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兰文化

中国兰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性远,马杨尘 著
图书标签:
  • 兰花
  • 中国传统文化
  • 园艺
  • 花卉
  • 植物学
  • 养花
  • 艺术
  • 文化
  • 收藏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51667
商品编码:2923027419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兰文化

:80.00元

作者:马性远,马杨尘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503851667

字数:580000

页码:36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1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叙述了中国兰文化的发展历史,挖掘了中国兰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探索了前人对兰花的认识过程和欣赏理念,即“人以端严为重,兰亦以端严为贵,不独以罕见而为世所珍”之观点,阐明了兰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还整理了古今文人以兰为题材的诗、画、曲、文和佚事趣闻。见解独到,说理透彻,为中国兰花产业化的持续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

目录


作者介绍


马性远,男,1947年生,浙江绍兴人。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系,长期从事文化、教育、体育的教学与和行政工作。兴趣广泛,尤喜爱摄影艺术与艺兰。受父辈兰文化的熏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养兰,后潜心于兰文化的研究。著有《绍兴兰文化》《春兰谱》等著作。

文摘


序言



《中国兰文化:寂寞才子的风雅颂》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兰”的专题读物,它并非单纯的植物学手册,而是深入挖掘兰花在中国人心灵深处所承载的丰富意涵。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一同领略兰花从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到如今传承不息的文化符号的演变历程。 一、 历史的沉淀:自古及今的兰韵流芳 本书首先追溯兰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从屈原《离骚》中“沅有茝兮,长沙在兹。椒宋兮,兰芷列兮。”的早期咏叹,到曹植“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赞美,兰花早已与高洁、典雅的品格紧密相连。书中将详细考证,兰花是如何在历代诗词、书画、传说中被赋予人格化的特征,成为文人心目中“幽谷美人”的象征。我们将探索不同朝代对兰花的审美取向,以及它们如何巧妙地融入当时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 二、 品格的升华:兰花之“德” 本书的另一核心在于剖析兰花所代表的深层品格。“高洁”是兰花最为人熟知的特质。我们将从植物学的角度,结合历史文献,阐释兰花何以能“质本洁来还洁去”,它们在幽谷中默默绽放,不争不抢,自有一种超然物外的风骨。书中将聚焦于兰花的“空谷幽兰”意境,分析这种品格如何在动荡的社会变革中,成为读书人坚守气节、不慕荣华的精神支撑。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兰花的“香”,并非浓烈张扬,而是淡雅宜人,这种“不求闻达,但求自芳”的品性,正是君子之道在自然界的投射。 三、 艺术的绽放:兰在笔墨丹青间 兰花与中国传统艺术密不可分。本书将 dedicate 相当篇幅来展现兰花在绘画、书法、诗词中的艺术表现。我们将品鉴历代大家如郑板桥、文徵明等人的兰花画作,分析他们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线条的起伏,捕捉兰花的神韵。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更会尝试解读画作背后的文化语境和作者心境。在诗词方面,我们将搜罗大量以兰为主题的经典诗篇,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体会作者借兰抒怀的深意。此外,本书还会涉及一些与兰花相关的传统工艺,如兰花纹饰在陶瓷、织锦上的运用,展现兰花作为装饰元素的广泛传播。 四、 文化的传承:从士人阶层到寻常百姓 本书将探讨兰花文化是如何从士大夫阶层,逐渐渗透到寻常百姓家的。我们将考察民间关于兰花的传说和故事,了解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兰花的认知和喜爱。例如,一些地方的节庆习俗中是否与兰花有关联?兰花在民间的象征意义与文人阶层的有何异同?本书还将关注当代兰花文化的生存状态,包括兰花的栽培技艺、兰花展览的盛况,以及现代人如何重新解读和传承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我们会思考,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兰花所代表的精神品格,是否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五、 兰花与人生:哲学与情怀的交融 兰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载体。本书将深入探讨兰花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智慧。它的“不与众花争艳”,体现了“处无为之事,行无为之治”的道家思想;它的“寂寞而不孤单”,展现了独立自足、内省修为的君子风范。我们将尝试理解,为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文人选择以兰花作为自己精神的写照,在寂寞中寻求慰藉,在清雅中体悟人生。本书将通过对历史人物、文学作品、艺术表达的梳理,展现兰花如何成为一种连接历史与当下、物质与精神的桥梁,让读者在品味兰花之美的同时,也反思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 这本书,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邀请,一次对中国传统美学和人文精神的深度探索。它将带领你走进那片幽深的兰谷,感受那里飘荡着的,穿越千年的风雅与情怀。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拿到这本《中国兰文化》真是太惊喜了!我一直对兰花情有独钟,但总觉得只是停留在“漂亮”、“高雅”这样的层面,对它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不多。这本书就像一本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认识兰花的新世界。从书的装帧就能感受到出版者的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图片也都很清晰,非常适合慢慢翻阅。我特别喜欢里面关于兰花在文人雅士生活中的描绘,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穿越回了那个清风徐来、案头焚香的年代,看着古人如何赏兰、咏兰、画兰,那种超然物外的心境,真的让人心生向往。书中对不同品种兰花的介绍也非常详细,不只是简单的图鉴,还融入了历史典故和传说,让每一种兰花都有了生命和故事,感觉不再是冰冷的植物,而是有灵魂的艺术品。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兰花养护的技巧,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养兰人,但读来也觉得受益匪浅,希望能把这份美好延续到我的生活里。总而言之,这本书满足了我对兰花从感性到理性的所有期待,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非常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感受。我一直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难以言传的,而兰花恰恰是其中一种。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微妙的意境。它没有罗列枯燥的数据,也没有大段艰深的理论,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兰花在中国文人心目中那种“静默的力量”。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兰花“不与群芳争艳,只求独立风骨”的解读。这不仅仅是对一种植物的描述,更是对一种人生境界的写照。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艺术家如何理解和表现兰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书法家的飞白,到画家的一点青,都蕴含着对兰花精神的独特诠释。这种对艺术细节的挖掘,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宁静,也更加懂得欣赏那种内敛而又坚韧的美。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兰花作为“花中君子”,其象征意义更是我着迷的地方。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兰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从最初的药用价值,到逐渐被赋予人格化的精神象征。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历代文人墨客如何通过兰花来寄托情怀的论述。书中引用了大量诗词歌赋,那些描绘兰花在不同情境下的诗句,如“空谷幽兰,不蔓不枝”,读来字字珠玑,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笔下的孤高与淡泊。我还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兰花在绘画、书法艺术中的表现,那些写意的水墨兰,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兰花的风骨,实在是妙不可言。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一种花,更是在解读一种精神,一种中国文人所推崇的品格。读完之后,我对兰花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形态,而是上升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知。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但拿到手后,里面的内容让我眼前一亮,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比较学术、枯燥的专业书籍,但它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即使是对兰花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书中对兰花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表现进行了梳理,让我看到了兰花在中国文化中多元而又统一的面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兰花在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中的一些有趣的记载,这让我觉得兰花不仅仅是属于文人雅士的,它也深深地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与兰花相关的节日习俗,或是民间故事,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此外,书中对于兰花与哲学思想的联系也进行了探讨,比如“道家思想”与兰花“顺应自然”的精神契合,这让我对兰花有了更深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广阔,内容也非常充实,是一本难得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读物。

评分

这次阅读的体验,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兰花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对兰花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面。书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兰花在中国哲学、美学、甚至政治思想中的隐喻意义。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兰花政治”的论述所吸引,虽然这个词听起来有些意外,但细读之后,发现古人确实常常以兰花的品格来比拟君子的操守,甚至用来讽喻或赞美某些政治人物,这种将自然意象与社会评价巧妙结合的方式,着实令人拍案叫绝。书中还穿插了大量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让这些文化解读更有说服力。我感觉作者在写作上非常有条理,逻辑清晰,但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他用他丰富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我揭示了一个我从未曾想过的兰花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