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吕著中国通史:上:中国文化史 |
| 作者 | 吕思勉 |
| 定价 | 38.00元 |
| 出版社 | 鹭江出版社 |
| ISBN | 9787545908145 |
| 出版日期 | 2014-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文化史》分析了历代社会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教育、宗教等典章制度的沿革。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吕思勉)关注民间社会的生计,大至水利、赋役、吏治,小至百姓饮食起居,历史考察深入至社会日常生活,尤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这在同辈史家中应屑罕见。” |
| 作者简介 | |
| 吕思勉(1884—1957年) 1884年中法战争殃及东南沿海,吕思勉就在此时(字诚之)诞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世家。青少年时期,康梁思想因战事而广为传布,吕思勉深以为是。因此,从十多岁开始,吕思勉就留心物价等生活细节,做大学教员期间曾撰文为食堂的碗筷消毒提建议。体现在治史上,则吕思勉突破了历史只为帝王将相做谱牒的片面性。随后,他又谨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这些治史思想和方法深刻体现在吕思勉的教书、著述之中,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据说,因吕思勉的新式思想和见解,其讲学授业充满意趣,门下多出名人。唐长孺自称吕先生的私淑弟子,杨宽在光华大学坐堂听课于吕先生,钱穆、黄永年、张芝联、赵元任等也都是他的学生。 新式思想和方法,辅以精读《二十四史》三四遍之功力,吕思勉一生著作等身。谭其骧说,以一人之力几乎写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没有见过第二个人”。严耕望评价他为,在现代史学史上,仅有的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 1951年吕思勉和光华大学随院系调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57年逝于上海,终年73岁。 |
| 目录 | |
| 讲 婚姻 |
| 编辑推荐 | |
| 传统的历史大多偏重政治,然而政治的活动,全靠文化做根底。文化,是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文化,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中国文化史》是完整理解中国历史的根基和命门。 国学大师吕思勉同类著作精华,为您阐述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三国史话》 《中国政治史(吕著中国通史下部)》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罢这本书,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作者吕先生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长卷。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问题上的独到见解。书中详述了丝绸之路如何将中原文化与西域、中亚乃至更遥远地区的文明进行碰撞与交融,孕育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形态。从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到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的相互影响,都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将这种交流简单地描述为单向的汲取,而是强调了中国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保留并发展了自身的特色。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市井街头,看到了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着辉煌的文明。这种对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的深刻解读,无疑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启示。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著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抱有浓厚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在文化史的框架下,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作者在介绍各个朝代的文化成就时,没有回避技术层面的叙述,而是将科技进步巧妙地融入了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宏观图景中。从农耕技术的革新如何影响了社会结构,到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如何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再到古代天文学、数学、医学的独特发展路径,都一一得到了精彩呈现。尤其是书中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描写,从宫殿庙宇到民居园林,都展现了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宋代活字印刷术的介绍,不仅阐述了其技术原理,更分析了它对当时文化昌盛所起到的革命性作用,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创造力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看到,文化的发展绝不仅仅是思想和艺术的范畴,更包含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辉煌。
评分这本《中国通史:上:中国文化史》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原本只是想找一本入门级的中国历史读物,没想到意外地收获了如此丰富详实的文化解读。作者吕先生的笔触细腻入微,他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更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中国文化的演变脉络。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早期文明的萌芽,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百家争鸣,再到秦汉帝国统一带来的文化融合与制度奠基,每一个阶段都描绘得生动形象。读到书中关于汉代乐府诗的段落,我仿佛能听到古人吟唱的旋律,感受到那份质朴的情感;而描述唐代长安城开放包容的文化景象时,更是让人心潮澎湃,恨不得穿越回那个辉煌的时代。书中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梳理也尤为精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其理论,而是深刻剖析了它们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乃至艺术创作中,构建了中华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核。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结合,让我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对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博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相当有深度的著作。作者在叙述中国文化史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功底和深刻的洞察力。我个人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制度比较关注,而这本书在这些方面的内容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中央集权的强化,以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法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如何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思想标签化,而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它们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解读、被运用,以及其产生的实际效果。这种严谨而又富有辩证性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华文明的智慧和韧性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中国文化史》是一次令人心旷神怡的精神之旅。作者的叙事方式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在讲述历史,更在解读历史背后的人性与情感。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部分的论述。从《诗经》的质朴真挚,到楚辞的浪漫瑰丽;从汉赋的铺陈夸张,到唐诗的意境深远;再到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以及元曲的生动活泼,作者都一一做了精彩的点评和梳理。他不仅介绍了文学作品的风格流变,更深入地挖掘了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时代精神和文人心境。读到书中关于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描述,我似乎能感受到那位浪漫诗仙的豪情万丈;而品读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句,又仿佛体会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细腻愁绪。这种将历史与文学艺术紧密结合的写法,让我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