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高揚社會主義理念,直麵“中國問題”,以貫通中西、跨學科的學術視野,從文明、政治、社會、基層、經濟各方麵分析瞭中國道路、中國製度、中國治理的優勢與問題,探討瞭中國共産黨如何剋服重重危機與挑戰,並迴答瞭乾部群眾關注和睏惑的一些重大問題:
在世界資本主義包圍中,中國社會主義道路能否走得通?社會主義中國能否、又如何駕馭資本?中國社會主義如何從初級階段嚮中高級階段發展?中國政治製度是否適用於“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如何把基層重建為以勞動人民為依歸的共同體?如何把越來越多元和流動的中國社會重新組織起來?
書中提齣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比如,麵對國內外異常強大而又靈活的資本力量,中共黨建的核心在於通過思想與製度建設保持政治主體性;提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在於駕馭資本為人民服務;提齣“評議式民主”的新思路;提齣加強黨的經典體係建設;提齣把人民組織起來、落實基層直接民主的基層善治之道;提齣保護人民的結社意願、以人民社會包容公民社會的社會建設思路。
緒言
捲一 世界文明史視野下的中國社會主義
一、文明
二、中國
三、社會主義
四、中國共産黨
捲二 製度自信與中國政治改革
一、全球化—信息化與“短期行為的專製”
二、中國做對瞭什麼?
三、從“自主性”到“先進性”與“代錶性”
四、授權機製與問責機製建設
五、意識形態與乾部隊伍的政治標準
六、結語
捲三 組織起來,再造人民
一、基層變局
二、基層失序之險
1.組織的弱化
2.失序的民主
3.勞動人民的主體地位不彰
三、基層重建之道
1.組織起來
2.落實基層直接民主
3.“再造人民”
四、結語
捲四 激活人民社會
一、從“單位”到“社會”
1.重新認識單位
2.單位退齣,市場進入
3.社會治理麵臨挑戰
二、中國式結社革命
1.內生的中國式結社革命
2.被低估的中國式結社革命
3.多元而矛盾的中國式結社革命
三、以人民社會包容公民社會
1.辨析公民社會迷思
2.什麼是人民社會
四、如何激活人民社會
1.組織起來,人人參與
2.保護人民結社的主體性
3.到群眾中去,激活人民團體
4.創造性發揮國傢保護社會的功能
捲五 騎在資本頭上的社會主義
一、資本獲得瞭最高優先性
二、21世紀中國最大的危機
1.中國的浮士德時刻
2.馬剋思批判在21世紀
3.危樓還望,嘆此意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共益性”市場經濟
1.頂層規劃
2.公有資本
3.平颱型地方政府
4.民生國傢
四、社會主義中高級階段:駕馭資本的社會主義
1.“資本社會化”
2.勞動者“主體性”的解放
3.非物質性勞動的興起
五、進於大同
跋
跋
“位卑未感忘憂國”,本書緣起於來自不同高校、不同學科,卻又誌同道閤的幾位青年學者對中國前途和命運的共同關切與深深的憂患意識。
2014年1月,鄢一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白鋼(復旦大學中文係)、章永樂(北京大學法學院)、歐樹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何建宇(清華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王海龍(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六人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就“中國共産黨與中國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進行瞭共七個半天的研討,並分彆撰寫,形成初稿後於4月、6月兩次聽取修改意見。
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全書觀點是參加討論人員思想相互碰撞、深入交流的成果。各位作者分彆從文明、政治、基層、社會、經濟的視角執筆撰寫,具體分工為:鄢一龍(楔子、捲五)、白鋼(捲一)、章永樂(捲二)、歐樹軍(捲三)、何建宇(捲四)。
我們特彆緻謝王海龍,他始終是我們討論的充滿熱情的參與者,為全書貢獻瞭許多智慧,付齣瞭辛勤的勞動。他是本書集體作者中未署名的一員。
我們感謝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對本書寫作和齣版提供的支持。
我們感謝鬍鞍鋼教授、王紹光教授、韓毓海教授、謝小慶教授、江湧教授等對本書提齣的中肯的修改意見。尤為感謝潘維教授、王紹光教授傾情作序,拙著為之生輝。
本書的主旨是:不自信無以立根本,不批判無以識當下,不創新無以圖將來。
作為共産黨員,我們不屑於隱瞞自己的立場與觀點;作為學者,我們不憚於尖銳的批判與顛覆性創新。像開墾過的大地裸露自己靈魂一般,我們捧齣我們的心靈。我們嚮讀者呈上我們不盡成熟的思考,並懇切地希望得到你們熱情的指正。
作者
2014年12月
鄢一龍,1976年生,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著有《目標治理:看得見的五年規劃》、《2030中國》(閤著)。
白鋼,1977年生,復旦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秘書長,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曆史比較語言學博士,著名語言學者,對中西文明史有深入研究。
章永樂,1981年生,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政治學博士,著有《舊邦新造:1911—1917》等。
歐樹軍,1977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係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學博士,著有《國傢基礎能力的基礎:認證與國傢基本製度建設》。
何建宇,1975年生,清華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學博士,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中國社團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老道,它並非那種枯燥的說教式文本。作者巧妙地將宏觀的時代變遷與微觀的個體命運交織在一起,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抽象的理論變得有血有肉,生動起來。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決策過程的還原,那種在特定曆史情境下,決策者所麵臨的巨大壓力和復雜權衡,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讀到某些章節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在場感”,仿佛親曆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這種敘事上的張力,讓閱讀體驗從知識的汲取,升華為一種精神上的共鳴與沉浸,非常適閤那些希望從故事和細節中理解復雜政治圖景的讀者。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此書的語言風格是內斂而富有力量的。它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但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堅實的理性光芒。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餐式閱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專注力,因為它要求讀者跟上作者嚴密的邏輯推演。但一旦沉浸其中,你會發現這種略顯晦澀的“慢閱讀”所帶來的收獲是巨大的。它迫使你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辭和層層遞進的論證,從而真正建立起一個係統化、結構化的曆史認知框架。這無疑是一部需要靜心品味的鴻篇巨製。
評分這本厚重的著作,初次捧讀時,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和理論深度,著實讓人屏住瞭呼吸。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詩,而非簡單的文獻匯編。作者顯然在梳理曆史脈絡時,下足瞭功夫,每一個關鍵節點的轉摺,都輔以詳實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力。閱讀的過程,仿佛跟著曆史的洪流一起奔湧嚮前,時而激昂澎湃,時而沉思冥想。尤其是對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對“是什麼”的描述,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的內在邏輯和深層次原因,這對於一個渴望理解中國近現代轉型之復雜性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滿足。那種穿透現象看本質的筆力,令人印象深刻,讓人在閤捲之後,依然能迴味無窮,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這本書對於“探索”和“實踐”的強調。它清晰地勾勒齣一條從理論構想到現實檢驗的漫長路徑,展現齣一種不畏艱難、持續自我革新的精神特質。這種對過程中不斷試錯、不斷修正的描繪,遠比單純講述成功經驗來得更有啓發性。它讓讀者深刻理解到,任何偉大的社會變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無數次的艱難抉擇和不懈努力之上。這本書成功地將“理念”與“行動”緊密焊接起來,為理解當代中國的發展提供瞭一個深刻且富有層次感的理論支撐,令人深思。
評分這本書在學術上的嚴謹性毋庸置疑,但更難得的是,它在麵對曆史復雜性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剋製。作者沒有采取簡單的二元對立的視角來評判曆史人物和事件,而是努力去還原情境,理解當時的局限性與可能性。這使得全書的論述基調顯得非常成熟和公允,沒有過度美化或刻意貶低,這對於提升讀者的曆史素養大有裨益。每當涉及一些敏感或有爭議的話題時,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引用材料和構建論點時所持的審慎態度,這恰恰是高水平曆史研究的標誌,也讓讀者能夠更加信任其結論的可靠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