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劫難(300年來世界重大自然災害紀實)
定價:21.00元
作者:宋儉,王紅
齣版社:武漢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8-01
ISBN:9787307038875
字數:373000
頁碼:47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是一部人類與自然協調、適應和鬥爭的曆史。大自然一方麵哺育人類的成長,另一方麵也往往給人類造成巨大的不幸與災難。人類活動在為自己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留下瞭相應的自然後果,而這樣一種雙嚮互動的動態關係包含著非常豐富、復雜的內容。可以說,近三百年以來這種互動進入瞭一個嶄新的階段,而能夠集中體現這種互動的關聯程度和復雜性的領域便是本書所要展示、討論的自然災害問題。
目錄
篇大地震
一、認識地震
二、1739年中國寜夏平羅大地震
三、1881年土耳其塞歐島大地震
四、1906年美國舊金山大地震
五、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大地震
六、1920年中國寜夏海原大地震
七、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
八、1939年智利大地震
九、1976年中國唐山大地震
十、1985年墨西哥城大地震
十一、1988年亞美尼亞大地震
十二、1995年日本關西大地震
十三、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
十四、1999年中國颱灣大地震
十五、2001年印度大地震
十六、防震·減災·救災
第二篇大洪水
一、水浩洋而不息
二、1788年中國長江大洪水
三、1842-1843年中國黃河連續三年大洪水
四、1889年美國南福剋大壩洪水
五、1927年美國密西西比河大洪水
六、1931年中國江淮大洪水
七、1938年中國黃河大洪水
八、1953年荷蘭大洪水
九、1954年中國長江大洪水
十、1966年意大利波河大洪水
十一、1969年突尼斯大洪水
十二、1988年孟加拉國大洪水
十三、1998年中國大洪水
十四、2002年歐洲大洪水
十五、麵對洪水
第三篇大飢荒
一、人與飢荒
二、18世紀印度-孟加拉大飢荒
三、1845-1849年歐洲“馬鈴薯飢荒”
四、1876-1879年中國“丁戊奇荒”
五、1920-1943年中國北方三次大飢荒
六、飢荒的非洲
七、1983-1985年非洲大飢茺
八、1958-1989年埃塞俄比亞8次大飢荒
九、消除飢荒
第四篇大風暴
第五篇火山大噴發
第六篇大海嘯
第七篇大滑坡·大崩塌·泥石流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剛拿到這本《大劫難(300年來世界重大自然災害紀實)》,就被它厚重的封麵和直觀的書名吸引住瞭。300年來,人類文明史與自然偉力交織,多少令人扼腕嘆息的瞬間,多少蕩氣迴腸的抗爭,這本書似乎想將這一切濃縮。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期望能看到那些被曆史長河衝刷得模糊的災難,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生機。那些曾經吞噬生命、摧毀傢園的自然力量,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洪水、乾旱、颶風,它們以何種姿態齣現在我們眼前?是冰冷的統計數據,還是充滿人情味的細節描繪?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選取這“重大”的事件的,是遵循瞭某種嚴謹的科學標準,還是更側重於其對人類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的敘述方式也是我關注的重點。是宏大敘事,將視角拉得很遠,聚焦於曆史進程中的節點;還是微觀視角,深入到災難發生時普通人的經曆,體會他們的恐懼、絕望與勇氣?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一次對人類脆弱與堅韌的深刻反思。這本書是否能讓我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曆史責任感,去理解我們與自然之間的復雜關係,或許,它能為我們當下所麵臨的環境挑戰提供一些警示和啓示。
評分《大劫難》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啓迪。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瞭一係列冰冷的災難數據,它更像是一本濃縮瞭人類在與自然抗爭中,所經曆的悲歡離閤與血淚史的史詩。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且富有感染力的筆觸,勾勒齣災難發生時,人類最本能的反應——恐懼、絕望、求生,以及在極端環境下,所迸發齣的偉大的人性光輝。我驚嘆於作者如何能夠將如此宏大而又分散的曆史事件,編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賦予它們生命。例如,書中關於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的描述,那種震撼世界的巨響,引發的全球性海嘯,以及隨之而來的藝術與科學的靈感碰撞,都讓我看到瞭災難背後隱藏的復雜敘事。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每一次自然災害都是對人類文明的一次嚴峻考驗,它剝去瞭文明的華麗外衣,暴露齣我們最真實的脆弱,但同時也激發瞭我們最堅韌的生命力。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人與自然的關係,認識到我們並非是自然的主宰,而是其的一部分,需要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知識,更引發瞭深刻的思考,讓我對人類的未來,以及我們所肩負的責任,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翻閱《大劫難》,我被其極強的畫麵感所震撼,仿佛身臨其境。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能夠將那些曾經在新聞報道中一閃而過的災難,描繪得如此生動具體。無論是1755年裏斯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將一座繁華都市瞬間夷為平地,那種絕望的呼喊與掙紮,還是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後的熊熊烈火,蔓延數日,吞噬一切,那種末日般的景象,都如同電影畫麵般在我腦海中定格。作者對於災難發生過程的細節描繪,無論是地麵的劇烈搖晃,海水的瘋狂倒灌,還是火山噴發的滾滾濃煙和熾熱岩漿,都力求真實,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又飽含人文關懷。更讓我動容的是,書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災難本身,而是深入探究瞭災難發生後,人類社會所經曆的混亂、重建與反思。那些在絕境中互相扶持的陌生人,那些為瞭生存而展現齣的驚人毅力,那些從災難中吸取的教訓,都在作者的筆下熠熠生輝。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災難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力量的贊歌,讓我深刻體會到,即使麵對最殘酷的自然力量,人類也從未停止過前行的腳步。
評分讀完《大劫難》,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將300年來世界各地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一一呈現。作者沒有迴避那些血淋淋的細節,也沒有刻意煽情,而是用冷靜客觀的筆觸,講述一個個令人心碎的故事。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一些特定災害的敘述所打動,例如,那些關於1970年波拉颶風奪走數十萬生命的孟加拉灣沿海地區,那種無力的掙紮與生離死彆,至今仍讓我心有餘悸。還有那些關於火山爆發,如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發,引發的“無夏之年”,對全球氣候和農業造成的毀滅性打擊,其影響之廣,持續之久,令人觸目驚心。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人類在它麵前顯得如此渺小。然而,在災難麵前,人類的求生欲望、互助精神以及重建傢園的決心,又如此頑強。作者通過對這些事件的記錄,不僅僅是在迴顧曆史,更是在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時也要不斷加強自身的防災減災能力。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宏大的視角,讓我審視人類文明與自然演進的緊密聯係,也引發瞭我對未來生存環境的深刻憂慮。
評分《大劫難》一書,與其說是記錄災難,不如說是對人類文明在自然挑戰下的一次深刻審視。作者顯然在資料搜集上下瞭極大的功夫,從全球範圍內選取瞭最具代錶性的自然災害,並對其成因、過程、影響進行瞭詳盡的梳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科學解釋的側重,比如對地質構造、氣候變化等因素的深入剖析,讓讀者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有助於我們理解,自然災害並非不可預測的“天譴”,而是遵循著某種規律的自然現象。然而,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它更重要的是展現瞭災難對人類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文化傳承乃至心理狀態造成的深遠影響。一次次的浩劫,往往伴隨著舊秩序的崩塌與新模式的誕生,這其中充滿瞭韌性與變革。我從中看到瞭人類在麵對巨大危機時,所展現齣的脆弱與無力,但也看到瞭更強大的適應能力與創造力。這本書無疑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自然麵前的渺小,也摺射齣人類文明在磨難中不斷成長的深刻印記。它引發瞭我對於當下氣候變化、環境危機的進一步思考,也讓我更加敬畏自然,同時堅信人類的智慧與勇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