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
定价:21.00元
作者:宋俭,王红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8-01
ISBN:9787307038875
字数:373000
页码:4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人类与自然协调、适应和斗争的历史。大自然一方面哺育人类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往往给人类造成巨大的不幸与灾难。人类活动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相应的自然后果,而这样一种双向互动的动态关系包含着非常丰富、复杂的内容。可以说,近三百年以来这种互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能够集中体现这种互动的关联程度和复杂性的领域便是本书所要展示、讨论的自然灾害问题。
目录
篇大地震
一、认识地震
二、1739年中国宁夏平罗大地震
三、1881年土耳其塞欧岛大地震
四、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
五、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大地震
六、1920年中国宁夏海原大地震
七、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
八、1939年智利大地震
九、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
十、1985年墨西哥城大地震
十一、1988年亚美尼亚大地震
十二、1995年日本关西大地震
十三、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
十四、1999年中国台湾大地震
十五、2001年印度大地震
十六、防震·减灾·救灾
第二篇大洪水
一、水浩洋而不息
二、1788年中国长江大洪水
三、1842-1843年中国黄河连续三年大洪水
四、1889年美国南福克大坝洪水
五、1927年美国密西西比河大洪水
六、1931年中国江淮大洪水
七、1938年中国黄河大洪水
八、1953年荷兰大洪水
九、1954年中国长江大洪水
十、1966年意大利波河大洪水
十一、1969年突尼斯大洪水
十二、1988年孟加拉国大洪水
十三、1998年中国大洪水
十四、2002年欧洲大洪水
十五、面对洪水
第三篇大饥荒
一、人与饥荒
二、18世纪印度-孟加拉大饥荒
三、1845-1849年欧洲“马铃薯饥荒”
四、1876-1879年中国“丁戊奇荒”
五、1920-1943年中国北方三次大饥荒
六、饥荒的非洲
七、1983-1985年非洲大饥茺
八、1958-1989年埃塞俄比亚8次大饥荒
九、消除饥荒
第四篇大风暴
第五篇火山大喷发
第六篇大海啸
第七篇大滑坡·大崩塌·泥石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阅《大劫难》,我被其极强的画面感所震撼,仿佛身临其境。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能够将那些曾经在新闻报道中一闪而过的灾难,描绘得如此生动具体。无论是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将一座繁华都市瞬间夷为平地,那种绝望的呼喊与挣扎,还是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的熊熊烈火,蔓延数日,吞噬一切,那种末日般的景象,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定格。作者对于灾难发生过程的细节描绘,无论是地面的剧烈摇晃,海水的疯狂倒灌,还是火山喷发的滚滚浓烟和炽热岩浆,都力求真实,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又饱含人文关怀。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灾难本身,而是深入探究了灾难发生后,人类社会所经历的混乱、重建与反思。那些在绝境中互相扶持的陌生人,那些为了生存而展现出的惊人毅力,那些从灾难中吸取的教训,都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灾难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力量的赞歌,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面对最残酷的自然力量,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
评分《大劫难》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启迪。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了一系列冰冷的灾难数据,它更像是一本浓缩了人类在与自然抗争中,所经历的悲欢离合与血泪史的史诗。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勾勒出灾难发生时,人类最本能的反应——恐惧、绝望、求生,以及在极端环境下,所迸发出的伟大的人性光辉。我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够将如此宏大而又分散的历史事件,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它们生命。例如,书中关于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描述,那种震撼世界的巨响,引发的全球性海啸,以及随之而来的艺术与科学的灵感碰撞,都让我看到了灾难背后隐藏的复杂叙事。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一次自然灾害都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严峻考验,它剥去了文明的华丽外衣,暴露出我们最真实的脆弱,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最坚韧的生命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我们并非是自然的主宰,而是其的一部分,需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让我对人类的未来,以及我们所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读完《大劫难》,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将300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一一呈现。作者没有回避那些血淋淋的细节,也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冷静客观的笔触,讲述一个个令人心碎的故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一些特定灾害的叙述所打动,例如,那些关于1970年波拉飓风夺走数十万生命的孟加拉湾沿海地区,那种无力的挣扎与生离死别,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还有那些关于火山爆发,如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引发的“无夏之年”,对全球气候和农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其影响之广,持续之久,令人触目惊心。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人类在它面前显得如此渺小。然而,在灾难面前,人类的求生欲望、互助精神以及重建家园的决心,又如此顽强。作者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记录,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审视人类文明与自然演进的紧密联系,也引发了我对未来生存环境的深刻忧虑。
评分刚拿到这本《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直观的书名吸引住了。300年来,人类文明史与自然伟力交织,多少令人扼腕叹息的瞬间,多少荡气回肠的抗争,这本书似乎想将这一切浓缩。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望能看到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模糊的灾难,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那些曾经吞噬生命、摧毁家园的自然力量,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洪水、干旱、飓风,它们以何种姿态出现在我们眼前?是冰冷的统计数据,还是充满人情味的细节描绘?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选取这“重大”的事件的,是遵循了某种严谨的科学标准,还是更侧重于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是宏大叙事,将视角拉得很远,聚焦于历史进程中的节点;还是微观视角,深入到灾难发生时普通人的经历,体会他们的恐惧、绝望与勇气?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次对人类脆弱与坚韧的深刻反思。这本书是否能让我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去理解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或许,它能为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环境挑战提供一些警示和启示。
评分《大劫难》一书,与其说是记录灾难,不如说是对人类文明在自然挑战下的一次深刻审视。作者显然在资料搜集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从全球范围内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灾害,并对其成因、过程、影响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科学解释的侧重,比如对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因素的深入剖析,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灾害并非不可预测的“天谴”,而是遵循着某种规律的自然现象。然而,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灾难对人类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乃至心理状态造成的深远影响。一次次的浩劫,往往伴随着旧秩序的崩塌与新模式的诞生,这其中充满了韧性与变革。我从中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巨大危机时,所展现出的脆弱与无力,但也看到了更强大的适应能力与创造力。这本书无疑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也折射出人类文明在磨难中不断成长的深刻印记。它引发了我对于当下气候变化、环境危机的进一步思考,也让我更加敬畏自然,同时坚信人类的智慧与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