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苏轼词选
定价:36.00元
售价:25.2元,便宜10.8元,折扣70
作者:刘石 评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0201113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蝶恋花 京口得乡书1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2。北固山前三面水3,碧琼梳拥青螺髻4。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5。回首送春拚一醉6,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释】
1京口:即镇江。三国吴孙权曾在此建首府,称京城,首府迁至建业(今江苏南京)后,改称京口。
2幽恨:心中隐埋的怨悔。
3北固山:在镇江市北。《世说新语·言语》注引《南徐州记》:“(京口)城西北有别岭入江,三面临水,高数十丈,号曰北固。”
4“碧琼”句:碧琼,绿色的美玉,喻江水。梳拥,像梳子般梳理、簇拥。青螺髻,状似青螺的发髻,喻北固山。唐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雍陶《题君山》:“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5真个:真的。个,语助。
6拚:心甘情愿,豁出去。
【解读】
熙宁七年(1074)三月作于镇江。
上片写所处之地京口之景。用反衬法,如碧琼之水梳理似螺髻之山,雨后春容更显清丽,但雨水只洗春容,无法洗去自己心中的幽恨。春容愈清丽,幽恨愈缠绵。幽恨为何,并未说出,但读及下片,就不难明了。下片抒因得乡书而生的乡梓之情。用对比法,“一纸乡书”对“万里”家山,“拚一醉”对“千行泪”。前者表现乡人作书盼归的深情厚意,后者突出自己爽约的无奈和思归不得的沉痛。
作者三十二岁时(熙宁元年冬,1068)后一次离开眉山,从此“万里家山一梦中”(《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对家乡的感情只能表现于不绝的吟哦,直到他度过另一个三十多年,辞别人世为止。
少年游 润州作1,代人寄远2。
去年相送3,余杭门外4,飞雪似杨花5。今年春尽,杨花似雪6,犹不见还家7。对酒卷帘邀明月8,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9,分明照、画梁斜10。
【注释】
1润州:即今镇江,因州东有润浦得名。
2寄远:作诗词寄给远方的亲人,多指女子寄诗词给羁旅在外的丈夫或情人。此词所“代”之“人”,实为作者之妻王闰之,“远”指自己。作者在镇江赈饥,其妻留杭州。
3去年相送:词作于熙宁七年四月,作者于上年十一月离杭。
4余杭门:宋时杭州北门之一。余杭,即杭州。
5“飞雪”句:离杭事在熙宁六年十一月,故有飞雪。杨花,暮春时杨树开花,似飞雪。杨花与柳絮相似,古人诗词常以之喻飞雪,《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蕴不以为然,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6“杨花”句:词作于暮春时节,故有杨花。以雪喻杨花,出唐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7“犹不”句:作者此时仍滞镇江,故有此句。以上六句,前后三句形成对比,与《诗经·小雅·采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立意相仿佛。
8“对酒”句: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用其意,表示妻子一人独酌。
9(hénɡ恒)娥:月中女神,传为唐尧时后羿之妻,窃取丈夫不死药后奔入月宫。“”本作“恒”,避汉文帝刘恒讳改“常”,通常写作“嫦”。这里代指月亮。
10画梁:雕有花纹的屋梁,燕子憩息之所。战国宋玉《神女赋序》:“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目录
作者介绍
刘石,男,四川大邑人。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研究,曾在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多国高校
苏东坡(苏轼)一直是中国人喜爱的文人之一,他那些精彩的词作也一直在人们口中传诵。本书精选了东坡词作中的一百馀首,让读者再次体味这位“学际天人”的豪情、幽思,喜悦、恬淡,忧愁、感叹。书中选词部分选择全面周到,注释清楚易懂,文献丰富扎实,解读精妙得当;前言部分则简要精练地介绍了苏轼的基本生平和诗词创作的情况,可使读者简明地了解苏轼词作的面貌。此次出版以大字本形式,列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丛书”。
文摘
序言
我通常会用阅读古典文学来对抗现代生活的碎片化和喧嚣。这本选集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能将读者的心神从外界拉回,专注于文字本身。评注者对苏轼“悲喜交融”的复杂情感的捕捉,尤其令人动容。他没有把苏轼塑造成一个脸谱化的“豪放派”代表,而是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时而狂放不羁、时而低回婉转的完整形象。通过对不同时期政治遭遇和心境变化的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平淡的词句背后,所承载的巨大生命力和对命运的深刻洞察,这种深层次的共鸣,是普通读物难以给予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关注的就是评注的质量,毕竟苏词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其深厚的学养和复杂的时代背景,没有好的注脚,很多妙处都会失落。而这本选集的评注,说实话,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没有那种堆砌辞藻、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而是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评注的文字流畅自然,解释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地点明了典故出处、用典的深意,以及词作背后的典故或典故的形成过程。更难得的是,评注者对苏轼心境的把握极为精准,往往能从细微的字里行间,推导出诗人那份超然物外、历尽沧桑后的豁达,这种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让我不再是空泛地欣赏辞藻,而是真正进入了词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我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习惯是,偏爱那种能带来“顿悟感”的文本。这套选集中的许多词作,恰恰提供了这种体验。比如某些写哲理的篇章,初读时觉得平淡无奇,但结合评注再细读几遍,便会豁然开朗,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家或佛家思想的影子,以及他如何将这些形而上的思考,融入到具体的山水景物描写中去。它的编排结构也很有匠心,似乎是按照某种内在的情感逻辑而非单纯的时间顺序来组织的,使得阅读的起承转合极为顺畅,像听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让人在情绪的跌宕中,最终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和慰藉。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刻板”的东西很反感的读者,无论是诗词的选取还是文字的呈现方式,都要求有生命力。这本选集在版式设计上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字体选择典雅而不失现代感,留白处理得当,让每一首词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而且,选集并非将所有词作平铺直叙,而是似乎带着一种筛选后的“情结”,那些在苏轼一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其篇幅和注脚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使得我们能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位文学巨匠一生的轨迹和心路历程,读起来更有代入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像在翻阅一本普通的词选目录。
评分这本选集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装帧设计到内页排版,都透着一股沉静的文人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选篇上的独到眼光。它不像某些选本那样一味追求“名篇”,而是穿插了许多虽不广为传诵,却意蕴深厚、境界开阔的作品。阅读的过程,仿佛是跟随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在历史的烟尘中缓缓拾级而上,领略苏轼在不同人生阶段心境的微妙变化。那些描绘自然风光的,笔触雄浑又不失细腻,让人仿佛能闻到江风的咸湿,感受到山野的清冽;而那些抒发胸臆的,更是将人生的旷达与偶尔的孤寂拿捏得恰到好处。每次捧读,都会发现一些新的滋味,或许是某一个用词的精妙,或许是某一句意象转换的巧妙,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文字,而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度的精神漫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