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愛是需要學習的:情愛文化50講
定價:25.00元
作者:徐兆壽
齣版社:中國言實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12895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今天,誰要論及情愛而羞於言性,那他會遭人恥笑。可是,我們對待性的態度正確嗎我們關於性的知識可靠嗎本書將告訴你,性與情感不可分,性與審美不可分性與道德、曆史不可分…句話,性與文化不可分。那種純粹用科學主義看待性的態度是*有害的。
本書是被網上譽為“青年大師”的西北師大教授徐兆壽先生在許多大學進行情愛文化講座的講稿,從文化的角度為青年人解決各種睏擾他們的難題,有啓濛情愛教育,普及生理、心理知識和樹立正確情愛價值觀的現實意義。有關徐兆壽先生開設的情愛文化講座,曾在大學校園和網上備受爭議。
目錄
前言
性文化講座上的遭遇(代序)
上編 愛是需要學習的
講 愛是需要學習的
第2講 愛是創造的
第3講 一個營銷者的愛情兩難
第4講 請救救這些“性革命”浪潮之上的青年
第5講 大學流行姐弟戀:女性成為主動者
第6講 兩個女友都喜歡,怎麼辦
第7講 他要分手我該怎麼辦
第8講 一個無法自拔的苦惱者
第9講 如何處理好靈與欲的中突
0講 女子在男子麵前應如何擺布自己
1講 男人喜歡什麼樣的女人
2講 女人喜歡什麼樣的男人
3講 為什麼我國青少年青春期提前
4講 我國兒童性教育存在誤區
5講 性會成為愛的阻力嗎…
6講 做未婚媽媽肯定是一場悲劇
7講 “性革命”、“垮掉的一代”與8O後
8講 “性革命”真的到瞭中國嗎
9講 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婚姻的認識
第20講 婚姻危機
第21講 關於無性婚姻的迴答
第22講 她該不該結婚
第23講 我們究竟要不要結婚
第24講 賣被殺之後
第25講 一位陌生女人的來信
第26講 麵對孩子,離異女人怎樣走齣睏境
第27講 這樣的父親應該感到悲哀
第28講 中國人姓氏的沒落與自由意識的崛起
第29講 孩子該隨誰姓
中編 什麼是愛情
第3O講 什麼是愛情
第3l講 愛情受三種力量支配
……
下編 性文化課筆記
附錄 性教育亟須進行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陷入那些老生常談的情感說教中,而是將“愛”這個宏大的主題拆解成瞭一個個可以被觀察、被研究的文化現象。我讀完之後,感覺像是被帶入瞭一個高倍顯微鏡下的人類情感實驗室。作者對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域的愛情錶達方式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從古代的“纔子佳人”模式到現代社交媒體上“人設化”的親密關係,每一種形式背後隱藏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期望都被剝得清清楚楚。特彆是關於“儀式感”在維係關係中的作用那一部分,我深有感觸。我們常常認為愛是純粹的本能,但這本書卻有力地證明瞭,即便是最私密的情感體驗,也深受我們所處的文化語境塑造。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對“完美伴侶”的定義,那些看似與生俱來的感覺,其實都是後天習得的文化腳本在起作用。這絕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追到某人”的實用指南,而是一本關於“我們如何理解愛”的深刻社會學解讀。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門檻比我想象的要高一些,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耐心去追蹤作者層層遞進的論證。但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迴報是巨大的。它完全顛覆瞭我對“浪漫化”愛情敘事的批判性思維。以前我總覺得,隻要兩個人真愛,外界的眼光和文化的影響都可以被輕易超越。但這本書用詳實的數據和曆史迴顧證明瞭,脫離文化語境去談論“真愛”,幾乎是不可能的。它展示瞭從求偶信號到承諾錶達,每一步都浸透著時代烙印。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待各種情感模式的“中立性”,它不評判哪一種愛是“更好”的,而是去解釋每一種模式存在的閤理性和局限性。讀完後,對待身邊的情侶、甚至自己的父母輩的關係,都有瞭一種更深層次的同情和理解,因為我知道,他們都是在特定文化框架下盡力而為的。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時間綫或者主題強行劃分,而是像一個不斷延伸的思維網絡。你讀到某一章關於“嫉妒”的文化成因時,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下一章對“排他性”的討論,然後又會連接到更早關於“婚姻製度”演變的部分。這種非綫性的關聯性,恰恰反映瞭我們情感生活的復雜性——一切都是相互影響、相互建構的。最讓我震撼的是關於“情感勞動”的探討,它清晰地指齣瞭在現代傢庭中,哪些情感上的維護和錶達是被社會默認“無償”承擔的,以及這種分配模式如何影響瞭個體的幸福感。這本書迫使我重新審視瞭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妙的權力關係和責任分配,它不是在指責誰對誰錯,而是在揭示一套看不見的規則是如何被我們集體默許和執行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改變,在於它改變瞭我對“學習”一詞的理解。過去總覺得學習是獲取知識,但這本書告訴我,愛也需要學習,這種學習不是學習技巧,而是學習“理解的框架”。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我們對“好關係”的想象力,是被我們接收到的文化信息所限製的。書中對現代人“親密恐懼癥”的文化分析特彆到位,它將這種現代病癥歸因於我們對“絕對透明度”的文化期待——社交媒體讓我們習慣於看到一切,於是對關係中的必然存在的“模糊地帶”和“私人空間”感到焦慮。這本書像是一份高質量的“使用說明書”,但它說明的不是兩個人如何相處,而是“我們這個社會是如何設定好關係的參數的”。它提供瞭一種超越個體經驗的宏觀視角,讓我們能夠跳齣自己的情感漩渦,去觀察整個文化氣候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次心跳和每一個決定的。
評分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比較沉悶的學術讀物,沒想到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敘事流暢且充滿洞察力。整本書讀下來,最大的感受是“豁然開朗”。許多睏擾我多年的情感睏惑,比如為什麼有些關係看起來很穩定卻缺乏激情,或者現代人對“契約精神”在親密關係中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書中都找到瞭清晰的文化根源。作者的筆調非常剋製,但字裏行間流露齣對人類在追求連接時那種矛盾心態的深刻理解。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案例和跨文化的對比研究,但絕不是冷冰冰的羅列,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和你探討人生的復雜性。它成功地將“情愛”這個通常被過度浪漫化的領域,拉迴到瞭一個更具思辨性的平颱,讓我意識到,處理好關係,首先要理解我們生活的文化是如何定義“關係”本身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