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书 号:ISBN 978-7-01-019437-0
作 者:本书编写组
定 价:30.00元
出版日期:2018.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内容介绍此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宣部领导下,本书编写组组织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和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编写了本书。本书对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进行了系统梳理,论述了新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联系和历史传承;论述了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尊重新闻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提高能力水平的时代要求;论述了在互联网时代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机遇;论述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维护我国家利益和安全,增强我国际话语权的宏伟构想;论述了加强高素质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的方法途径。本书力求体现政治性、权威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把理论解读、观点阐述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为读者学习研究运用习近平新闻思想提供帮助。
前言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与发展
二、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新贡献
第二讲 新闻舆论工作的方针原则
一、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
二、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三、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
四、加强和改进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第三讲 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针对性
二、把握好时度效
三、坚持改进创新
四、加快推动新闻媒体融合发展
第四讲 做好网上新闻舆论工作
一、把网上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
三、建立网络综合管理体系
四、提升学网、用网、管网水平
第五讲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
二、讲好中国故事
三、争取国际话语权
四、优化国际传播战略布局
第六讲 加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
一、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
二、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
三、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四、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
五、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开篇奠定宏大基调,中间分段详述各个乐章的主题,最后在总结处达到高潮。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尊重新闻工作规律”时所采取的辩证手法。它一方面强调了宏观政策的指导性、不可动摇性,另一方面又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为新闻工作者留出了一定的“灵活性”空间,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体现了高层对媒体生态复杂性的实际认知。这种“刚柔并济”的理论叙事,使得这份“讲义”在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同时,又不至于让人感到窒息。它实际上是为如何在严格的政治框架内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能,提供了一种官方认可的“最优解”。对于那些试图在体制内有效运作的媒体人来说,理解这种理论张力,远比掌握任何单一的传播技巧更为重要。它关乎的是如何在既定的规则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容的影响力,这是一种高阶的政治艺术。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深切体会到一种关于“新闻本质”的再定义过程。它挑战了许多西方新闻理论中强调的“第四权力”或“看门狗”角色定位,而是将其重新塑造成一个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角色。这种视角的转换是极其微妙而关键的。书中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阐释和继承,也显示出一种对历史传统的回归与创新相结合的态度。它并非简单地复述经典,而是结合了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技术发展进行“与时俱进”的阐释。例如,在讨论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时,作者们往往会立即将其与“意识形态安全”挂钩,这种紧迫感贯穿始终。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呼吁上,更上升到了国家安全和文化主权的高度来考量新闻工作。这种理论上的高站位,使得任何关于新闻业务的讨论,都必须首先回答“为谁服务”和“为谁发声”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其思辨的深度在于将技术问题上升为政治哲学层面。
评分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那些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构建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高层领导人关于新闻事业发展方向的理论脉络和核心关切。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梳理这些思想时,所采用的逻辑推演和框架构建,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论证方式,让人感受到一种宏大叙事的严谨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理论场域,去审视新闻传播活动如何被置于更宏观的社会治理和国家战略目标之下。书中对“规律”的强调,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技巧总结,更是一种哲学层面的定位,即新闻工作必须服从于特定的历史任务和政治伦理。这种对内在逻辑的深度挖掘,使得即便是对理论本身持保留态度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对当前信息环境下权力运作机制的深刻理解。那种将具体的新闻实践提升到理论高度进行阐释的努力,是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政治理论与媒体实践的桥梁,尽管这座桥的设计充满了特定的时代烙印,但其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份学习资料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自洽性上。它提供了一个闭环的认知模型,在这个模型内,所有的信息流动、舆论引导乃至媒体改革,都有其清晰的逻辑起点和终点。这种“全景式”的理论覆盖,对于新入行的媒体工作者来说,是快速完成角色认同和政治定位的“速成指南”。它帮助学习者迅速理解,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并非仅仅是传递信息,而是参与到国家叙事和历史进程的构建之中。这种对职业神圣性的强调,是本书最能打动人心(或说最具说服力)的部分。它将日常的新闻采编工作,提升到了与民族复兴大业紧密相连的崇高地位,从而赋予了从业者一种不同于纯粹商业媒体人的内在驱动力与荣誉感。这种由意识形态驱动的内在认同,往往比外部的物质激励更能持久地塑造一个群体的行为模式。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媒体与社会责任这一永恒命题时,展现出一种强烈的时代使命感。我常常在想,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界定新闻的“正面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张力?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明确的锚点,即新闻工作者的最终价值取向必须与主流的社会发展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它不是一本讨论如何写出爆炸性独家新闻的指南,而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积极的公共舆论场域的“路线图”。这种从上至下的理论指导,对于地方媒体和基层宣传工作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强的操作指导意义。它帮助从业者在纷繁复杂的传播环境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定盘星”,避免在追求流量和迎合市场时偏离既定的价值轨道。从文风上看,这本书的叙述是庄重而坚定的,少有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多的是清晰、有力的指示性语言,这使得它的受众群体远超学术圈,直接面向了整个宣传和内容生产系统,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理论普及和思想统一的意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