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精装
:70.00元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研室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09-01
ISBN:9787800063107
字数:1035000
页码:628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收入汉语20个方言点的词汇材料。这20个方言点基本上可以代表各大方言。它们是:北京、济南、西安、太原、武汉、成都、合肥、扬州,苏州、温州,长沙,,南昌,梅县,广州,阳江,厦门,潮州、福州、建瓯。全书收入词目1230个,用国际音标注音,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排列。本书是汉语方言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前言
凡例
分类词目
正文
普通话音序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方式,可以说是将复杂性进行了优雅的解构。它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地域划分,而是更侧重于词义、词类或语义场的功能性分类,这种“横向切片”的结构对我来说,比传统的“纵向拼图”要更容易理解和检索。我尝试用它来核对一些在不同语境下容易混淆的词汇,发现即便是那些在普通话中含义趋同的词,在这本书里也能找到它们在方言中那份独特的“棱角”。作者在处理跨方言区共性词汇时的比较分析尤其精彩,往往寥寥数语就能点出该词汇在不同方言系统中的底层逻辑差异。阅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对“方言”这个概念的理解都得到了升华,它不再是“不标准的普通话”,而是各自拥有完整且精妙的内部系统的语言生态。对于想进行跨区域交流或者从事文学创作的作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一扇通往更丰富、更立体表达世界的大门。
评分作为一个对文化人类学颇感兴趣的读者,我更看重的是词汇背后所折射出的地域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词语,更是在为我们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图景。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农事活动、传统手工业或风俗习惯相关的词汇的详尽解释,让我对这些正在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很多词汇的解释中都暗含了该地区过去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结构,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语言学佐证。精装版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庄重感,很适合放在书架上作为长期参考之用。我发现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它不像小说读完就束之高阁,而是像地图一样,每次参照都会发现新的路线和可能性。它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从细小的语言颗粒中,折射出宏大的文化变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方言爱好者的福音!我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的,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里面的内容编排得非常讲究,从最基础的词汇分类到一些深层次的语音现象,都梳理得井井有条。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个词条的解释都力求精准,并且配上了丰富的例句,这对于理解词义在不同方言中的细微差别至关重要。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的叠词或拟声词的考证,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原来我们日常随口说出的词,背后竟然有如此复杂的演变历史和地域差异。我尤其欣赏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让语言变得枯燥。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因为发现一个熟悉的家乡话竟然在书中有如此清晰的记录而感到惊喜。这本书不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探索之旅,让人忍不住想要对比和验证自己所熟悉的方言区和其他地区的异同。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汉语多元面貌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词汇手册”的范畴。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工具性”和“探索性”的完美平衡。在工具书的范畴内,它的检索效率极高,索引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即便需要快速定位一个陌生的方言词,也能很快找到对应的解释和出处。但更让我着迷的是它所蕴含的探索精神。作者没有满足于记录现状,而是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历史溯源和理论构建上,使得我们不仅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还能大致了解“它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这种对“为什么”的追问,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满足感。对于想要撰写地方志、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参照系。它的深度和广度,让它在众多语言学著作中显得尤为突出,是那种值得反复阅读和细细品味的案头佳作,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洞见浮现。
评分说实话,我入手这本精装本主要是冲着它的装帧和出版社的口碑去的,但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预期。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考究,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得很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虽然这是一本学术性质很强的著作,但它的逻辑链条清晰得惊人,即便我对某些方言学分支知识了解不多,也能顺着作者的思路逐步理解其核心观点。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对一些边缘化、濒危方言的收录情况,作者似乎尽可能地做了最大程度的抢救性记录,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责任感和社会关怀。我对比了其他几本同类书籍,发现这本书在收录广度和深度上都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对新出现的网络用语和现代社会背景下的词汇变化上,也有着敏锐的捕捉和记录,这让它在与时俱进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是一本静止的文献,而是仿佛在持续观察和记录汉语鲜活的生命力。对于我这样的语言学习者而言,这种全面而细致的呈现方式,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