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哲学 用哲学:李瑞环著 (全两册)
定价:69.00元
作者:李瑞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9-01
ISBN:97873000685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约55万字,分上下两册,主要由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坚持群众观点、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加神文明建设等十部分组成。每一章节的内容,除个别篇目外,均选自作者1981 年以来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稿。
本书是一部真实记录、全面展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心得成就的论著。全书约55万字,分上下两册,由10个部分组成。内容选自作者20多年来从事领导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稿,是作者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思想观点的荟萃。
内容提要
本书是按专题摘编、真实记录*同志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著。
《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顺序,结合作者本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提炼概括出十个观点,构成本书主体的十个部分。一、从客观实际出发。二、坚持实践的观点。三、重视总结经验。四、掌握辩证分析方法。五、注意研究特殊性。六、坚持发展的观点。七、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八、坚持群众观点。九、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十、加神文明建设。这十个部分既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述和阐发,又是对上述观点的具体应用。每个观点皆从实践中来、从人民群众中来,每个观点又接受过实践的检验、人民群众的考验,体现了为民务实的风格。在精选每一章节时,编者筛选出重点反映上述观点的有关文章、论断、讲话,观点鲜明,针对性强。
全书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修养,又体现了作者始终坚持实践、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理论修养的学风,还体现了作者求真务实、言之有物、诙谐幽默、平易近人的文风,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是一部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读物。
目录
提倡大家学点哲学
学习哲学意义重大
领导干部要把哲学作为一门基本课程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哪里入手
关键在于端正学风
学点哲学,终身受益
一、从客观实际出发
物质、客观、存在
注重实际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必须以客观实际为依据
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不容易
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
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搞好专题调研,注重建议立论
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
高度重视信息工作
少讲空话,多干实事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办实事必须把握的几条原则
说实话、办实事、想实招、重实效
务实、务实、再务实
二、坚持实践的观点
全面地坚持实践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内容
注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
造实践与靠群众是一致的
到实践中去
许多问题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自实践
在实践中创造新鲜经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
结合是坚持也是发展
在实践中学
……
三、重视总结经验
四、掌握辩证分析方法
五、注意研究特殊性
六、坚持发展的观点
七、坚持生产力决定论
八、坚持群众观点
九、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
十、加神文明建设
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最近读完的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实用理性主义的强调。它似乎完全不屑于那些纯粹的形而上学的争论,而是直接聚焦于“我们该如何行动”和“知识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结构”。作者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进行了非常现代化的重塑,尤其是结合了后现代对“宏大叙事”的批判。书中花了很大篇幅来探讨“真理的临时性”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充满了活力和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我特别欣赏它在讨论伦理学部分时,没有给出任何绝对的道德准则,而是鼓励读者在具体的、充满变数的场景中,通过协商和经验来达成暂时的共识。读起来,我的感觉就像是参与了一场热烈的、跨学科的研讨会,充满了思辨的火花和对社会改进的渴望。它让你觉得,哲学不是束之高阁的学问,而是解决你邻里纠纷、改进公司流程的有力工具。这种强烈的工具性和对当下问题的关怀,让我在读完后立刻想要去尝试改变些什么。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美学哲学的著作,风格迥异于前述的理性分析,它充满了感性的张力和主观的体验。作者的核心论点在于“审美判断的本质是身体性的投射”,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将美学等同于形式主义或柏拉图式理念的看法。他大量引用了尼采和梅洛-庞蒂的观点,强调了观看者在审美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潜意识驱动力。书中的语言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比如描述聆听巴赫赋格时,如何感受到“声音的几何学在皮肤上构建出短暂的秩序”,这种描绘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感官记忆。我发现自己每读完一个章节,就会立刻放下书本,去重新审视手边的一件艺术品,或者只是窗外的光影变化,试图捕捉那种被作者言说的“身体与对象间的微小颤动”。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明确的定义,而在于拓宽了我们感受和体验艺术的通道。它教会我,有时候,最好的哲学思考,就蕴含在那一次无法言说的、纯粹的凝视之中。
评分这本关于认识论的书,简直就是一场对人类认知的“考古挖掘”。作者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历史回顾路径,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讲起,一直追溯到当代神经科学对感知边缘的探索。它的叙事风格非常迷人,充满了文学色彩,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人类如何一步步摆脱蒙昧的史诗故事。作者尤其擅长捕捉那些历史转折点上的思想交锋,比如休谟对因果律的质疑是如何动摇了整个启蒙运动的基石,以及黑格尔如何试图用辩证法来“弥合”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裂痕。阅读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因为它不仅仅是在陈述理论,更是在重现那个时代思想家们面对未知时的那种震撼和挣扎。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本人对探求知识边界的那种深深的敬畏。唯一的小遗憾是,在最后探讨量子力学对经典认识论的冲击时,由于需要简要介绍复杂的物理概念,导致那部分内容略显仓促和科普化,削弱了前面哲学思辨的深度。但总体而言,这是一次精彩绝伦的思想漫游。
评分我对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现象学入门的著作的评价是:结构严谨,但叙事略显干燥。它严格按照胡塞尔的思路,从“悬置”开始,一步步构建起意识的经验世界。说实话,前半部分对“意向性”的剖析,读起来颇有些费劲,需要反复对照原文和作者的注解才能勉强跟上节奏。作者的优点在于其学术的精确性,对于每一个关键术语的界定都毫不含糊,这对于希望进行严谨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然而,这种严谨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挑战,尤其是在描述“时间性”和“自我同一性”的章节,大量的嵌套从句和晦涩的德语直译词汇,使得文本变得像一堵坚硬的墙,需要极大的毅力才能翻越。尽管如此,一旦突破了最初的屏障,你会发现其内部逻辑链条的完美无瑕。它就像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展现了纯粹思辨的魅力。我个人建议,读者最好旁边备着一本词典,随时查阅那些被刻意保留的专业术语,否则很容易在细节处迷失方向。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非休闲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确实很吸引人,但我手头上这本(假设是另一本哲学入门读物)的体验倒是很独特。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充满艰深术语的理论堆砌,更像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坐在摇椅上,慢慢跟你聊起那些关于“存在”、“真理”和“意义”的古老困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康德的先验哲学时,没有直接抛出那些复杂的命题结构,而是用了大量的生活化比喻。比如,他把“先验条件”比作我们看世界的“眼镜”,强调了感知框架的构建性。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瞬间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观念产生了新的怀疑和审视,这才是哲学真正令人着迷的地方——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斯宾诺莎的实体观,作者用绘画的笔触描绘了“上帝或自然”的无限延展性,那段文字读起来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冥想,让人心胸为之一阔。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平稳的入口,没有急着把人推到悬崖边,而是耐心引路,让人一步步适应哲学的思维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