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看就懂的世界地理
定价:39.80元
作者:新农村人文普及读本编写组
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504850836
字数: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特产丰富的亚洲,交通发达的欧洲,热带大陆非洲,大洋环绕的大洋洲生物资源丰富的南美洲,冰雪大本营南极洲……《一看就懂的世界地理》能够帮助您实现地理知识的启蒙教育,让您做一个巡视世界地理的漫游者,踏遍五大洲,游遍四大洋,饱览全球的锦绣江山,了解地质环境的变迁,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中开阔视野,增强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加深对地球及各国环境和人文的认识。
内容提要
《一看就懂的世界地理》语言表述生动流畅、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一方面力图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包含大的地理知识含量,提供翔实可靠的地理资料;另一方面精心挑选、插入了数百幅精美的图片和地图,而且每幅图都配有生动丰富的注解,既可以加深读者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同时又能给广大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审美感,增加阅读兴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表面有水陆之分的惟有地球。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70.8%,包括岛屿在内的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2%。简略地说: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为“七三开”(即约七成是海洋,三成是陆地)。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
由于全球陆地面积还不及海洋面积的一半,所以在任何一个半球上,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要大。比较起来,从东、西半球看,东半球拥有的陆地面积大于西半球的陆地面积;从南、北半球来分,北半球的陆地多于南半球的陆地。尽管如此,但是在东半球上,陆地面积还只是占东半球面积的41%左右;在西半球,陆地面积仅占18%。在北半球,海洋面积占61%,南半球上海洋面积比例高达81%。根据以上数据,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东半球和北半球的海陆面积比例相近,约是“六四开”,即约60%是海洋,40%是陆地;西半球的海陆面积比例又和南半球的海陆面积比例相近,大致是“八二开”,即约八成是海洋,二成是陆地。于是,人们就根据海陆面积比例在一个半球内的悬殊程度。又把地球分为水半球和陆半球两个半球。人们把海洋面积比例达到大、陆地面积比例小的那个半球叫做水半球;陆地面积比例达到大的那个半球叫做陆半球。分割地球表面为水半球和陆半球的大圆,既非经线圈,又非纬线圈,而是人们测算出来的与地心共面地球表面的一个大圆。地球水半球的“顶点”或者说表面中心约在经度180。和南纬47度交点处的南太平洋新西兰以东的安蒂波德斯群岛附近。在水半球上,海洋面积约占表面积的90.5%,陆地面积比例只有9.5%。水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了全球海洋面积的74%,包括太平洋的绝大部分、印度洋的南部和大西洋的一小部分。孤立于海洋上的陆地主要包括南极洲、大洋洲以及南回归线以南的南美洲和亚洲的马来群岛等。我国南海诸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均位于水半球上。
陆半球的“”或者表面中心大致在法国西部大西洋沿岸卢瓦尔河河口附近,地处本初子午线和北纬47度交点处。陆半球上集中了全球陆地面积的80%多,相当于水半球上陆地面积的四倍多,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北半部。然而就在这个陆地集中的半球上,海洋面积仍然大于陆地面积。陆半球的表面积,海洋约占53%,陆地只占47%。陆半球的海洋,包括北冰洋、大西洋的绝大部分、印度洋的北部和北纬40度以北的太平洋海域。
海洋水是咸水,目前人类不能直接利用。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2.53%。其中固体冰川I又占了全球淡水总储量的68.7%。位于水半球的南极洲“冰天雪地”,它拥有全球冰川资源的90%,因而成为地球上六的固体淡水库。水半球不仅拥有全球多的咸水,还拥有全球多的淡水资源,真是名不虚传。占全球淡水资源总量60%多的南极洲冰川既是控制全球气候的一大因素,又是人娄未来的一大财富。
目前,世界上有60多亿人口,分布在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述的陆半球上就占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挤着世界约95%的人口。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中国新农村图景。作者没有选择宏大的叙事,而是从最微小的细节入手,比如一户农家的改造,一个合作社的成立,一次村民大会的召开。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却共同构成了乡村发展的宏大叙事。 我对书中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介绍特别感兴趣。它让我了解到,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传统小农经济,而是涌现出了许多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企业,他们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另外,书中关于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的篇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详细介绍了各地如何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资源,让乡村重现绿水青山的美丽景象。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政府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方面的决心和努力。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农村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问题。它探讨了如何吸引大学生、返乡青年等人才回流农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让我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希望所在,人才的回归必将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理念。 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务实和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也为我们勾勒出了未来乡村发展的光明前景。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无限可能,也激励着我去关注和支持乡村的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恰逢其时,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在理解中国农村发展方面的认知空白。我常常在新闻中看到关于乡村振兴的报道,但总觉得隔着一层,不够直观。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政策和发展理念,化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和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身经历。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容。它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通过民主协商、公开透明的方式,解决村庄的矛盾纠纷,如何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共同参与到村庄的建设和管理中。我从中看到了中国基层政治的活力与韧性,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建设家园过程中的智慧与创造力。 而且,书中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描写,也让我感触颇深。从交通网络的完善,到水、电、气的普及,再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升,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汇聚成了乡村面貌的巨大飞跃。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改善,更是对村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性提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石。 我也注意到书中关于文化传承和乡村旅游的探讨。它强调了保护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指出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这让我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多重维度,它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富足。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农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落后和封闭,而是充满活力、潜力无限的沃土。它所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在新时代背景下,用勤劳和智慧,描绘出的乡村振兴壮丽画卷。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亲身体验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总能抓住最能触动人心的细节。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部分。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如何让农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这让我看到了国家对农民权益的高度重视,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的温暖变化。 书中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描绘,也让我倍感欣慰。它介绍了如何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如何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这让我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希望,教育的普及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 此外,书中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探讨,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它强调了如何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的提升,如何通过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让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持续的投入。 这本书所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力量,它让我对中国的农村充满了信心,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初次翻阅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那种朴实而又充满生机的插画风格,立刻勾起了我对家乡和土地的眷恋。封面上那片片金黄的麦浪,远山如黛,炊烟袅袅,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粮食成熟的香气。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图景,感受到了那份淳朴而坚韧的乡村力量。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基层治理和村民自治的篇章。它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讲述了村干部如何带领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我看到了那些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关于农村电商和特色产业发展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无限可能,也让我思考,如何能将这份活力带到我所生活的城市,去连接城乡之间的更多可能性。 书中的文字,就像邻家大姐讲故事一样,平实却充满温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理论,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真实的生活。我跟着作者的笔触,走进了田间地头,看到了辛勤劳作的农民,听到了乡音乡语,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尤其是在描写节日习俗和乡村传统文化的部分,我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些久远的回忆被重新唤醒,心中涌起阵阵暖流。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普及知识,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与土地连接、与文化共生的精神。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它清晰地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用具体事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来提升乡村的价值。我看到了许多地方正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种植等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这让我对中国的乡村未来充满了信心,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让人读了心头温暖、眼界开阔的书。它让我们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也让我们思考了乡村的未来。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静静地诉说,关于土地,关于生活,关于那些最真挚的情感。看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美丽乡村,去感受那份蓬勃的生命力。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农村,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中国。作者没有回避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书中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这让我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也对书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讨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介绍了各地如何通过发展股份合作制、合作社等形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农村法治建设的内容。它强调了如何健全农村法律体系,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新农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发展、关于人民奋斗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潜力和光明未来,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