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时代(秩序与历史卷4)》是埃里克·沃格 林的五卷本巨著《秩序与历史》的第四卷,该书突破 了前三卷的既定设想,将历史视为人参与具有终末论 方向的神性在场之流的过程,并用这种修正过的历史 观念,来分析大致始于波斯帝国崛起,终于罗马帝国 衰落,并涵盖了东亚的中华文明的“天下时代”。这 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包括“普世帝国”这种新政治单 元的到来,“精神突进”运动的出现,以及若干普世 宗教的勃兴。《天下时代》秉承“历史的秩序来自秩 序的历史”的基本理念,追溯并重估了人类社会在“ 天下时代”寻求秩序的种种尝试,对于我们认识与反 思现代社会秩序类型,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1985),是我们这个时代*具原创性、*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出生于德国科隆,本科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并成为该校法学院的政治科学教授。为逃避希特勒的迫害,1938年他携妻子移民美国,并于1944年成为美国公民。沃格林的主要学术生涯是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度过的,一生出版过许多专著和一百多篇论文。《沃格林全集》(Collected Works of Eric Voegelin)共34卷,编辑收录了他的大部分主要著述,包括八卷本《政治观念史稿》和五卷本《秩序与历史》。
编者导言
致谢
详细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历史创生论
第二章 天下时代
第三章 历史过程
第四章 征服与逃离
第五章 保罗的复活者意象
第六章 中国天下
第七章 普遍人性
索引
译后记
说实话,我对这类宏大叙事型的历史著作一直抱持着一种敬畏又略带迟疑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流于表面叙述。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驾驭能力,他能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不失文学性的流畅与生动。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反而是充满了故事性,那些曾经遥远的概念和人物,仿佛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与我们当下的境遇产生了奇妙的共鸣。那种对“秩序”和“历史”的深刻洞察,真的让人拍案叫绝,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人类社会演进的全新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工艺绝对值得点赞,拿到手里就知道是下了血本的。外封的触感很有质感,那种略带磨砂的表面,握在手中沉甸甸的,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完全符合内容的气质。我特别留意了装订部分,线装得很牢固,即便是经常需要大角度翻开查阅重点部分,也完全不用担心书页会散架。对于我这种有轻微“藏书癖”的读者来说,一本经久耐用的书比什么都重要,这本绝对是那种可以传给下一代的典藏级别。它不光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有形的文化资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探索书中的世界。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讲究,字体选择和段落留白都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的精致感,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历史地图和插图,绘制得细致入微,仿佛能带着读者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那些伟大思想的诞生和碰撞。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从里到外都充满了对知识和美学的敬意。
评分初读时,我主要的关注点可能集中在那些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身上,试图跟上作者的叙事节奏。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越来越发现,这本书最宝贵的部分,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工具箱”。它没有强行灌输某种结论,而是通过严谨的逻辑推导和跨越时空的对比,教会读者如何去提问。面对当前社会纷繁复杂的思潮和信息爆炸的困境,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冷静的、结构化的分析视角,帮助我们剥离表象,直击核心的权力运作和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它更像是一位沉默的智者,在你需要的时候,为你指引方向,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书架时,无意中再次拿起了这本书,发现了一些当初阅读时可能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忽略掉的精妙之处。比如说,作者在论述某一关键历史转折点时,所引用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哲学侧面论证,现在看来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仅是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背后的深层逻辑结构,那种对权力、信仰和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剖析,细腻得令人咋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后劲”,读完后很长一段时间,你的思维都会被书中探讨的问题所萦绕,会不自觉地用书中的框架去审视现实中的种种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