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初期傳播史(1918-1922) |
| 定價 | 75.00 |
| ISBN | 9787514701623 |
| 齣版社 | 學習齣版社 |
| 作者 | 田子渝 |
| 編號 | 1200430277 |
| 齣版日期 | 2013-02-01 |
| 印刷日期 | 2012-03-01 |
| 版次 | 1 |
| 字數 | 無 |
| 頁數 | 無 |
| 緒論 D1一章馬剋思主義初期傳播大幕的開啓 D1一節初期傳播的主力軍:具有初步共産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群體 D1二節初期傳播主要大眾媒介 D1三節初期傳播主要渠道 D1二章中國共産黨的創立與馬剋思主義傳播 D1一節中國共産黨的創立 D1二節傳播機構、雜誌、重要著作 D1三節傳播主要內容 D1四節馬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初結閤 D1三章馬剋思主義初期傳播過程中的思想交鋒 D1一節問題與主義的論爭 D1二節與基爾特社會主義的論爭 D1三節與無政府主義的論爭 D1四節新村、工讀運動失敗後的覺醒 D1四章在蘇俄、共産國際指導下的馬剋思主義初期傳播與影響 D1一節傳播馬剋思主義是共産國際的基本任務之一 D1二節蘇俄、共産國際對華初期傳播的媒介與渠道 D1三節在共産國際指導下初期傳播的內容與影響 D1五章國民黨人士與馬剋思主義初期傳播 D1一節主要傳播者與傳播媒體 D1二節主要內容介紹 D1三節對國民黨人士宣傳馬剋思主義的評價 D1六章馬剋思主義初期傳播的曆史性跨越 D1一節二大前夕共産黨人對民主革命規律的探索 D1二節二大革命綱領的製定 D1三節二大前後傳播馬剋思主義的主要刊物 結束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件:1919―1922年中國傳播馬剋思主義書目 人物簡曆 後記 |
| 青年(14-20歲),研究人員,普通成人 |
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透著一股嚴謹的學術氣息,這讓我對其中引用的原始文獻的可靠性更有信心。我注意到封麵設計上似乎使用瞭某種早期的宣傳畫或報紙邊角料的元素,這種視覺語言上的呼應,無疑增強瞭閱讀體驗的沉浸感。拋開具體內容不談,僅僅從這本書的“物質形態”上,它就在試圖構建一種曆史的在場感。對於曆史愛好者來說,文獻的真實性是基石,而好的曆史著作,還需要將冰冷的史實包裝成引人入勝的故事。我期待作者的敘事技巧能將那些看似枯燥的哲學辯論和政治活動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比如,在探討早期馬剋思主義者如何與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潮進行思想論戰時,作者能否像一位高明的棋手一樣,清晰地勾勒齣各方立場的交鋒點和博弈的策略?這種思想交鋒的精彩程度,往往決定瞭一部曆史著作是否能夠超越純粹的學術論文,成為具有廣泛閱讀價值的作品。
評分我個人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對大事件的宏觀把握上,對於1918到1922這個關鍵的“過渡期”的微觀細節,瞭解得比較粗淺。這個時期正值一戰結束、新文化運動高潮迭起、“十月革命”影響遠播的復雜背景下,思潮的湧入是碎片化且充滿矛盾的。這本書的書名強調瞭“初期傳播”,這暗示瞭作者可能側重於描繪“播種”的過程,而不是“收獲”的成果。我非常想瞭解,在信息傳遞極其不便的年代,究竟是通過哪些具體的渠道、哪些關鍵人物充當瞭“引介者”的角色,使得一種源自歐洲的復雜理論得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找到立足點。那些最早接觸到《資本論》或《共産黨宣言》的知識分子,他們最初的理解是如何被扭麯、被簡化,或者反過來,他們又是如何通過對中國社會現實的觀察,反哺和修正瞭對這些理論的認知?這種“信息流”的路徑圖,比單純羅列發生的事件更有價值,它能展現齣思想傳播的內在邏輯和曆史的偶然性。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年代感,厚重的紙張和略微泛黃的內頁,讓人一拿到手裏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前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巨大投入。那些細緻入微的腳注和參考文獻列錶,無聲地訴說著作者為瞭還原曆史真實麵貌所付齣的艱辛。從書名上看,這本書聚焦於一個極具開創性和復雜性的時期——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初期傳播,這無疑是近現代中國曆史研究中的一塊硬骨頭。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處理早期知識分子群體在接受這一西方思潮時的心路曆程,他們是如何在傳統儒傢思想的根基上,消化、吸收並最終本土化這些激進觀念的。這種思想的碰撞與融閤,往往是曆史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我猜測,書中會對早期那些思想先驅的活動、他們創辦的刊物、以及他們之間微妙的論戰進行細緻的梳理,期待能從中窺見那個時代知識精英們對國傢命運深切的關懷與探索的勇氣。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暗示瞭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希望它能提供一個紮實可靠的學術基石,而非浮光掠影的泛論。
評分初讀這本書的章節標題,就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曆史脈絡感。作者似乎並未采取那種平鋪直敘的編年體敘事,而是更傾嚮於圍繞幾個核心的議題展開深入剖析。我注意到其中幾章似乎著重探討瞭“工人運動的萌芽與理論的結閤”,這部分內容尤其吸引我。因為馬剋思主義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其對無産階級的曆史定位和解放承諾。在1918到1922年間,中國的工人階級力量尚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理論的輸入者和實踐的結閤點之間必然存在巨大的張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繪這種“理論指導實踐”的早期嘗試的,是充滿瞭理論上的幼稚和實踐中的受挫,還是已經展現齣驚人的生命力和適應性?這種對早期工人運動與理論結閤的探討,往往能揭示齣一種理想與現實的拉鋸戰,也是判斷一個思想體係能否真正紮根於特定社會土壤的關鍵指標。如果作者能夠細膩地捕捉到工人階級自身的聲音,哪怕是微弱的、被遮蔽的聲音,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因為它不再僅僅是精英階層的思想史,而是與社會底層命運的初步交匯。
評分閱讀曆史,我們常常會被宏大的敘事所裹挾,忘記瞭在任何偉大的變革背後,都存在著個體選擇的掙紮與代價。這本書如果能夠成功,應該能在宏大敘事之外,提供一些“人的溫度”。我猜測,作者或許會在某個章節側重描繪那些早期傳播者的個人生活——他們的經濟狀況、他們的傢庭關係、他們為瞭信仰所做齣的犧牲。畢竟,在那個社會動蕩、前途未蔔的年代,選擇接受一種可能被視為“異端”的思想,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這種對個體命運的關注,能夠讓冷峻的曆史敘事變得立體可感。我期待看到,那些為瞭翻譯、為瞭組織秘密學習小組而付齣的努力,那些在政治高壓下小心翼翼地傳遞手抄本的場景。這種對“人”的挖掘,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馬剋思主義思想如何在那個特定的曆史瞬間,抓住瞭中國先進分子的心,並最終成為瞭影響未來走嚮的強大力量。這不僅僅是思想史,更是一部關於信念與實踐的群像史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