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模式”与“昆士兰模式”比较研究
定价:38.00元
作者:李庆本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3012535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模式'是北京市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结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逐渐形成的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总体发展模式。创意产业'昆士兰模式'主要是指澳大利亚昆士兰创意产业园区的'政、产、商、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模式”与“昆士兰模式”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和研究北京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掘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明确'北京模式'与'昆士兰模式'的内涵界定,并将'北京模式'置于国际环境中加以审视,通过SWOT矩阵分析,提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采用W-T战略: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为保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以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创新为指导。
内容提要
《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模式”与“昆士兰模式”比较研究》围绕着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模式、发展模式、政策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环节,通过分析北京和昆士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客观条件,界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模式'和'昆士兰模式'的具体内涵及各自特征,揭示出两种模式的对比深度以及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探讨了'昆士兰模式'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并根据北京的实际,分析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W-T战略,以此为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目录
章北京与昆士兰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界定
一、 “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辨析
二、 “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特征
三、 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模式”与“昆士兰模式”的定义
第二章北京与昆士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 昆士兰创意产业园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二、 昆士兰创意产业园区建立的理论依据
三、 昆士兰创意产业园运作模式的特色及作用
四、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产生与发展
五、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第三章北京与昆士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对比研究
一、 昆士兰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二、 昆士兰州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三、 昆士兰创意产业的重点行业发展战略
四、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五、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北京与昆士兰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模式的对比研究
一、 文化政策与文化政策模式
二、 昆士兰州对创意产业的政策法规支持和资金投入
三、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支持
第五章北京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调查研究
一、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分类与特点
二、北京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状况
三、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其他形式
四、 昆士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五、 关于北京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第六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WT战略
一、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二、 WT战略:SWOT分析下北京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施WT战略的新思路
第七章案例分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奥运场馆开发
案例1:“梦幻水立方”
一、 “梦幻水立方”演出整体情况
二、 “梦幻水立方”品牌成功的原因分析
三、 “梦幻水立方”的启示
四、 “梦幻水立方”开发中的问题
五、 建议
案例2:“鸟巢”《图兰朵》
一、 张艺谋“鸟巢”版《图兰朵》演出情况
二、 创意内容的成功——“图兰朵”作为文学作品和
文学形象的吸引力和可塑性
三、 制作方式的成功——景观歌剧与产业化的创新
四、 销售阶段的成功——《图兰朵》的品牌宣传与营销
五、 从“艺术作品”到“文化产品”的思考
六、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李庆本,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马耳他大学设计与创意发展研究所特聘硕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教授。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比较分析框架,能够让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者在“北京模式”和“昆士兰模式”的梳理上,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政策支持、市场环境、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以及文化基因等多个维度。特别是在“北京模式”的部分,我看到了政府在政策引导、产业规划、平台搭建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北京在人才集聚、创新孵化、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优势。而“昆士兰模式”则展现了其在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创意人才的引进与保留、社区参与、以及与旅游、科技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方面的独到之处。作者没有回避任何一方的优势与不足,而是呈现了一个相对客观和全面的图景。这种基于实证的比较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借鉴和学习他国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对于“模式”的解读非常细致和深入。我原本以为“北京模式”和“昆士兰模式”可能只是简单的政策差异或者产业侧重点的不同,但实际上,书中揭示的远不止于此。它探讨的是一种区域性的、系统性的发展逻辑。例如,“北京模式”中,作者可能强调了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以及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人才吸引上的集聚优势,尤其是在数字内容、科技融合等前沿领域的探索。而“昆士兰模式”则可能更多地关注其作为特定地理区域的文化特色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例如在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结合,以及如何通过地方性政策和社区创新来激活产业活力。书中对两种模式的对比,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更带有分析性的视角,试图找出不同模式成功的关键要素,以及它们可能面临的共性挑战,比如如何保持持续创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这让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很吸引人,“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模式’与‘昆士兰模式’比较研究”。光是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一直对不同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的探索和实践非常关注,总觉得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和成功之道,值得深入挖掘。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在文化创意产业上也动作频频,成果斐然。而昆士兰,虽然远在地球的另一端,但澳大利亚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创新活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将这两个看似遥远,但又都代表着区域性发展模式的案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这本身就极具前瞻性和研究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北京模式”和“昆士兰模式”各自的核心特征、驱动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比较分析,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如何构建和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严谨性。作者在进行“北京模式”与“昆士兰模式”的比较研究时,显然做了大量的案头研究和实地调研。从书中的论述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数据、案例、政策文件的仔细梳理和分析。不同于一些泛泛而谈的论著,“北京模式”和“昆士兰模式”的阐述都非常有依据,并且在比较过程中,作者能够清晰地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这些异同点产生的深层原因。比如,在讨论人才培养方面,书中可能详细对比了北京如何通过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园区来吸引和培养人才,而昆士兰又有哪些独特的教育体系和激励机制来留住和发展创意人才。这种详细的对比分析,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模式的运作机制,也更容易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研究或实践的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呈现都显得非常扎实和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北京模式”和“昆士兰模式”的介绍,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的全新维度。它没有将两种模式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通过深入的比较,揭示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所共有的逻辑和面临的挑战。例如,在探讨政策的有效性时,书中可能不仅仅是列举了政府的措施,更分析了这些措施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实际效果,以及如何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同样,在讨论市场驱动力时,也分析了不同模式下,市场在资源配置、创新引导中的具体作用。这种辩证的、发展的视角,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固有认知。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地区在产业发展中的得失,也启发我们如何在借鉴他人的同时,走出一条更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