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灵璧石史话/宿州历史文化丛书
定价:38.00元
作者:张训彩,宿州市档案局(馆),宿州市地方志办
出版社:合肥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5035333
字数:
页码:1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宿州灵璧石由于天赋的内在灵气和神奇形态而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所钟爱,被誉为“天下一石”。《灵璧石史话/宿州历史文化丛书》即以灵璧石为介绍对象,从灵璧石的历史、灵璧石的特征、灵璧石的价值、灵璧石的鉴赏、灵璧石的收藏等五个部分,介绍其启始、成熟、鼎盛、传承等发展阶段的历史分期,讲解其特征的主要表象、形成原因、类别区分、与其他玉石的异同,分析其蕴含的美学、哲学、经济价值,阐述鉴赏原则、鉴赏境界和鉴赏要求,说明收藏的前提条件、品位把握、方法要求。全书文笔流畅,语言凝练,配图精美,通俗易懂。
目录
章 灵璧石的历史
一、灵璧石的历史启始于先秦、秦汉到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二、灵璧石的历史成熟、鼎盛于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
三、灵璧石的历史兴盛传承、创新发展于当代
第二章 灵璧石的特征
一、灵璧石特征的主要表象
二、灵璧石特征的形成过程
三、灵璧石特征的类别区分
四、灵璧石特征与其他名石及名玉相比较
第三章 灵璧石的价值
一、灵璧石的美学价值
二、灵璧石的哲学价值
三、灵璧石的科学价值
四、灵璧石的经济价值
五、灵璧石的地位对价值的影响
第四章 灵璧石的鉴赏
一、灵璧石的鉴赏原则
二、灵璧石的鉴赏境界
三、灵璧石的鉴赏类别
四、灵璧石的鉴赏要求
第五章 灵璧石的收藏
一、灵璧石收藏的前提条件
二、灵璧石收藏的品位把握
三、灵璧石收藏的方法要求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灵璧石史话/宿州历史文化丛书》:
人园林的数量、规模都大大前代,特别在绘画、诗文的影响下,在意境设计、气氛渲染上有着不少创造。皇家园林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达到高潮,集中于北京,有附属于宫廷的御苑(如故宫御花园、乾隆花园及三海),也有建立在郊区风景胜地的离宫(如颐和园、圆明园等)。此外,在某些地区还建有行宫,如承德之避暑山庄。其建筑宏伟,色彩丰富,装饰豪华,园林的布局多为园中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的控制和主体作用。江南一带富庶之地,富商文人择地叠石造园也蔚然成风,私人造园出现前代未有的盛况,尤以苏州名园之众多为各地之冠。叠石在明清造园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少叠石名家都有程度的诗画修养,从遗存至今多种风格的园林叠石中也可看到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江南私家园林讲究细部的处理和建筑的玲珑精致,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风格素雅精巧,达到平中求趣、拙间取华的意境,满足以欣赏为主的要求,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美的有机统一。
明清时期在工艺美术发展上也达到登峰造极的了阶段,十分注重实用与欣赏相结合,形成独立的艺术领域,创制了大量的艺术珍品。明代五彩瓷的创造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成化斗彩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新工艺。此外,福建德化的白瓷、江苏宜兴的紫砂陶,以康熙青花、雍正粉彩和乾隆珐琅彩等为代表的清三代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高潮,明代漆器工艺品的制作水平也较前代有所提高,清代漆艺更富特色,手工雕刻和泥塑工艺各有所长,皇陵大型雕刻气势浑厚,小型竹木牙石雕刻等工艺品种极为发达,印石、砚石雕刻之成就。清代玉雕技艺也十分成熟,乾隆时出现的巨型玉山子雕刻作品如《大禹治水》等。
明清家具是我国古代家具工艺中的精华。明代家具在造型中多采用曲线与直线的对比与变化,深得刚柔相济、流畅舒展之妙,具有严密的比例关系、舒适宜人的尺度,家具的外形比例、尺度与其使用功能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和谐一致。清代家具则逐渐趋向雍容华丽,品种繁重多,变化无穷,形态优美凝重,线型圆润流畅,较多地采用了雕饰和镶嵌等装饰手法。
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期,赏石活动和赏石座谈会出现了空前繁荣和全新变化。从皇家园林的御园赏石,到江南园林的太湖立峰,以及文房雅石的推广,园无石不秀、厅无石不华、斋无石不雅,日益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皇家园林中数量众多、品种繁多的御花赏石,充分体现了明清两代宫廷的赏石盛况。而江南私家园林的大量出现,直接引发了对于以太湖石为代表的园林观赏石的大量需求和品评。园林置石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材,除了作为叠山之用外,不少是作为单点之赏,一些还构成了景点,并出现了一批以观赏石景为代表的园林。
3.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从1912年至1949年,仅有短短的三十八个年头,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重要阶段。民国时期战乱之多、动荡之巨却是史上少有,社会的巨变和中西文化冲撞融汇,引发了思想论争,造就了文化多元。民国时期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中国初步形成体系,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通行的语言文字,教育体制初步建立,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不断壮大,为中华文化由衰弱走向复兴奠定了基础。
(二)官宦文人赏石渐入佳境,推动了灵璧石的历史进入了成熟、鼎盛时期
据《灵璧县志一大事记》记载,灵璧县原名为虹县,始建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时将原虹县“零璧”镇改升“零璧”县,同年七月又复为“零璧”镇,隶属虹县。元祐七年二月零璧镇又复为“零璧”县。
零璧原名为“零僻”,是一个凋零荒凉而偏僻的地方。《后书》记载:高琳母亲在零僻,遇见一石,光彩朗润,拾之归。夜梦仙人说:该石是石之精灵,若能保持,必生贵子。高母惊醒,尔后孕而生子,取名“琳”。高琳在魏国做官,封为巨野县子,后随周太祖破齐,屡立战功,晋升国柱。于是零僻之石,被视为“神石若璧”。到北宋元祐年间(1090)改“零僻”为“灵璧”。此后灵璧县名沿用至今。灵璧石从此而得名。
……
序言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灵璧石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尤其关心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灵璧石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一些差异化解读和价值评估的。例如,它的产地是如何确定的?是否有关于灵璧石的矿物学研究?以及,在现代收藏市场中,灵璧石的价值是如何被衡量和认定的?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鉴定和鉴赏灵璧石的实用方法和专业知识?张训彩先生在宿州市档案局(馆)和地方志办的支持下,想必能够查阅到许多一手资料,从而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灵璧石文化图景。我期待书中能够解答这些关于灵璧石“硬知识”的疑问,让读者不仅能了解其历史,更能掌握其鉴赏的要诀。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宿州历史文化丛书”的定位。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灵璧石的专著,更是宿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一直在思考,灵璧石的文化价值,除了其作为观赏石的稀缺性和独特性之外,是否还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是否在宿州的哲学思想、艺术创作、社会习俗等方面留下了印记?例如,是否有关于灵璧石的传说故事,它们是如何融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代代相传的?张训彩先生的撰写,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灵璧石是如何从一块普通的石头,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甚至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我希望书中能有对这种文化演变过程的细致描摹,以及对相关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的梳理和解读,从而勾勒出灵璧石在宿州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评分从封面和书名来看,《灵璧石史话》似乎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史话”二字又赋予了它一种轻松易读的色彩。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灵璧石在不同朝代、不同文人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例如,它是否曾是皇家贡品,深得帝王喜爱?是否是文人雅士案头清供,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又或者,它在民间是否有着别样的用途和故事?作者张训彩先生,作为宿州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想必能够从浩如烟母的史料中提炼出精华,用引人入胜的笔触讲述灵璧石的“前世今生”。我脑海中构想的画面是,书中不仅有对灵璧石物质属性的描述,更有对其精神价值的阐释,以及它如何作为一种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贯穿于宿州的历史长河之中。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灵璧石史话》,便被其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和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所吸引。虽未深入细读,但从扉页的题词和目录的粗略浏览,已能感受到作者张训彩先生在梳理灵璧石文化脉络上的用心。宿州市档案局(馆)和地方志办的联合署名,更增添了几分权威性和史料的翔实感,让人期待其中能够挖掘出那些尘封已久的关于灵璧石的起源、发展、审美变迁以及与宿州这片土地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灵璧石的分类,比如按其质地、纹理、色泽、形态等,又或者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取向有何变化?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字,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灵璧山水之间,亲眼目睹那些奇石的孕育和流传。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地方史和古玩收藏都颇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灵璧石史话》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很好奇,作者张训彩先生将以怎样的视角来讲述灵璧石的故事?是侧重于其地质成因的科学解读,还是更偏向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与传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灵璧石与宿州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探讨它如何成为宿州文化的一个鲜明标识。或许书中会穿插一些文人墨客与灵璧石的交往轶事,亦或是关于灵璧石的诗词歌赋的赏析。宿州市档案局(馆)和地方志办的参与,预示着本书内容的严谨性和史料的可靠性,但“史话”的风格又使其具备了可读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灵璧石从自然之石到文化瑰宝的华丽蜕变,感受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