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集
宣纸线装典藏本 1函2册
出版:线装书局
函册:1函2册
装帧:宣纸线装
开本:16开185mm×300mm
出版时间:2011年5月
版次:一版一次
书号:ISBN 978-7-5120-0343-9
定价:600.00元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重点献礼出版工程项目
● 国内首部双色印制宣纸线装典藏版
● 本诗词集有许多重要的注释,是自注,极具研究价值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重点献礼出版工程项目,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同意,国内迄今首部双色印制宣纸线装典藏版。
共收入诗词67 首,按体例分正编、副编,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凡已发表过的诗词,注明了早发表的时间和出处,新发表的诗词,分别注明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或根据“抄件”刊印。作者留下了一些关于诗词的文稿,经过挑选,发表书信7 封,批语、引言、后记、谈话、改文等6 篇,作为附录刊在书后。本诗词集有许多重要的注释,均为手所注。这是阅读诗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是一个对古典文学有偏爱的人,尤其钟爱那些意境深远、格调高远的篇章。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逐字逐句研读这本诗集,但从翻阅的几页来看,编选者的眼光非常独到。诗歌的选择似乎并未追求所谓的“热门爆款”,而是更侧重于体现一种文人的风骨和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体悟。那些词句的锤炼,那种含蓄而又不失力量的表达方式,比起那些直白热烈的作品,更能在我心底激起回响。我尤其欣赏那些描绘山水景物的诗作,它们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却能瞬间构建出一个完整、清幽的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所见之境。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着实考验功力,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范本,去反思自己日常文字表达的深度和广度。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材料,而是需要慢下来,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的佳作合集。
评分这本诗词集的装帧实在令人惊艳,初见之时,那古朴典雅的宣纸质感便深深吸引了我。线装的工艺透露着匠人的用心,拿在手中,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纹理。双色印制更是妙极,墨色与朱红的搭配,在宣纸的肌理上呈现出一种低调而富有层次的古典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欣赏那些笔画遒劲的字体,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落笔的,那种韵味,是现代印刷品难以比拟的。光是看着这些文字,心情都变得沉静下来,很适合在午后阳光下,泡一壶清茶,慢慢品读。说实话,我很少为一本书的“外在美”如此折服,但《三希堂藏书》做到了。它不仅仅是一本诗词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对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传承感到由衷的敬佩,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用心制作的书籍问世。它的重量和手感,都传递出一种“珍贵”的信号,让人在阅读时也自然而然地带着一种敬畏之心。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三希堂”这个名号去的,这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对稀世珍宝的收藏与珍视。虽然我无法从书的本身去评判其选材的来源和考据的严谨性,但从整体呈现出的那种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来看,我对其内容质量抱有极高的期待。我设想,既然是如此郑重地装帧和呈现,那么选入的篇章想必是经过了精挑细选,它们必然代表了某一时期、某一风格中的佼佼者。这种筛选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提炼。对我而言,收藏这样的书籍,目的不在于“读完”,而在于“拥有”——拥有这份经过时间考验的、被历史认可的审美结晶。它更像是一份精神上的投资,一种对古典文学最高境界的仰望。我希望通过拥有它,能潜移默化地提升我对“美”的鉴赏能力,哪怕只是在不经意间,也能捕捉到那些被世人忽略的精微之处。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极大热情的读者,我非常关注书籍在传播文化时的“仪式感”。这本书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致敬。从内页的排版布局来看,它很好地平衡了古典美学与现代阅读习惯的需求。留白的处理得当,使得诗句有了呼吸的空间,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和压迫。而且,纸张的微黄倾向,也避免了纯白纸张带来的刺眼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也减轻了不少。我认为,书籍的形态,本身就是文化精神的延伸。如果内容是醇厚的酒,那么装帧就是那精致的酒具。这套《三希堂藏书》无疑是用最顶级的器皿来盛放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尊重,让人感到被重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审美品味的熏陶过程,让我愿意将它郑重地摆放在书架的最显眼位置,时不时地去拂拭一下它的封面。
评分初次拿到这本书时,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清香,混合着宣纸特有的微涩气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嗅觉记忆。这种体验是数字阅读永远无法给予的,它让阅读行为回归到一种更加感官化、更加“在场”的状态。我轻轻抚摸着书页的边缘,能感受到纸张纤维的细微起伏,这种触感是如此的真实和踏实。我常常在想,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承载着作者独特的心绪和时代背景,而这本书的实体形态,仿佛将这些无形的情感具象化了。它不仅仅是诗词的集合,它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暂时放下电子设备的冰冷光芒,投入到一种温暖、有温度的阅读氛围中去。这种氛围的营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对传统印刷工艺的坚持。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老的文字智慧和现代读者的感官世界,让人在翻阅之间,获得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与慰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