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茶香室丛钞(全4册) |
| 作者 | 俞樾,贞凡 等 校 |
| 定价 | 186.00元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009316 |
| 出版日期 | 1995-0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1.743Kg |
| 内容简介 | |
| 《学术笔记丛刊:茶香室丛钞(繁体竖排版)(套装共4册)》共23卷,续钞25卷,三钞29卷,四钞29卷,共106卷。著有俞樾,是晚清的经学家,清史稿卷482有传,其事迹又见缪荃孙所作翰林院编修俞先生行状(续碑传集卷75),以及春在堂全书卷首所刻的国史儒林传。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茶香室丛钞 茶香室续钞 茶香室三钞 茶香室四钞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茶香室丛钞 茶香室续钞 茶香室三钞 茶香室四钞 |
读完《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这本专著,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问题意识”非常强烈。他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谁在什么时候提出了什么观点”,而是始终围绕着“在外部冲击下,中国知识精英是如何重建其世界观和价值体系的”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书中对西学东渐过程中,不同概念词汇的翻译、挪用与本土化过程的分析,尤其精彩。例如,关于“科学”和“民主”这两个词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流变,作者通过大量的原始文献对比,揭示了其意义在不同语境下的漂移与重构,这种细致入微的语言学考据,远比泛泛而谈思想进步要来得扎实有力。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一场侦探小说,不断有新的线索浮现,推动着读者去思考: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某些基本概念,是如何被历史锻造出来的?这种追本溯源的学术态度,令人敬佩。
评分近期翻阅的《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给了我一个完全不同于宏大叙事的视角。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将历史的焦点从庙堂之高拉回到了市井之近,试图通过研究宋代文人的衣食住行、宴饮唱和、甚至他们与仆役、友人的书信往来细节,来重构一个鲜活的“人”的群像。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笔记、稗官野史乃至墓志铭中的侧写,描绘了苏轼如何为一壶好茶而辗转反侧,或者辛弃疾在田园生活中如何排遣政治失意的苦闷。这种“由微观见宏观”的叙事策略,成功地消解了历史人物的“神圣光环”,让他们变得可触可感。读罢,我仿佛能闻到宋代士大夫书房里熏香的味道,感受到他们笔墨间流露的真性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时代和思想,都是由无数普通人的日常琐事和情感交织而成的。
评分我对《全球史视野下的东方贸易网络》这本书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跨学科的视野和论证的开创性上。作者大胆地跳脱出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史学框架,而是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海洋贸易、物质文化流动以及气候变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书中关于香料、丝绸和瓷器在不同大洲之间的流通路径重构,结合了考古发现、气候模型数据和贸易记录,形成了一幅立体而动态的全球互动图景。这种整合史料的能力令人叹服,它有效地修正了以往那种将东方视为“被动接受者”的刻板印象,展示了东方在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动参与和影响力。特别是关于特定商品在不同文化中意义转化的案例分析,精妙绝伦,让原本枯燥的经济史变得生动起来,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历史认知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质量实在令人惊喜,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立刻给人一种“正典”的厚重感。内页的用纸细腻,印刷字体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那些密集的注释和引文,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我是一个有轻微洁癖的读者,对于书籍的物理形态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这套书的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无可挑剔。线装式的设计(如果适用的话,请想象一个古籍风格的实体书)尤其加分,每一次翻页都仿佛能听到纸张与指尖温柔的摩擦声,让人更容易沉浸到文本的古雅氛围中去。更值得称道的是,校勘和注释部分做得极为详尽,许多原文晦涩难懂之处,都有精准的白话解释或出处索引,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避免了反复查阅工具书的烦恼。可以说,从阅读体验的舒适度到知识获取的便利性,这本书都做到了极致。
评分初读这本厚重的《清代学术史纲》,便被其宏大的叙事和严谨的考据深深吸引。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清代学术思想波澜壮阔的发展脉络,从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到晚清维新变法的思潮涌动,无不展现出对史料的精准把握和深刻洞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非堆砌史料的流水账,而是通过对代表性学者的思想演变进行深度剖析,构建起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学术图景。比如,在论及乾嘉朴学时,作者并未止步于介绍其“求实”的方法,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指出这既是对明代空疏学风的反拨,也是对特定历史环境下知识分子自我期许的一种投射。我尤其欣赏它在评价不同学派观点冲突时所保持的客观中立,既肯定了各家学问的价值,也指出了其局限性,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形成多维度的历史观,而不是被单一的叙事所裹挟。这本书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清代文脉,探究中国近现代思想转折点的人来说,都是一座不可或缺的灯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