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思想史研究小丛书
定价:14.60元
作者:(德)施路赫特,顾忠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2-01
ISBN:9787563346721
字数:120000
页码:1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理性化”是贯穿韦伯思想与学术工作的总主题。他对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的历史性研究,以及对中国、印度、古犹太、欧洲等大文明的比较性研究,皆通过这个主题而串联成一个壮观丰富的整体。“官僚化”则是理性化过程在政治及其他人类组织中的表现,构成了韦伯政治社会学的基本观念。本书抓住韦伯思想体系中“理性化”与“官僚化”这两个核心观念做精细的爬梳,整理出这两个观念在韦伯思想中的内容与地位。对于国内读者从磁键处把握、理解韦伯学说的整体具有很大启发性。
目录
本书引用之韦伯著作中英文对照表
理性化的矛盾——韦伯论“伦理”与“世界”之关系
官僚制与民主——韦伯论政治效率与政治自由之关系
附录
关于韦伯《中间考察》一文的考证
韦伯著作的分期问题
译后记
作者介绍
施路赫特是近年来国际上韦伯研究热潮中的代表人物。他关于韦伯的许多著作,早已具有经典地位,被译成数国文字出版。施路赫特现执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除了许多关于韦伯的著作之外,他并且是正在进行中的《韦伯全集》的主编之一。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我最欣赏的是本书在处理跨文化诠释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谦逊。两位作者在引用和转述韦伯的观点时,似乎时刻都在进行着一场复杂的“对话”,他们不仅是在阐述“韦伯说了什么”,更是在探讨“韦伯的理论在今天的语境下意味着什么”。那种对翻译和诠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的警惕,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扎实可靠。他们似乎深知,伟大的思想家,其文本本身就是一片充满暗流的河流,浅尝辄止只会抓住表层的浪花。因此,他们不断地回溯到原始文本的语境中去,试图还原韦伯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的那种“时代精神”。这种对学理的尊重,让这本书远超了一般的“二手研究”,更像是一次严谨的学术“考古”,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设计得非常巧妙,虽然主题严肃,但章节之间的逻辑推进却如同精心编排的乐章,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开篇的铺垫为后续对“理性化悖论”的深入剖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读者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那种从宏观历史转向微观行动的分析路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某些章节后附带的“延伸阅读建议”——它们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紧密结合了当前学界对韦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争议焦点。这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对前沿动态的敏锐捕捉能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走进一个设计精妙的迷宫,每条路径的尽头都有新的视野展开,让你忍不住想要去探索下一个转角,去理解那种从古典社会向现代社会剧变中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学术了,初拿到手的时候,我甚至有些畏惧。那“理性化与官僚化”的字眼,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复杂的社会学理论和晦涩的哲学思辨。我本以为这是一本需要我备上厚厚的笔记和词典才能勉强读懂的“砖头书”,是那种典型的研究者写给研究者看的专业著作。然而,当我真正翻开扉页,被那精炼而又不失深度的引言所吸引时,才发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并非只是罗列韦伯的观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思想图景中。他们并没有将韦伯仅仅框定为一个社会学奠基人,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思想脉络下进行考察,讨论了在现代性转型的大背景下,个体精神如何与日益强大的社会结构发生冲突与张力。那种对文本细致入微的剖析,以及对历史语境的精准把握,让人感觉仿佛直接参与了那场知识的对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剥开一层层历史的迷雾,触及到现代社会运行机制最核心的骨架。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读起来有一种步步为营、需要反复咀嚼的快感。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作者对于某个概念的界定。特别是在探讨“祛魅”这一核心议题时,作者的阐释角度非常新颖,完全跳脱了传统教科书上那种平面化的描述。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韦伯对宗教和魔法的“消亡”的感慨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祛魅过程对现代人主体性建构产生的深刻影响——那种对意义的永恒追寻与冰冷的理性结构之间的内在矛盾。我发现,很多我过去似懂非懂的理论点,在这里都得到了清晰而有力的支撑。这绝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阅读”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全部的智力资源,但回报却是巨大的,它强迫你用一种更严谨、更有层次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那个充斥着效率、规则和数字的巨大迷宫。
评分读完之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世界观重塑”的体验。这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教会了我们如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效率”、“组织”、“规则”,这些看似天经地义的现代生活元素,其背后隐藏着多么深远的哲学根基和潜在的危机。特别是当作者探讨官僚制对个人自由的挤压时,那种沉重感扑面而来,让我反思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那些被“程序化”和“标准化”所限定的自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提供逃避现代性的避风港,反而逼迫我们直面那种“铁笼”的可能性,并思考如何在被既定规则构筑的现实中,为精神的自由留下一丝缝隙。这是一次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严肃拷问,而非仅仅是对一位思想家的学术梳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