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觀念的民主與實踐的民主:比較曆史視野下的民主與國傢治理
定價:79.00元
作者:楊光斌 ; 楊光斌
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1616930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流行的民主常識比如“選舉式民主”(“黨爭民主”)遭遇到世界性挫敗,不但“無效民主”無處不在,民主形式的變種還直接引發瞭世界政治衝突。我們必須尋求民主的“新常識”,即發現那些固有的但被忽視的“常在道理”。政體意義上的民主不但有賴於社會權利的實現,更離不開國傢的在場。公民社會與民主治理的關係有好有壞,而國傢建構意義上的民主必須是講究“時間性次序”的。民主說到底是為瞭“好生活”,因此民主首先必須是可治理的,為此本研究提齣相對於“黨爭民主”的“可治理的民主”。發展中大國的民主政體,基本上歸為中國的民主集中製和其他國傢的代議製民主,它們其實是“可治理的民主”與“無效的民主”之分。本研究把中國的民主理論研究推上一個新層次。
目錄
作者介紹
楊光斌,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係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傢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研究領域有社會科學方法論、政治學理論、當代中國政治、比較政治、政治經濟與對外關係。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視角實在是太新穎瞭,讀起來讓人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一直以為民主和治理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議題,但作者巧妙地將兩者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脈絡中進行審視,這確實打開瞭我對政治學研究的新大門。特彆是它對不同政治體製下“觀念”與“實踐”之間張力的挖掘,非常深刻。比如,在某些曆史階段,一種看似先進的“觀念”是如何在具體的製度“實踐”中扭麯或異化,最終導緻治理上的睏境,這一點分析得鞭闢入裏。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跨越不同文明和地區的比較研究方法,它避免瞭將任何一種政治模式視為終極範本的傾嚮,而是著力於揭示不同社會在追求善治過程中的內在邏輯與結構性製約。這種不預設立場、力求還原曆史真實情境的學術態度,讓整本書充滿瞭堅實的理論基石和豐沛的現實關懷。它不是那種隻停留在概念思辨的學問,而是真正紮根於復雜政治現實的深刻反思,讓人讀完後對我們當下所處的政治環境有瞭更審慎的理解。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理論密度非常高,初讀時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去消化其中的概念和論證鏈條。但一旦跟上瞭作者的思路,那種智力上的愉悅感是無與倫比的。它成功地建立起一套分析框架,用以衡量一個社會在不同曆史時期,其政治理念的闡釋能力與其治理效能之間的相互作用。書中對不同“民主”形態的區分,尤其值得玩味。作者似乎在暗示,僅僅擁有一個“民主”的標簽,並不能保證良善的治理;真正的關鍵在於,這個“民主”是如何在特定的國傢機器、官僚體係乃至文化傳統中被具體化、被“馴化”的。這種將抽象的政治哲學與具體的國傢建構過程緊密結閤的努力,使得全書的討論具有瞭極強的操作性和解釋力。對於那些熱衷於政治理論建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新視角,它迫使我們將許多習以為常的政治術語重新審視一遍。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視野之宏大,令人印象深刻。它仿佛是一部關於“權力如何自我約束與自我錶達”的史詩。作者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國傢治理案例的深入挖掘,揭示瞭一個核心悖論:理論上的完美“觀念”在轉化為現實的“實踐”過程中,往往會因為國傢權力的內在邏輯而被重塑。這種重塑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具有破壞性的。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對“製度韌性”的探討,即一個政治共同體在麵對劇烈變動時,其核心的治理結構能否有效消化衝擊,而不是徹底崩塌。這種關注“存續”而非僅僅關注“轉型”的思路,使得全書的論述具有瞭一種罕見的深度和持久性。它讓我們思考,在追求政治理想的道路上,如何保持清醒,不讓美麗的口號成為掩蓋治理缺陷的煙霧。這是一本需要反復品讀、常讀常新的著作。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有一種沉穩而又極富穿透力的力量,像是在漫長的曆史隧道中緩緩前行,每一步都踩在瞭關鍵的曆史節點上。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敏感且復雜的曆史案例時的那種剋製與精準。他沒有陷入簡單的“好與壞”的道德判斷,而是緻力於探究“為什麼會這樣”的結構性原因。那種對權力運作機製的細緻剖析,簡直像是高明的解剖師在展示一個復雜政治肌體的內部結構。讀到某些關於製度變遷的段落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無奈感,因為很多時候,最好的“觀念”也難以對抗根深蒂固的社會結構和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這種對曆史惰性與現實阻力的深刻洞察,讓全書的論述顯得格外紮實可信,避免瞭空泛的理想主義色彩。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政治人類學考察,而非純粹的哲學思辨,這對於理解現實政治的復雜性而言,價值無可估量。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提供瞭某種“去中心化”的曆史視野。它沒有把目光僅僅聚焦於西方世界內部的理論爭辯,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全球曆史圖景,試圖在不同文明的交匯與衝突中,尋找關於“有效治理”的普遍規律和特殊路徑。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不同政治傳統對“主權”和“閤法性”的理解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深厚的人文關懷。這種跨文化、跨時段的比較,極大地拓展瞭我的曆史想象空間,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熟悉的政治敘事往往隻是無數可能曆史中的一個分支。它不是在為任何一種現存模式背書,而是在做一種冷靜的“診斷”,指齣不同治理模式在吸收外部觀念、改造自身結構時可能遭遇的係統性風險。讀完之後,我對全球政治格局的復雜性有瞭更細緻的體察,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標簽化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