我必须承认,作者的遣词造句功底毋庸置疑,用词之考究、句式之繁复,读起来颇有老派学者之风范。但这种风格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阅读体验上的滞涩感。很多时候,我需要逐字逐句地去推敲一个长句中主谓宾之间的复杂关系,才能真正把握住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这与当下流行的那种追求简洁、直白的学术写作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秩序构建”的论述印象深刻,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逻辑推演,初看时令人拍案叫绝,细想之下又觉得是否有些过度思辨,以至于偏离了现实的烟火气。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供人膜拜的“思想圣典”,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历史读物。它要求读者放弃即时满足感,沉浸于作者精心铺设的语境之中,这对于习惯了快速吸收信息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刻意避开了主流历史叙事中那些光芒万丈的英雄人物和决定性的战役,而是将聚光灯投射到了那些塑造了底层社会结构和日常惯习的“隐形力量”上。这种“自下而上”的观察角度,一开始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期待看到一个更贴近真实生活纹理的历史还原。然而,随着阅读深入,我越来越觉得作者在处理这种“微观”与“宏观”的平衡上把握得不够精准。大量的篇幅被用来描绘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社会机制,比如资源分配的潜规则、地方性知识的演变等等,这些固然重要,但有时却让读者对整个“时代”的骨架感到模糊不清。就好比在欣赏一幅精美的织锦时,每一个线头都单独看非常细致漂亮,可你却很难一眼看出整幅织锦的主题是什么。希望在后续的阅读中,或者未来的修订版中,作者能更有效地将这些精妙的细节熔铸于一个更具统摄力的历史框架之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震撼,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思维方式的冲击。作者在处理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问题上,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冷酷的辩证法。他似乎并不相信任何既定的“进步”逻辑,而是将每一次看似飞跃的变革,都置于一个更长久、更循环的视角下去审视。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一种“原来如此,但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的矛盾感受。比如,书中对某种看似是“开明之举”的制度变革的剖析,非但没有拔高其正面意义,反而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控制逻辑,这确实让人警醒。但这种持续的解构和怀疑,也带来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虚无感——如果所有的秩序都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那么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又在哪里?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辨,占据了全书相当大的比重,使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篇关于人类存在困境的深刻反思录。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终于算是看完了。说实话,初捧此书时,我带着极大的期待,毕竟“天下时代”这几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宏大的叙事感。然而,阅读的过程却远比我想象的要曲折。作者在构建历史的脉络时,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微观的、甚至有些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这使得整体的结构感不如我期望的那般清晰有力。我常常需要在不同的章节间来回翻阅,试图将散落在各处的线索重新编织起来,以期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时代”图景。尤其是在讨论早期文明的演进部分,我感觉作者的论证过程显得有些跳跃,仿佛总是在关键的转折点上轻描淡写,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太多,反而让人觉得有些意犹不足。当然,不可否认,其中关于权力结构与社会认同之间张力的分析,还是颇具洞察力的,只是这种洞察往往被淹没在繁复的细节考据之中,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去挖掘。总而言之,它像是一座精心雕琢的迷宫,美则美矣,但走出来却不易。
评分作为一名对人类学和政治哲学交叉领域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是极其扎实的,尤其是在参考了大量非主流的考古发现和民族志资料方面,看得出作者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但或许是由于理论的重量过大,导致在叙事流畅性上出现了明显短板。我个人感觉,作者在阐述一个关键概念时,往往会引入数个相互关联但又容易混淆的术语系统,每一次出现都需要我停下来查阅之前的定义,生怕理解有误。这种严谨性固然值得称赞,但对于一个渴望沉浸式阅读体验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不断的“停顿”无疑会打断思维的连贯性。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参考书,而不是可以一气呵成读完的通俗读物。我甚至开始思考,如果能有一个清晰的术语表或思维导图,或许能极大改善读者的入门体验,毕竟,如此深刻的见解,不应该因为阅读门槛过高而被埋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