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 |
| 作者 | (英)布洛克,战菊 导读 |
| 定价 | 26.00元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10049965 |
| 出版日期 | 2012-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24开 |
| 商品重量 | 0.259Kg |
| 内容简介 |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编著者DavidBlock。《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内容提要:本书主要讲述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社会学转向的前景,对二语习得的主要概念和假设作了全面的点评,特别指出“输入一互动一输出”(IIO)模式忽略了社会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在书中,作者博引应用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二语习得的著作,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和解释语言运用和语言教学,并提出一个更加跨学科和社会性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本书适合从事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者、学习者及语言教师阅读,其中文献索引广博,更是二语瑚得研究入门的必备用书。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西方应用语言学视野》总序《第二语言习得前沿书系》序《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导读原书目录前言致谢章 前言1.应用语言学的社会学转向:循踪社会语言学前沿研究2.“二语习得”(SLA)的社会学转向3.关于本书4.几点说明第二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简史1.简介2.研究基础3.有计划的无历史性4.早期研究5.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研究6.20世纪80年代及之后的研究7.输入一互动一输出(IIO)模式第三章 第二语言习得中“第二”的含义1.简介2.“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单一语言主义3.情境4.讨论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的含义1.简介:从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2.输入一互动一输出模式:从交际能力到意义协商3.任务4.意义协商5.二语习得中对语言的批评6.在社会情境下进行SLA研究7.小结第五章 第二语言习得中“习得”的含义1.简介2.Krashen与习得/学习的区分3.输入一互动一输出框架中习得即是信息处理4.对信息处理的批评5.费斯(F'irth)和瓦格纳(Wagner)1997年引发的辩论6.社会文化理论7.活动理论8.“拿来”理论 9.习得概念的拓展lO.习得即是(能动性的)活动11.小结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未来1.简介2.二语习得研究文本的预测3.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的预测4.在已编辑文献中的总结篇章 5.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文化转向6.语用学7.学习者身份与其语言学习经验的价值8.Tarone和Liu的研究9.Teutsch—Dwyer的著作lO.小结参考文献术语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编著者DavidBlock。这套开放式的二语习得研究前沿书系,旨在精选国外**出版的研究著作,涵盖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二语认知、二语语用、阅读、写作、听说、学习策略、学习者语料库、研究方法等各个领域。作为一位始终研究和关注二语习得的学者和教师,我心中充满喜悦和感激。高兴的是,有像世图北京公司这样的出版界有识之士,高举追求学术真知的旗帜,捧一颗真心弘扬学术,回报社会;感激的是,全国的广大外语师生又可以及时补充到学术营养,将**的外语教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应用到我国的外语教学实践中去。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读这本书的导论部分,我立刻被作者的叙事张力所吸引。他们似乎没有急于抛出那些冷冰冰的理论模型,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来切入“社会学转向”这个宏大命题。我能感觉到,作者们是在试图打破传统认知中那种将语言学习视为纯粹的认知过程的局限性,转而强调个体在特定社会场域、文化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的能动性。这种论述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会因为理论的深奥而让人望而却步,反而像是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人”如何通过语言构建世界的精彩故事。特别是对一些经典案例的重新解读,那些原本我以为已经定论的习得现象,在社会学的透镜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让我不禁拍案叫绝,原来我们在学校里学的那些规则,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的巨大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才是真正塑造我们语言能力的无形之手。
评分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做得尤为出色,它起到了一个绝佳的“导航员”作用。对于我这种并非专攻社会学背景的语言学习者来说,直接面对原著中可能出现的德法社会学大家的理论典籍,确实会有一定的门槛。但是,战菊老师的导读,不仅清晰地梳理了核心理论的演变脉络,还非常贴心地指出了在引入社会学视角时,如何避免陷入理论的泥潭,如何保持语言学研究的本体性。这种“引路人”式的写作,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跨学科读者的接受度,使得这本书的知识溢出效应非常明显。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孤立的语言学书籍,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学科壁垒的深度对话,理解这种转向的复杂性和历史必然性,确实需要这样一位经验丰富、见识深远向导的指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风格,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学术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封面上字体排版的疏密有致,虽然内容是关于语言习得的严肃议题,但视觉上却能给人一种清晰、有条理的心理预期。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特有的、略带粗粝却又坚韧的触感,也让人觉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研读的“硬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实体书的质感往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沉浸其中,这本的物理属性无疑为阅读体验加了不少分。而且,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一向在学术著作的出品上保持着高水准,从书脊的装订牢固程度到内页的印刷清晰度,都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那个导读部分,它就像是开启主干内容的一把精巧的钥匙,让人对接下来要面对的复杂理论框架有了初步的定位,这种前期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后续阅读的效率自然越高,也更能体会到译者和导读者付出的心血。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对我的研究方法论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此之前,我可能过于偏重于定量分析和实验室控制下的实验设计,总想把语言习得的变量“框”起来加以测量。然而,本书强有力地论证了,当我们将研究对象从个体的大脑内部抽离出来,放入其真实的社会互动空间时,我们能捕捉到的数据类型和解读维度是完全不同的。它激发了我去探索那些“非正式”的学习场景,去关注那些难以量化的、关于身份认同、归属感和抵抗行为的语言片段。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收集的访谈资料,尝试用更具生成性、更强调过程性的社会学视角去重新编码和分析那些被我忽略的微妙之处。可以说,它为我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光学仪器”,让我看到了语言研究中更广阔、更复杂的真实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克制而又极富洞察力的表达方式。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追求戏剧性的高潮迭起,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精准的学术语言引导你一步步深入迷宫。其中对于“场域”和“惯习”这些核心概念的阐释,尤为精妙,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字典式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跨学科的论证,将这些概念编织进一个动态的理论网络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不同社会阶层学习者在语言资本积累上的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精神,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教育不平等如何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被内化和再生产。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语言学专著,更像是一部关于社会结构与个体命运交织的社会学经典,读来令人深思,久久不能平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