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发酵工艺原理
定价:30.00元
作者:邓毛程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5019598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生物技术是现物学与相关学科发展并交叉融合的科学技术,也是一门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的高新技术。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发酵技术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代谢工程、生物信息工程等技术紧密结合,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发酵工程。当今,现代发酵工程在生物技术产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吸引了众多技术人员从事相关的研究与开发。
编者结合发酵工业的*发展与高职教育特点,以具体发酵产品生产工艺的形式,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发酵工艺基本原理和外实用性较强的发酵新技术。本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培养基及其制备,培养基与设备,空气除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调节,菌种的选育、保藏与种子扩大培养,发酵工艺控制,发酵染菌及其防治,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发酵工艺综合实训等。
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和生物制药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发酵生产、发酵产品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参考。由于本书内容较多,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建议理论教学80学时,理论自学20学时,实训教学3~4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发酵工艺的基本理论,掌握发酵生产的基本操作,能分析、解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能灵活、系统地运用发酵工艺原理进行发酵工艺设计以及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目录
章 绪论
节 发酵工程的特征
第二节 发酵工程的发展简史
一、天然发酵时期
二、纯培养技术的建立
三、深层培养技术的建立
四、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的建立
五、发酵原料的转变
六、基因工程引入发酵工程
第三节 发酵工程的应用
一、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二、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三、发酵工程在能源工业中的应用
四、发酵工程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五、发酵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
六、发酵工程在环境净化中的应用
七、发酵工程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第四节 发酵工业产品类型
一、微生物菌体
二、微生物代谢产物
三、微生物酶制剂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培养基及其制备
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及胞外代谢产物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二、微生物胞外代谢产物
第二节 培养基组成
一、碳源
二、氮源
三、无机盐及微量元素
四、生长因子
五、前体
六、促进剂和抑制剂
七、水
第三节 培养基类型
一、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划分
二、按培养基营养物质的来源划分
三、按培养基的用途划分
四、按培养基用于生产的目的划分
第四节 工业培养基的选择和配制原则
一、工业培养基的选择
二、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第五节 淀粉制备葡萄糖的工艺技术
一、淀粉的组成及其特性
二、淀粉制备葡萄糖的方法与原理
三、酶解法制备葡萄糖的工艺
第六节 糖蜜原料及预处理
一、糖蜜的来源与特点
二、糖蜜预处理的方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培养基
节 的方法、原理及影响因素
一、的方法
二、湿热的原理
三、影响的因素
第二节 计算与操作
一、培养基间歇计算与操作
二、培养基连续计算与操作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空气的除茵
节 空气除菌的方法
第二节 空气过滤除菌原理
……
第五章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调节
第六章 菌种的选育、保藏与扩大培养
第七章 发酵工艺控制
第八章 发酵染菌及其防治
第九章 提取与精制的概述以及菌体的分离
第十章 代谢产物分离的方法
第十一章 去除溶剂的常用方法
第十二章 发酵工艺综合实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简直是为我这种初入科研领域的学生量身定做的!我对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算扎实,但是一涉及到具体的代谢途径和分子机制,脑子就开始打结。《微生物生长与代谢》这本书在解释复杂的生化反应时,总是能用非常直观的比喻,比如把细胞内的信号传导比作一个精密的工厂流水线,一下子就清晰多了。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不同培养基对菌株生长速率影响的章节,它不仅仅罗列了配方,还深入分析了每种营养物质在细胞生理活动中的具体作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配制,而不是简单地“怎么做”。书中附带的大量图表和实验案例分析,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举个例子,讲解厌氧呼吸时,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电子传递链上各个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让我对能量的获取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就是对于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在代谢工程中的应用涉及得略浅,不过考虑到这本书的定位和出版时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总的来说,这本书是理解微生物如何“运作”的绝佳入门读物,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生命科学底层逻辑感兴趣的同仁。
评分这本厚厚的《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控制》简直就是一本应对“微生物污染恐慌症”的定心丸。我从事的是质量控制工作,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微生物检测报告,过去总觉得“避险”是第一要务,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控制微生物并非一味地“杀灭”,而是一门精细的平衡艺术。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微生物的“生态位”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某些菌种能在特定食品基质中占据优势,以及如何通过环境因素(如水活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的调控,让“好菌”压倒“坏菌”。书中对巴氏杀菌参数的讲解尤为到位,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72°C/15s”的表述,而是深入剖析了热力学模型如何预测不同微生物的死亡速率曲线(D值和Z值),这让我能更科学地设计杀菌程序,避免过度加热导致营养物质的破坏。此外,关于食品包装与保鲜技术那一章,对气调包装和真空包装下微生物生长动力学的描述,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完全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实战手册,读起来让人感到踏实可靠,是每一个食品安全从业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导论》时,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满宏大愿景但缺乏具体操作细节的“空谈”之作。毕竟,谈论“治理污染”总是容易,真正落地却难如登天。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以一种近乎于“侦探小说”般的严谨态度,带我们走进了污染现场。它没有回避生物修复过程中的诸多挑战,比如微生物的活性受限于污染物的毒性、土壤的异质性以及环境因子的波动性。书中对于“生物刺激”和“生物强化”两种策略的阐述极为透彻,通过对比不同石油烃污染场地中,添加外源营养源与促进本地菌群活化的实际效果数据,展示了策略选择的艺术性。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章节,它用大量的地下水流动模型图,解释了为什么重金属的固定化比有机物的降解更依赖于场地尺度的水文地质条件。这本书的图文并茂,特别是那些实地监测数据的图表,让人感觉自己仿佛亲临现场,参与了整个修复过程的评估与决策。它成功地将环境科学、微生物学和水文地质学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学科有效地整合了起来,是一部极具综合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专著。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酶工程学基础与应用》的教材,它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对生命“工具箱”的深度探索。这本书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从酶的结构(一级、二级、三级结构)如何决定其催化功能入手,逐步过渡到动力学分析(米氏方程的变体解读)。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固定化酶技术的介绍,不仅仅是简单介绍了载体类型,而是将不同固定化方法的优缺点与酶的稳定性、渗透效应、以及产物回收率进行了多维度的矩阵对比分析。这使得我们在选择固定化策略时,不再是盲目跟风,而是基于数据和机理做出最优决策。特别是关于定向进化和理性设计这两章,作者将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与酶的催化效率提升完美结合起来,展示了现代生物技术如何突破自然选择的限制。书中引用的案例很多都来自近十年的高水平期刊,确保了知识的前沿性和权威性。虽然有些高级酶促反应机理的描述略显抽象,但配合书后提供的详细练习题,通过反复推导,最终还是能掌握其精髓。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足够,足以作为专业研究生深入学习酶工程的起点。
评分我手里拿着的是一本关于《生物反应器设计与优化》的参考书,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充满复杂偏微分方程的“硬骨头”,毕竟我更擅长的是下游的分离纯化工作。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深谙“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之道,开篇就用了一个关于啤酒发酵的工业案例,清晰地勾勒出反应器尺度放大过程中会遇到的核心问题,比如传质和传热的瓶颈。接下来,关于流体力学模型的介绍,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先用不同流型(如CSTR与PFR)的实际操作效果对比来建立直观感受,再逐步引入计算模型,这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混合效率的章节,书中详细对比了搅拌桨的几何形状、转速与剪切速率对非牛顿流体(比如高密度细胞培养液)中微生物活性的微妙影响,配有大量的CFD模拟截面图,简直是视觉盛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设计规范,更在于教会了读者如何像一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一样去“感受”反应器内部发生的一切。读完后,我对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升生产效率的思路豁然开朗,它成功地将工程学的严谨与生物过程的复杂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