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規製、治理與法律:前沿問題研究 |
| 作者 | 【英】科林·斯科特 安永康 宋華琳 校 |
| 定價 | 89.00元 |
| 齣版社 | 清華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2498100 |
| 齣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在現代中國社會,規製和公共治理無所不在。本書作者是國際上規製與治理研究的巨擘。本書作為規製與治理法的力作,把握規製與治理的學術精義,關注規製與治理的實務進展,探求公法學與公共政策研究的水融,關注規製與全球規製的互動,將在極大程度上推進我國規製法、治理法學術框架的形成,推進我國行政法學的革新。本書適用於法學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師生,也適閤從事法學、公共管理、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閱讀。對於中國部門、研究機構、決策谘詢機構,以及跨國公司、行業協會、媒體等實務界人士,乃至所有關注公共事務的有識之士,本書也是一本極好的參考書。 |
| 作者簡介 | |
| 作者簡介: |
| 目錄 | |
| 部分規製之語境 章導論: 規製、治理與法律所麵臨的挑戰1 一、背景2 二、規製治理、規製體係與規製資本主義3 三、規製治理中的發展趨勢與挑戰11 四、規製中的法律: 正當性與可問責性17 五、結語21 參考文獻21 第二章分析規製空間: 碎片化的資源與製度設計29 一、空間中的規製32 二、碎片化的資源36 三、規製的起源與改革41 四、標準製定44 五、監督與執行46 六、製裁49 七、規製空間分析對製度設計的意義51 八、結語: 規製空間分析的局限與潛能57 參考文獻58 第二部分規製過程與規製體係 第三章規製體係中的標準製定65 一、引言66 二、規製標準67 三、標準製定74 四、標準製定中的可問責性78 五、結語80 參考文獻81 第四章公共部門的私人規製: 被忽視的當代治理維度85 一、引言86 二、公與私88 三、監督89 四、權力及授權91 五、製定標準98 六、監督與執行100 七、結語102 參考文獻105 目錄規製、治理與法律前沿問題研究 第三部分規製與治理的重要發展 第五章治理時代的規製: 後規製國的興起111 一、引言112 二、規製和控製113 三、規製國115 四、後規製國理論118 五、後規製國的藍圖129 六、結語136 參考文獻139 第六章規製革新與綫上消費者147 一、引言148 二、消費者和綫上交易150 三、規製革新論說154 四、綫上交易的規製革新160 五、結語174 參考文獻175第七章無法律之治理抑或無之治理歐盟新型治理與正當性181 一、引言182 二、治理與歐盟183 三、新治理185 四、正當性193 五、結語196 參考文獻197 第八章反身治理、規製與元規製: 控製抑或學習203 一、引言204 二、規製與反身治理207 三、非反身治理與國傢製度的經濟學214 四、的反身治理218 五、規製中的反身式政策製定222 六、監督與反饋224 七、行為糾正226 八、結語: 元規製與反身治理227 參考文獻229 第九章全球體係下的規製237 一、引言238 二、全球規製體係的齣現241 三、全球規製的工具244 四、全球規製體係與過程中的正當性重構248 五、結語: 全球規製政治的下一步走嚮251 參考文獻252 第十章事事談規製: 從全能規製到元規製257 一、引言258 二、規製機構的擴散260 三、規製體係: 參與的碎片化與控製多樣性263 四、對規製設計與改革的啓示275 五、結語279 參考文獻280 第四部分規製與治理中的可問責性 第十一章規製國傢中的可問責性287 一、引言288 二、定義與勾勒可問責性290 三、規製國傢的影響293 四、延伸的問責298 五、利用延伸的問責與平衡其規範內容304 六、結語309 參考文獻310 第十二章評估規製機構的績效與可問責性317 一、引言318 二、全球金融危機319 三、碎片化的規製323 四、可問責性324 五、從可問責性到績效326 六、規製與後代議製民主335 七、結語337 參考文獻338 第十三章獨立規製者343 一、作為問責平颱的獨立規製者344 二、獨立規製者的擴散345 三、獨立規製者與可問責治理的強化348 四、規製權力與設計的多樣性351 五、作為問責機製的獨立規製者的影響354 六、規製者的可問責性: 誰來監督監督者?356 七、研究議程357 參考文獻360 譯後記365 |
| 編輯推薦 | |
| ★本書直麵監管改革的時代課題,通過對規製、治理、規製空間、規製國等學術脈絡的爬梳,對標準製定、公私閤作、規製改革、迴應性規製、規製問責的探討,對反身治理、全球規製、元規製的剖析,以及對規製與治理中可問責性的探討,為我們初步摹繪齣瞭規製與治理的法律藍圖。 ★本書將在極大程度上推進我國規製法、治理法學術框架的形成,推進中國行政法學的革新。通過對本書的閱讀,有助於思考中國的監管型國傢建設與治理轉型,思考如何通過踐行閤作治理、自我規製、規製責任、全球規製,推進規製和治理改革,來推進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的國傢治理能力和治理體係現代化。 ★本書適用於法學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師生,也適閤從事法學、公共管理、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閱讀。對於中國部門、研究機構、決策谘詢機構,以及跨國公司、行業協會、媒體等實務界人士,乃至所有關注公共事務的有識之士,本書也是一本極好的參考書。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初翻這本著作,我立刻被其深邃的理論框架所吸引。它似乎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既有概念的梳理上,而是勇敢地嚮一些根深蒂固的治理難題發起瞭挑戰。那些被慣常視為理所當然的規製邏輯,在這裏受到瞭近乎殘酷的審視與解構。作者的敘事風格如同冷靜的外科醫生,精準地切入問題的核心肌理,毫不留情地揭示齣製度設計背後的權力運作和潛在的失靈之處。我特彆欣賞它那種跨學科的視野,將法律、政治學、社會學乃至經濟學的視角熔於一爐,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場域。這種綜閤性的研究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治理”這一概念的理解邊界。它不是教科書式的陳述,而更像是一場充滿思辨火花的思想探險,迫使讀者不斷地自我修正和深化認知。讀完其中某幾個章節後,我甚至感覺自己對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類公共政策和法律條文的解讀都提升瞭一個層次。
評分這本書的翻譯質量,坦白地說,是我近年來接觸到的譯作中,最讓人感到欣慰的一批。鑒於原著涉及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句法結構,能夠做到如此流暢、準確且不失原意的傳達,實屬不易。尤其是幾位譯者的名字並列在一起,讓人感受到這絕非單槍匹馬的草率之作,而是傾注瞭團隊智慧的結晶。我注意到,在處理那些高度凝練的學術錶達時,譯者們似乎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既保留瞭英文原著的那種思辨的張力,又避免瞭中文語境下的晦澀難懂。很多原本擔心會成為閱讀障礙的段落,在譯文中讀來竟然是如此的清晰有力,這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和效率。在我看來,優秀的翻譯是架設跨文化學術交流的橋梁,而這本譯作無疑是堅固而美觀的一座。對於不熟悉原文的讀者而言,這無疑是享受前沿學術成果的最佳途徑。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吸引人瞭,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很有分量。紙張的質感相當不錯,印刷清晰,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封麵設計簡潔又不失大氣,尤其是那個燙金的字體,在燈光下熠熠生輝,讓人愛不釋手。我一直很欣賞那些在細節上做足功夫的齣版物,這本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儀式,這種實體書的體驗是電子閱讀無法替代的。封麵設計者顯然對美學有著深刻的理解,將學術內容的嚴肅性與視覺上的愉悅感完美地結閤在一起,放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我個人對那些設計精良的書籍有一種莫名的偏愛,它們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藝術品。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講究,行距和字號都經過瞭精心的調整,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對於鑽研學術著作來說至關重要。總而言之,從外在來看,這已經是一部值得收藏的作品瞭。
評分從一個資深讀者的角度來看,本書的價值深度體現在它對復雜性管理的深刻洞察。它清晰地展示瞭現代社會治理的悖論:越是想用精細的規則去鎖定未來,結果往往是僵化和失效。作者對“規製失靈”的分析並非簡單的歸咎於技術不足,而是深入挖掘瞭製度內生的矛盾和權力結構的製衡失效。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論證邏輯,因為它迫使我走齣“非黑即白”的簡單思維定式。例如,書中對不同治理模式的效率與公平性的權衡分析,展示瞭極高的思想成熟度。這不是那種提供簡單答案的書,恰恰相反,它提齣的問題遠比它提供的初步解答更加重要。這種深層次的啓發性,纔是真正區分優秀學術著作和平庸之作的關鍵所在。它教會我的不是“記住什麼”,而是“如何更深刻地思考”這些復雜議題,這對於任何嚴肅的學習者都是無價的財富。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最令人贊嘆的一點,在於它對“前沿問題”的界定與探討。它沒有沉湎於對經典理論的重復闡發,而是將目光聚焦在瞭當前全球化、數字化轉型以及新的風險社會背景下,規製主體和法律體係所麵臨的真實睏境。比如,關於非國傢行為體的治理角色、跨國監管的閤法性基礎等議題,作者的處理角度非常新穎和犀利。這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靜態的理論總結,而是在參與一場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學術對話。這種對“當下性”和“未來性”的敏感捕捉,使得全書充滿瞭活力和緊迫感。它不僅僅是在描述“世界是什麼樣的”,更是在探討“世界應該如何被塑造”這一宏大命題。對於那些希望站在學術研究的最前沿,或者在實踐中應對復雜治理挑戰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分析工具和理論框架,它有效地激活瞭對傳統法學和社會治理理論的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