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眼換一隻眼,一池血換一滴血”,復仇的蘇聯士兵、淪陷區柏林市民與逃亡納粹將領,多視角真實還原第三帝國崩潰場景,在創傷未曾遠離時銘記二戰。非虛構戰史經典,軍史研究者校譯修訂,全新改版,“戰爭的麵目”係列④
書名:最後一役:1945柏林戰役(二戰史詩三部麯)
定價:68.00元
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5
頁碼:544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81931
"1、 “一雙眼換一隻眼,一池血換一滴血”,非虛構戰史典範“二戰史詩三部麯”第3部,講述第三帝國崩潰的真實曆史記憶。
2、 全新改版,將視角聚焦於參與戰爭的普通人,讓曆史的麵孔足夠清晰,詮釋足夠真實的二戰。
3、 “站在新聞與曆史寫作路口的巨人”科尼利厄斯·瑞恩,講述戰爭中人的故事,曆時十餘年,采訪2000餘人,“無一字無齣處”的二戰曆史經典。
4、 國內二戰史研究者校譯,修訂內容幾乎占全書的90。
5、 “我們精通戰爭遠甚於和平,熟諳殺戮遠甚於生存。” 戰爭的麵目係列③,銘記二戰,從這裏對曆史肅然起敬。
"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淩晨4點整。
離德國首都東部不到62的地方,漲水的奧得河上方的夜空中,突然燃起瞭紅色的火焰,令人目瞪口呆的戰鬥即將打響,蘇聯人對希特勒第三帝國發動的後進攻開始瞭。柏林——這座古老的文明之都,即將化為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徹底焚毀的廢墟。
柏林戰役是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的一場惡戰。這一次,被復仇衝昏頭腦的士兵將槍口瞄嚮瞭柏林市民,“一雙眼換一隻眼,一池血換一滴血”。這場戰役給柏林帶來瞭毀滅性創痛。它不僅導緻納粹利維坦巨獸的垮颱,也為冷戰時期的一係列國際問題埋下瞭伏筆。
為瞭還原第三帝國崩潰的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尋訪瞭2000多人,包括艾森豪威爾、濛哥馬利、科涅夫、崔可夫、海因裏希等盟軍將領,還有眾多平民和士兵。在冷戰局勢緊張時期,瑞恩不顧阻撓深入莫斯科,查閱蘇聯不肯公開的檔案,終匯聚成這部用真相震撼世界的經典之作。
在《後一役》中,一方麵是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麵,另一方麵卻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經受的夢魘般的厄運。透過戰爭和政治層麵的內核,瑞恩再次將筆端指嚮生存這個更為根本的問題。他說,在這段黑暗歲月裏,“吃飯比愛更重要,躲藏比戰鬥更有尊嚴,忍受比獲得勝利更為正確”。對戰爭以及戰爭深淵中個體生存與命運的深刻書寫,使得這本書成為“論述戰爭的不朽著作之一”。
"
"初版序言 i
前言 ix
第1 部 城市 1
萊剋沙伊特博士獨自演奏著告彆麯,輕輕地唱齣瞭聲,眼裏滿含熱淚。當炸彈在剋羅依茨貝格區各處爆炸的時候,附近的烏爾班醫院裏心存懷疑的病人以及在毗鄰的地下室裏躲避的人們,都聽見瞭梅蘭希通教堂裏的風琴奏齣的那首古老聖歌:“發自內心深處的需要,我嚮你哭泣。”
第2 部 將軍 61
“ 在進攻顯然已鼓衰力盡之時,”古德裏安說道,“我懇求希特勒,把我們的部隊從阿登高原撤齣,調迴東綫,我們估計蘇軍隨時都有可能發動猛攻。沒有用—他拒不相信我們對蘇軍力量的判斷。”
第3 部 目標 105
4 天以前,丘吉爾和艾森豪威爾將軍一起去瞭德國,親眼見證瞭盟國大軍橫渡萊茵河的恢宏戰鬥。當這場曆史性的進攻拉開帷幕時,丘吉爾對艾森豪威爾說:“我親愛的將軍,德國被打敗瞭。我們逮住瞭他,他完瞭。”
…… ……
柏林在政治上也敞開瞭大門,三巨頭從來沒有為到底應該由誰攻占柏林而傷腦筋。柏林是一個公開的目標,先到先得!
第4 部 決策 173
“ 柏林顯然是我們的首要目標,敵人為瞭固守柏林,有可能集中絕大部分兵力。因此,我認為應該集中全部兵力和物資迅速嚮柏林挺進,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鑒於我們的戰略應和蘇聯人協調一緻,我們也得考慮其他目標。”
第5 部 戰役 333
“ 一開始,由於不習慣亮光,我眼前全是黑圈,什麼也看不清。接下來我四下張望,陽光明媚,春天來瞭,樹開花瞭,微風輕柔。即使在這個備受摺磨的垂死的城市裏,大自然也帶迴瞭生命。在此之前沒有什麼東西曾觸動過我,所有的情感都死去瞭。但當我眺望著遠處的公園,看著那兒已經到來的春色,我再也控製不住自己。自從這一切開始以來,我次哭瞭。”
傷亡小記 520
作者緻謝 522
"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1974)
隻要經曆過戰場,每個人都會對戰爭有著更為痛徹的思考,科尼利厄斯·瑞恩就是其中一位。
身為二戰時期傑齣的戰地記者,瑞恩曾隨同美國陸軍第8、第9航空隊參與14次轟炸行動,親曆諾曼底登陸,跟隨巴頓將軍的第3集團軍挺進法國和德國,直至攻剋柏林。在前綫,瑞恩與成韆上萬的親曆者密切接觸。不論是艾森豪威爾、巴頓、濛哥馬利這些軍事天纔,還是登陸諾曼底、參與市場花園行動的年輕士兵,抑或納粹將領海因裏希、淪陷區的柏林市民,都在他的筆下保留瞭當時曆史的真實記憶。《時代》周刊評論道,科尼利厄斯·瑞恩以近距離觀察戰爭的眼光,曆經鮮血和死亡的靈魂,完成瞭普通作傢“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戰爭帶來的傷痛,曾經深深嵌入親曆者的生命,讓他們重拾那段記憶並不容易。從1956年起,瑞恩陸續奔赴德、法、蘇聯,耗時近20年尋找幸存者,在尋訪5000多位見證人之後,終完成這部傑作“二戰史詩三部麯”。1959年《長的一天》率先齣版,立即在戰後國傢引起震動,人們紛紛緻信,感謝瑞恩讓他們頭一次知曉,自己的愛人、朋友、鄰居曾經在那個偉大的時刻經曆過什麼。
科尼利厄斯·瑞恩先後被授予剋裏斯托弗奬、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學奬以及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1974年,他因癌癥病逝。美國新聞界以他的名字設立特彆奬項,以此緻敬這位“站在新聞與曆史寫作交叉路口的巨人”。
董旻傑
戰爭史研究者,曾任“知兵堂”執行總編,目前主要從事戰爭史翻譯、審校和編撰工作,著有研究阿登戰役的代錶作品《沸騰的雪:阿登反擊戰》。
"
"科尼利厄斯•瑞恩掌握瞭大量資料,而且知道如何將其運用得恰到好處。他進一步提升瞭在上一本暢銷書《長的一天:1944諾曼底登陸》中所使用的寫作技巧,講述瞭納粹德國在1945年4月後三周的經曆……瑞恩的這本書中,有美國指揮官在看到集中營後難以置信的驚詫,有希特勒藏身之地後時刻發生的故事,還有無數進攻的士兵和柏林平民的遭遇。這是一部的史詩巨著。
——《科剋斯書評》
《後一役:1945柏林戰役》是一項罕見的成就……將會讓後代獲益無窮。
——詹姆斯·A.米切納(普利策奬獲得者)
一部巨著,講述瞭終結歐洲戰場戰事的柏林戰役。
——《華盛頓郵報》
曆史上沒有幾場戰役能比二戰結束前的柏林會戰更凶殘、絕望、勇敢和駭人,也沒有人能比瑞恩把這個故事講得更好。書的每一頁上都熠熠生輝地寫滿瞭反抗與勇氣,以及冒著個人生命危險幫助他人的壯舉。
——亞馬遜普通讀者
在更為理性的今天,整個人類都應該反省。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在付齣瞭昂貴的代價而給後人留下的珍貴遺産,而瑞恩的這部經典曆史、不朽著作,使這份遺産從一個角度得以永遠保留瞭下來。
——王義國(《遙遠的橋》《後一役》譯者)
"
"第1部 城市
富有獻身精神的人就是如同機器人一樣堅決執行命令的黨衛隊員(包括武裝黨衛軍的軍人),他們堅信納粹能獲得終勝利,並且完全忠於希特勒。在其他德國人看來,他們的精神狀態是完全不可理喻的。他們是如此狂熱,這種狂熱有時看來甚至已經滲透進潛意識裏瞭。沙裏泰醫院的費迪南德·紹爾布魯赫醫生,在為剛從奧得河前綫送來的一位受瞭重傷打瞭麻藥的黨衛軍士兵做手術時,被眼前的突發事件驚呆瞭。在安靜的手術室裏,處於麻醉狀態中的黨衛軍士兵開始小聲但卻異常清晰地反復說道:“希特勒萬歲!……希特勒萬歲!……希特勒萬歲!”
盡管這些人是真正的極端分子,但也有成韆上萬的平民選擇與他們同流閤汙,有些人甚至拙劣地模仿著自由世界眼裏的那種納粹狂熱分子的模樣。47 歲的戈特哈德·卡爾(Gotthard Carl)就是其中一個醜角。盡管戈特哈德不過是臨時在德國空軍裏當會計的卑微文員,但他每天卻身著漂亮的藍色空軍軍服上班,那種自豪傲慢的樣子儼然自己就是名王牌戰鬥機飛行員。當他在傍晚時分走進自傢公寓時,他的兩隻腳後跟會“ 哢嚓”一聲並在一起,然後猛地嚮前伸齣右臂,聲嘶力竭地呐喊“ 希特勒萬歲”,這樣的錶演持續瞭
數年。
他的妻子格爾達已經對丈夫的法西斯狂熱感到徹底厭倦瞭,但她又憂心忡忡,急切地希望和丈夫討論一下有關未來如何生存下去的計劃。她指齣,蘇聯軍隊正在逼近柏林……還沒等她吐齣下一句話,戈特哈德當即打斷瞭她。“謠言!”他大為光火地吼道,“謠言!全是敵人故意散布的惡毒詛咒!”在戈特哈德迷失瞭方嚮的納粹世界裏,一切都順風順水,希特勒的勝利是必然的,蘇聯人也並沒有兵臨柏林城下。
此外,還有那些滿懷熱情又容易受影響的人—這些人也從未考慮過失敗的可能性,在德國海軍總司令部供職的埃爾娜·舒爾策(Erna Schultze)就是其中具有代錶性的一員。這位41 歲的婦女剛剛實現瞭生活中的“遠大”抱負,被任命為一位海軍上將的秘書。今天是她擔任該職務的天。海軍總司令部的建築沒怎麼裝修過,猛烈轟炸在過去的48 小時裏一直籠罩在其頭上。不過,灰塵和瓦礫並沒有讓埃爾娜緊張,剛剛放在她桌子上的命令也沒有使她心煩意亂—這份命令提道,所有的絕密文件都要焚毀。但就在快要下班的時候,對新工作興奮不已的埃爾娜卻被領導告知:她和彆的雇員要放“無限期長假”,她們的工資將通過郵局寄發。這無異於給這位中年婦女的頭上澆瞭一盆冷水。
但埃爾娜仍毫不動搖,她對納粹的信念如此強烈,以至於當官方公報承認戰事不利時,埃爾娜都拒不相信。她堅稱,整個柏林的士氣仍然高昂,帝國獲勝隻是時間問題;甚至在埃爾娜離開大樓時,她還樂觀地相信,要不瞭幾天,海軍總司令部就會重新讓她迴去工作。我欣賞這本書對細節的偏執。為瞭還原1945年春末柏林這座城市的狀態,作者似乎挖掘瞭所有能找到的檔案、日記和迴憶錄。空氣中彌漫的絕望感幾乎要穿透紙麵。它非常擅長描繪那種“大廈將傾”的氛圍,你知道結局已定,但過程的每一步都充滿瞭血腥和掙紮。不同於側重整體戰略部署的書籍,這本書更像是把鏡頭拉近到戰壕的邊緣,讓你感受那種身臨其境的壓迫感。讀罷此書,我不僅是瞭解瞭戰役的經過,更是對人類意誌的極限有瞭一種直觀的體會。那種麵對無可挽迴的失敗時,所爆發齣的最後的抵抗力,令人既感到恐懼,又生齣一種無法言喻的敬畏。文字的力度恰到好處,既有曆史學傢的冷靜分析,又具備優秀紀實文學的感染力。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經曆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這位作者的筆法極其細膩,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讓那些塵封已久的史實重新煥發生機。最讓我震撼的是他對心理側寫的描繪。在柏林這座垂死的城市裏,每個人——無論是誓死保衛的黨衛軍、絕望的平民,還是步步緊逼的蘇軍士兵——他們的內心活動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那種信念崩塌、希望泯滅的過程,讀起來令人心驚肉跳。這絕不是一本簡單的軍事技術手冊,它更像是一部深度的人性探索劇。文字的節奏感把握得極佳,時而如急促的鼓點,推進戰鬥的白熱化;時而又像沉重的挽歌,對那些無意義的犧牲進行無聲的哀悼。我反復咀嚼著一些片段,那些關於選擇與背叛、忠誠與幻滅的交織,比任何虛構的文學作品都要來得震撼人心。
評分這本書簡直就是把那個決定性的時刻徹底剖開瞭給讀者看。作者的敘事功力高超,那種將宏大曆史與個體命運交織在一起的能力,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你仿佛能聞到硝煙味,感受到士兵們腳下泥土的濕冷,以及那種深入骨髓的疲憊與絕望。它不僅僅是在羅列戰役的進程,更多的是在探討人性在極端壓力下的展現。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戰略層麵的細緻描繪,即便是對軍事不太瞭解的人,也能通過清晰的邏輯鏈條理解為何每一步棋都至關重要。從東綫蘇軍的鋼鐵洪流,到最後巷戰中德軍殘存力量的垂死掙紮,那種史詩般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不禁思考戰爭的代價。它用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還原瞭曆史的殘酷性與必然性。讀完之後,腦海裏留下的是關於勝利的沉重,以及對逝去生命的無盡敬意。那種曆史的重量感,不是隨便一本曆史書能給到的。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會讓我感到枯燥的純曆史著作,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對曆史資料的整閤能力簡直可以用“神乎其技”來形容,他像是搭建瞭一個巨大的、多維度的場景模型,讓我們得以從各個角度審視這場決定性的會戰。我特彆喜歡他穿插進來的那些小人物的側寫,正是這些生動的、有血有肉的個體故事,纔使得冰冷的年代數據變得鮮活起來。比如某個在地下工事裏躲避空襲的傢庭,或是某個在最後一刻良心發現的軍官,他們的命運共同構成瞭那場史詩的底色。這種敘事方式,避免瞭將曆史臉譜化,展現瞭戰爭的復雜性和灰色地帶。讀起來毫不費力,情節推進得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通俗讀物的可讀性,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曆史寫作典範。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成功地捕捉到瞭“終結”那一刻的復雜情緒。柏林戰役,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對決,更是兩種意識形態、兩種世界觀的終極碰撞。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簡單地將一方塑造成純粹的英雄或惡魔,而是去挖掘在曆史洪流中,個體是如何被裹挾、被塑造,乃至最終被毀滅的。閱讀體驗是極其沉浸式的,每一個戰術部署、每一次突圍嘗試,都被描述得極具畫麵感。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盟軍在攻剋柏林外圍時的那種勢如破竹,以及德軍在內部狗急跳牆時的瘋狂與掙紮。它成功地將一個宏大的曆史事件,拆解成瞭無數個可以被理解、被感知的瞬間,讓人在閱讀後,對二戰的最終章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認知,遠超齣瞭教科書的簡單陳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