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选 刘石 评注

苏轼词选 刘石 评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石 评注 著
图书标签:
  • 苏轼
  • 宋词
  • 词选
  • 刘石
  • 评注
  • 古典诗词
  • 文学
  • 文化
  • 中国文学
  • 诗词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1398
商品编码:287323347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苏轼词选

定价:36.00元

售价:25.2元,便宜10.8元,折扣70

作者:刘石 评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0201113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蝶恋花 京口得乡书1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2。北固山前三面水3,碧琼梳拥青螺髻4。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5。回首送春拚一醉6,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释】

1京口:即镇江。三国吴孙权曾在此建首府,称京城,首府迁至建业(今江苏南京)后,改称京口。

2幽恨:心中隐埋的怨悔。

3北固山:在镇江市北。《世说新语·言语》注引《南徐州记》:“(京口)城西北有别岭入江,三面临水,高数十丈,号曰北固。”

4“碧琼”句:碧琼,绿色的美玉,喻江水。梳拥,像梳子般梳理、簇拥。青螺髻,状似青螺的发髻,喻北固山。唐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雍陶《题君山》:“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5真个:真的。个,语助。

6拚:心甘情愿,豁出去。

【解读】

熙宁七年(1074)三月作于镇江。

上片写所处之地京口之景。用反衬法,如碧琼之水梳理似螺髻之山,雨后春容更显清丽,但雨水只洗春容,无法洗去自己心中的幽恨。春容愈清丽,幽恨愈缠绵。幽恨为何,并未说出,但读及下片,就不难明了。下片抒因得乡书而生的乡梓之情。用对比法,“一纸乡书”对“万里”家山,“拚一醉”对“千行泪”。前者表现乡人作书盼归的深情厚意,后者突出自己爽约的无奈和思归不得的沉痛。

作者三十二岁时(熙宁元年冬,1068)后一次离开眉山,从此“万里家山一梦中”(《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对家乡的感情只能表现于不绝的吟哦,直到他度过另一个三十多年,辞别人世为止。

少年游 润州作1,代人寄远2。

去年相送3,余杭门外4,飞雪似杨花5。今年春尽,杨花似雪6,犹不见还家7。对酒卷帘邀明月8,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9,分明照、画梁斜10。

【注释】

1润州:即今镇江,因州东有润浦得名。

2寄远:作诗词寄给远方的亲人,多指女子寄诗词给羁旅在外的丈夫或情人。此词所“代”之“人”,实为作者之妻王闰之,“远”指自己。作者在镇江赈饥,其妻留杭州。

3去年相送:词作于熙宁七年四月,作者于上年十一月离杭。

4余杭门:宋时杭州北门之一。余杭,即杭州。

5“飞雪”句:离杭事在熙宁六年十一月,故有飞雪。杨花,暮春时杨树开花,似飞雪。杨花与柳絮相似,古人诗词常以之喻飞雪,《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蕴不以为然,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6“杨花”句:词作于暮春时节,故有杨花。以雪喻杨花,出唐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7“犹不”句:作者此时仍滞镇江,故有此句。以上六句,前后三句形成对比,与《诗经·小雅·采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立意相仿佛。

8“对酒”句: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用其意,表示妻子一人独酌。

9(hénɡ恒)娥:月中女神,传为唐尧时后羿之妻,窃取丈夫不死药后奔入月宫。“”本作“恒”,避汉文帝刘恒讳改“常”,通常写作“嫦”。这里代指月亮。

10画梁:雕有花纹的屋梁,燕子憩息之所。战国宋玉《神女赋序》:“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目录


作者介绍


刘石,男,四川大邑人。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研究,曾在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多国高校任客座教授。著有《书法与中国文化》、《苏轼词研究》、《苏轼词选》、《有高楼杂稿》、《有高楼续稿》、《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宋辽金卷)》等。

苏东坡(苏轼)一直是中国人喜爱的文人之一,他那些精彩的词作也一直在人们口中传诵。本书精选了东坡词作中的一百馀首,让读者再次体味这位“学际天人”的豪情、幽思,喜悦、恬淡,忧愁、感叹。书中选词部分选择全面周到,注释清楚易懂,文献丰富扎实,解读精妙得当;前言部分则简要精练地介绍了苏轼的基本生平和诗词创作的情况,可使读者简明地了解苏轼词作的面貌。此次出版以大字本形式,列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丛书”。

文摘


序言



《梅溪词话》 卷一 风起于青萍之末,汇而成海;情发于幽微之际,激而成篇。词者,盖寄情于声,感物而发,千载之下,犹有余韵。吾辈读古人之词,非徒赏其辞藻之华美,亦在体其心志之所向,品其意境之深邃。 一、词之源流与演变 词,肇始于唐,盛于宋。初名“长短句”,亦称“诗余”,盖其声律、句式较之近体诗更为自由,题材亦更广泛。唐代,温庭筠、韦庄等,多写闺情,遣词造句,绮丽香艳。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国破家亡,词风骤变,凄婉哀愁,直击人心,开一代悲风之先河。 至宋,词之发展,可谓登峰造极。有婉约之宗,柳永、秦观是也。其词铺叙委婉,情景交融,如泣如诉,感人至深。亦有豪放之派,苏轼、辛弃疾是也。其词意境阔大,气势磅礴,笔力雄健,意气风发,展现出旷世才情。此外,李清照之词,清丽绝伦,细腻婉约,独步词坛;陆游之词,爱国忧民,慷慨激昂,感人肺腑。 词之演变,非止于风格之殊异,亦在于其意蕴之深化。从最初的宫廷宴乐,到文人雅士的抒情言志,再到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词之触角,日益伸展,其精神内涵,亦日益丰富。 二、词之体式与格律 词之体式,以词牌为名,如《念奴娇》、《水调歌头》、《蝶恋花》等。词牌之名,或取典故,或取意境,或取景物,皆含蓄蕴藉。每一词牌,皆有固定的句数、字数、平仄、韵脚,此乃词之格律。 格律之于词,犹骨骼之于人体。格律严谨,则词之音韵铿锵,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悦人耳目。然格律亦非死板教条,适度之变通,方能出神入化。有大巧若拙,大音希声,正如能工巧匠,于规矩方圆之中,能施展无穷变化。 填词,非仅以文辞填入词牌,更需合乎其声律,契合其意境。故填词一道,既要广博之学识,又要精微之感受,方能有所成就。 三、词之鉴赏要义 鉴赏词,首重意境。意境者,词之灵魂也。景与情,相互渗透,相互烘托,构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融于清冷的月光之中,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品味语言。词之语言,贵在精炼、生动、形象。一词一句,皆需仔细揣摩,其背后所蕴含之深意,以及其所能激起之联想。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运用,将词人孤独寂寥、愁绪万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者,体味情感。词,本为抒情之体。读词,须以心体之。词人所抒之情,或喜悦,或悲伤,或思念,或忧愁,皆需感受其真切。唯有情之所至,方能悟其深意。 最后,考究章法。词之章法,虽不如诗,亦有其脉络。起承转合,过渡自然,使全词浑然一体。 卷二 诗词同源,亦有殊途。诗之言志,其意可说;词之抒情,其情可歌。故词之动人,常在于其“言外之意”,在于其“画外之音”。 四、词之意象与象征 词中常出现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 明月:常象征思念、离别、团圆,亦可象征永恒、不变。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杨柳:常象征离别、依依不舍。如“杨柳岸晓风残月。” 梅花:常象征孤高、坚韧、不屈。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落花:常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以及人生的短暂。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秋风/秋雨:常象征萧瑟、凄凉、愁苦。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些意象,在词中反复出现,构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为词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 五、词之艺术手法 词之艺术手法,可谓丰富多姿: 借景抒情:以景物来衬托、暗示内心情感。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歌我D,何是归历?”。 触景生情:看到某种景物,触发内心的某种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典:引用历史典故,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比喻、拟人、夸张: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使描写入木三分。 叠字: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增强抒情效果。 映衬、对比:通过景物或情感的映衬,突出主题。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六、如何深入理解与欣赏词 1. 通读与背诵:首先,要广泛阅读,对历代名家名作有所了解。然后,有选择地背诵,将经典之作内化于心。背诵不仅能加深记忆,更能体会词之音韵美。 2. 联系背景: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词中情感的缘由。例如,理解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词作,会对其旷达与忧愁有更深刻的体会。 3. 细读词句:逐字逐句地推敲,体会词语的精妙之处。注意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以及词语的搭配。 4. 体会音乐性:词本为配合音乐而作,其音韵、节奏至关重要。朗读或吟诵,能更好地感受其音乐美。 5. 结合评论:阅读前人对词的评论,可以帮助我们开阔思路,发现自己未曾注意到的地方。但评论仅供参考,最终的理解,还是在于自己的体悟。 6. 多听多看:如今有许多关于词的讲座、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加深对词的理解和喜爱。 卷三 词海浩瀚,百花齐放。吾辈于词,当怀敬畏之心,以真诚之情,去感悟,去体味,去传承。词之美,在于其瞬间的感动,亦在于其永恒的价值。 七、一些值得品味的词人与作品举隅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写离愁别绪,情真意切,妇孺皆知。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描绘牛郎织女相会,婉转缠绵,意境优美。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恢宏,抒发怀古之情,胸襟开阔。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哀愁凄婉,写尽孤苦伶仃之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豪迈悲壮,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一腔深情,一世情缘,感人至深。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词坛尚有无数璀璨的明珠,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 八、词与人生的关系 词,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载体。人生的悲欢离合,世事的起伏跌宕,皆可在词中找到回响。读词,既是品味古人的情感,亦是照见自身的人生。 当我们读到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我们会想起自己曾经的离别;当我们读到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我们会感叹人生的短暂与历史的沧桑;当我们读到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我们会体会到相思之苦。 词,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同时,它又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去理解更深沉的情感,去感悟更广阔的人生。 结语 词之道,精微深邃,非一朝一夕所能穷尽。然其于人心之触动,于文化之传承,功不可没。愿后人能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去亲近词,去热爱词,去从这古老的艺术形式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丰富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会用阅读古典文学来对抗现代生活的碎片化和喧嚣。这本选集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能将读者的心神从外界拉回,专注于文字本身。评注者对苏轼“悲喜交融”的复杂情感的捕捉,尤其令人动容。他没有把苏轼塑造成一个脸谱化的“豪放派”代表,而是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时而狂放不羁、时而低回婉转的完整形象。通过对不同时期政治遭遇和心境变化的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平淡的词句背后,所承载的巨大生命力和对命运的深刻洞察,这种深层次的共鸣,是普通读物难以给予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关注的就是评注的质量,毕竟苏词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其深厚的学养和复杂的时代背景,没有好的注脚,很多妙处都会失落。而这本选集的评注,说实话,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没有那种堆砌辞藻、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而是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评注的文字流畅自然,解释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地点明了典故出处、用典的深意,以及词作背后的典故或典故的形成过程。更难得的是,评注者对苏轼心境的把握极为精准,往往能从细微的字里行间,推导出诗人那份超然物外、历尽沧桑后的豁达,这种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让我不再是空泛地欣赏辞藻,而是真正进入了词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

我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习惯是,偏爱那种能带来“顿悟感”的文本。这套选集中的许多词作,恰恰提供了这种体验。比如某些写哲理的篇章,初读时觉得平淡无奇,但结合评注再细读几遍,便会豁然开朗,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家或佛家思想的影子,以及他如何将这些形而上的思考,融入到具体的山水景物描写中去。它的编排结构也很有匠心,似乎是按照某种内在的情感逻辑而非单纯的时间顺序来组织的,使得阅读的起承转合极为顺畅,像听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让人在情绪的跌宕中,最终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和慰藉。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刻板”的东西很反感的读者,无论是诗词的选取还是文字的呈现方式,都要求有生命力。这本选集在版式设计上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字体选择典雅而不失现代感,留白处理得当,让每一首词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而且,选集并非将所有词作平铺直叙,而是似乎带着一种筛选后的“情结”,那些在苏轼一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其篇幅和注脚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使得我们能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位文学巨匠一生的轨迹和心路历程,读起来更有代入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像在翻阅一本普通的词选目录。

评分

这本选集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装帧设计到内页排版,都透着一股沉静的文人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选篇上的独到眼光。它不像某些选本那样一味追求“名篇”,而是穿插了许多虽不广为传诵,却意蕴深厚、境界开阔的作品。阅读的过程,仿佛是跟随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在历史的烟尘中缓缓拾级而上,领略苏轼在不同人生阶段心境的微妙变化。那些描绘自然风光的,笔触雄浑又不失细腻,让人仿佛能闻到江风的咸湿,感受到山野的清冽;而那些抒发胸臆的,更是将人生的旷达与偶尔的孤寂拿捏得恰到好处。每次捧读,都会发现一些新的滋味,或许是某一个用词的精妙,或许是某一句意象转换的巧妙,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文字,而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度的精神漫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