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观念的民主与实践的民主:比较历史视野下的民主与国家治理
定价:79.00元
作者:杨光斌 ; 杨光斌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161693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流行的民主常识比如“选举式民主”(“党争民主”)遭遇到世界性挫败,不但“无效民主”无处不在,民主形式的变种还直接引发了世界政治冲突。我们必须寻求民主的“新常识”,即发现那些固有的但被忽视的“常在道理”。政体意义上的民主不但有赖于社会权利的实现,更离不开国家的在场。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的关系有好有坏,而国家建构意义上的民主必须是讲究“时间性次序”的。民主说到底是为了“好生活”,因此民主首先必须是可治理的,为此本研究提出相对于“党争民主”的“可治理的民主”。发展中大国的民主政体,基本上归为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和其他国家的代议制民主,它们其实是“可治理的民主”与“无效的民主”之分。本研究把中国的民主理论研究推上一个新层次。
目录
作者介绍
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有社会科学方法论、政治学理论、当代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理论密度非常高,初读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消化其中的概念和论证链条。但一旦跟上了作者的思路,那种智力上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成功地建立起一套分析框架,用以衡量一个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政治理念的阐释能力与其治理效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对不同“民主”形态的区分,尤其值得玩味。作者似乎在暗示,仅仅拥有一个“民主”的标签,并不能保证良善的治理;真正的关键在于,这个“民主”是如何在特定的国家机器、官僚体系乃至文化传统中被具体化、被“驯化”的。这种将抽象的政治哲学与具体的国家建构过程紧密结合的努力,使得全书的讨论具有了极强的操作性和解释力。对于那些热衷于政治理论建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新视角,它迫使我们将许多习以为常的政治术语重新审视一遍。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实在是太新颖了,读起来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以为民主和治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议题,但作者巧妙地将两者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脉络中进行审视,这确实打开了我对政治学研究的新大门。特别是它对不同政治体制下“观念”与“实践”之间张力的挖掘,非常深刻。比如,在某些历史阶段,一种看似先进的“观念”是如何在具体的制度“实践”中扭曲或异化,最终导致治理上的困境,这一点分析得鞭辟入里。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跨越不同文明和地区的比较研究方法,它避免了将任何一种政治模式视为终极范本的倾向,而是着力于揭示不同社会在追求善治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与结构性制约。这种不预设立场、力求还原历史真实情境的学术态度,让整本书充满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丰沛的现实关怀。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概念思辨的学问,而是真正扎根于复杂政治现实的深刻反思,让人读完后对我们当下所处的政治环境有了更审慎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沉稳而又极富穿透力的力量,像是在漫长的历史隧道中缓缓前行,每一步都踩在了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且复杂的历史案例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没有陷入简单的“好与坏”的道德判断,而是致力于探究“为什么会这样”的结构性原因。那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细致剖析,简直像是高明的解剖师在展示一个复杂政治肌体的内部结构。读到某些关于制度变迁的段落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无奈感,因为很多时候,最好的“观念”也难以对抗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这种对历史惰性与现实阻力的深刻洞察,让全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扎实可信,避免了空泛的理想主义色彩。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政治人类学考察,而非纯粹的哲学思辨,这对于理解现实政治的复杂性而言,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某种“去中心化”的历史视野。它没有把目光仅仅聚焦于西方世界内部的理论争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全球历史图景,试图在不同文明的交汇与冲突中,寻找关于“有效治理”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路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政治传统对“主权”和“合法性”的理解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人文关怀。这种跨文化、跨时段的比较,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历史想象空间,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熟悉的政治叙事往往只是无数可能历史中的一个分支。它不是在为任何一种现存模式背书,而是在做一种冷静的“诊断”,指出不同治理模式在吸收外部观念、改造自身结构时可能遭遇的系统性风险。读完之后,我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复杂性有了更细致的体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标签化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视野之宏大,令人印象深刻。它仿佛是一部关于“权力如何自我约束与自我表达”的史诗。作者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国家治理案例的深入挖掘,揭示了一个核心悖论:理论上的完美“观念”在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国家权力的内在逻辑而被重塑。这种重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具有破坏性的。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制度韧性”的探讨,即一个政治共同体在面对剧烈变动时,其核心的治理结构能否有效消化冲击,而不是彻底崩塌。这种关注“存续”而非仅仅关注“转型”的思路,使得全书的论述具有了一种罕见的深度和持久性。它让我们思考,在追求政治理想的道路上,如何保持清醒,不让美丽的口号成为掩盖治理缺陷的烟雾。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