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PCB电流与信号完整性设计
定价:49.00元
作者:(美)布鲁克斯,丁扣宝,韩雁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1114999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着重物理概念,避免复杂的数学推导,阐述了基本电路的电流源、电流造成的信号完整性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串扰和电磁干扰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温度、PCB传输线、反射、耦合电流、功率分配、趋肤效应、介电损耗和通孔等,并给出了每个常见问题的实用设计方案。本书适合作为电子与通信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教材。对于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前言
部分 电流的性质
章 电子和电荷
1.1 电子流
1.2 原子结构
1.3 绝缘体
1.4 电荷场
1.5 磁场
1.6 驱动电流的力
1.7 电压与电流
1.8 电流方向
1.9 半导体空流
第2章 基本的电流概念
2.1 电流类型
2.2 传播速度
2.3 电路的时序问题
2.4 电流的度量
2.5 测量技术
2.6 热、噪声和电流阈值
第3章 基本的电流定律
3.1 电流在回路中流动
3.2 回路中的电流处处恒定
3.3 欧姆定律
3.4 基尔霍夫定律
3.5 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第二部分 基本电路中电流的流动
第4章 电阻电路
4.1 电阻率
4.2 电阻的电流和相位
4.3 串联电阻
4.4 并联电阻
4.5 功率和能量
4.6 电阻分压器
第5章 电抗电路:电容器和电容
5.1 电容的性质
5.2 电容的定义
5.3 电流'通过'电容器
5.4 AC电流'通过'电容器
5.5 位移电流
5.6 电容的欧姆定律
5.7 容抗与频率的关系图
5.8 电容的相移
5.9 电容器的组合形式
5.10 电容器功耗
5.11 电容公式
第6章 电抗电路:电感器和电感
6.1 电感的性质
6.2 电感的定义
6.3 DC电流'通过'电感器
6.4 AC电流'通过'电感器
6.5 电感的欧姆定律
6.6 感抗与频率的关系图
6.7 电感相移
6.8 电感器的组合形式
6.9 电感器功耗
6.10 电感的一般公式
6.11 趋肤效应
第7章 电抗电路:谐振
7.1 串联谐振
7.2 并联谐振
第8章 阻抗
8.1 阻抗的含义
8.2 阻抗的大小
8.3 阻抗相位
8.4 串联RLC电路示例
8.5 并联RLC电路示例
8.6 功率因数
8.7 谐振时的RLC电路
8.8 谐振点附近R的影响
8.9 阻抗的组合形式
第9章 实际元件和寄生效应
9.1 电阻器
9.2 电感器
9.3 电容器
9.4 元件间的耦合
9.5 自谐振
0章 时间常数和滤波器
10.1 RC时间常数
10.2 L/R时间常数
10.3 RC滤波器
10.4 品质因数Q
1章 变压器
11.1 磁场回顾
11.2 耦合效率-铁心
11.3 耦合效率-频率限制
11.4 耦合效应-匝数比
11.5 电流和阻抗比
11.6 变压器损失和效率
11.7 绕组极性:楞次定律
2章 差分电流
12.1 概念
12.2 一些说明
12.3 差模和共模(奇模和偶模)
12.4 模式转移或转换
3章 半导体
13.1 电子壳层回顾
13.2 半导体掺杂
13.3 半导体二极管结
13.4 齐纳二极管
13.5 通过二极管的电流
13.6 双极晶体管
13.7 场效应晶体管
第三部分 电压源和电流源
4章 电压源和电流源
14.1 基本电压源和电流源
14.2 理想电压源和电流源
14.3 等效电路
第四部分 电路板上的电流
5章 电流在电路板上的流动
15.1 信号电流
15.2 电源电流
15.3 返回电流
6章 电流和走线温度
16.1 基本概念
16.2 历史背景
16.3 各种关系
16.4 熔断电流
7章 电流反射
17.1 一个命题
17.2 基本问题
17.3 临界长度
17.4 传输线
17.5 终端
17.6 反射系数
17.7 耦合影响阻抗的方式
17.8 电流如何流动
17.9 差分电流如何流动
8章 耦合电流/EMI/串扰
18.1 基本概念
18.2 天线
18.3 EMI
18.4 串扰
9章 电流分布和旁路电容
19.1 问题的本质
19.2 传统方法
19.3 电源分布阻抗方法
19.4 采用哪种方法
第20章 随频率变化的电阻和有损传输线
20.1 趋肤效应
20.2 介质损耗
20.3 传输线损耗
第21章 电流和过孔
21.1 过孔功耗
21.2 过孔电感
21.3 过孔特征阻抗
21.4 过孔内的反射
21.5 盲孔和埋孔
第22章 电流和信号完整性
22.1 历史视角
22.2 PCB设计规则
22.3 差分走线设计规则
22.4 过孔设计规则
22.5 相信这些设计规则的原因
附录A 电流和麦克斯韦
附录B 眼图
附录C 电路板的消亡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PCB电流与信号完整性设计》,我其实是抱着一种“碰碰运气”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PCB设计的书籍实在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都停留在基础概念的重复,缺乏实操性和前沿性。这本书的外观设计比较规整,字体清晰,排版也很舒服,这至少给我的阅读体验打了个好基础。我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涉及了一些我工作中最常遇到的难题,比如高频信号的衰减、串扰以及电源完整性问题,这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关于阻抗匹配和滤波器的部分,我一直觉得这块是PCB设计中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往往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整个电路性能大打折扣,甚至无法正常工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更深入的讲解,最好能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在某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走线宽度、间距,以及如何进行滤波器的设计。同时,我还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例如差分信号的布线技巧,或者多层板设计中的电源层和地层处理方法。毕竟,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PCB设计的复杂度也在不断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评分我是一位资深的电子产品硬件架构师,经常需要为新产品的电路板设计制定高层次的方案。我选择《PCB电流与信号完整性设计》这本书,主要是想从中获得一些关于PCB设计前沿理论和最佳实践的启发。《PCB电流与信号完整性设计》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关于“电流”和“信号”的深度剖析充满期待。我尤其关注书中在“电流完整性”方面是否有关于电源去耦网络设计的精细化指导,以及如何在复杂系统中有效管理和分配电流,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信号完整性”,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一些高阶的话题,例如如何在高速串行总线(如PCIe, USB3.0等)的设计中实现优异的信号完整性,包括阻抗匹配的精确计算、眼图分析与优化、以及如何处理信号的反射和串扰等。另外,我也对书中关于PCB布局策略的论述很感兴趣,特别是在复杂的多层PCB设计中,如何进行合理的电源/地平面划分,以及如何优化信号走线以减少信号耦合和提高鲁棒性。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经过验证的、能够提升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论。
评分我是一名在嵌入式开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虽然我的主业是软件,但时不时也会参与到硬件的设计和调试工作中。《PCB电流与信号完整性设计》这本书,我主要看重它对于“信号完整性”的论述。在很多时候,我们软件工程师面对硬件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而很多硬件问题归根结底都与PCB的信号完整性密切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信号完整性背后的物理原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诊断和解决思路。我特别关心书中对于高频器件的PCB设计建议,比如CPU、FPGA等。这些器件的引脚密集,时钟频率高,对PCB的走线要求非常苛刻。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高频器件的布线技巧,例如差分对的走线长度匹配、过孔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处理射频信号等,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此外,我还希望书中能提及一些关于PCB制造工艺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比如板材的介电常数变化、铜箔粗糙度等。
评分我是一名刚入行不久的PCB工程师,之前接触的都是一些基础的原理性知识,对于实际项目中的很多细节问题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书名《PCB电流与信号完整性设计》正好戳中了我的痛点,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从新手到熟手的“引路人”。我比较关注书中对于“电流完整性”的解读,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很多时候信号层布线没问题,但板子就是不稳定,后来才慢慢意识到电源完整性的重要性。书中如果能详细阐述如何通过合理的电源分配、去耦电容的选择和布局,以及如何进行电源噪声的抑制,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不同电源需求下,如何设计电源层的技巧,比如当同一块板子上存在多种不同电压轨时,应该如何进行区分和隔离,以避免相互干扰。此外,关于PCB板材的选择以及它们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我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希望书中能有一些指导性的建议,让我知道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应该如何权衡成本和性能,选择最合适的板材。
评分作为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提升我PCB设计能力的教材。《PCB电流与信号完整性设计》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涵盖了PCB设计中最为核心的两个方面:电流和信号。我一直对信号完整性这个概念感到好奇,虽然在课堂上有所接触,但总觉得不够深入,缺乏实践指导。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是信号完整性,以及影响信号完整性的各种因素,比如阻抗不匹配、反射、串扰、振铃等。同时,我也期望书中能给出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如何进行阻抗控制、如何优化走线策略、如何合理布局元件等。另外,书中对于“电流”的提及,让我联想到PCB上的电流密度问题。在设计大电流PCB时,常常会遇到发热、压降等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电路的稳定性和寿命。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大电流PCB设计方面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铜厚、如何进行导线宽度计算、如何散热等。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展示如何在高密度、大电流的PCB设计中取得成功,那将非常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