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字简繁体正异体辨析词典
定价:78.00元
售价:59.3元
作者:郭忠新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67124530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凡例
音序索引
正文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
十九画
二十画以上
附表一 简化偏旁和可作偏旁的
类推简化字表
附表二 新旧字形对照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郭忠新,编审,江都嘶马人氏,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原为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为全国重点科技项目、我国第1部大型巨著《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委员。从事编纂出版全书,系该书的主要编纂人。又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现代汉语大词典》主编,策划并负责该书的编纂与出版,系迄今为止现代汉语词典中规模大、收词*多、信息*丰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在“以字带词”的编纂方式上有所创新。以上两书曾先后荣获中国国家图书奖、中国国家辞书一等奖和中国图书奖等。还发表论述辞书编撰出版及语言文字方面的专业论著数十篇。曾于受到党和人的亲切接见。近又聘为《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编辑委员会委员。
广询博咨,夙兴夜处。条分缕析,十阅寒暑。三易其稿,方成是书。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汉字的“正”与“异”之间的辩证关系非常感兴趣。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正体”,其实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产物,而所谓的“异体”,可能更贴近某些地域或特定人群的使用习惯。我想知道,这本词典在处理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时,采取了何种立场和方法。它是否仅仅是机械地罗列,还是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视角?例如,某些长期被视为异体的字形,是否因其强大的生命力或特殊的文化载体,最终反过来影响了正体的演变路径?我更倾向于一本能揭示这种文化流动性的词典,它应该像一位高明的历史学家,不仅记录了现象,更解读了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和意义。这种对汉字文化生态的全面考察,比单纯的字形对照要深刻得多。
评分从一个普通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面对海量的汉字,最头疼的就是形近字和异体字的混淆。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了一个字的标准写法后,在阅读古籍或某些特定文化产品时,突然冒出一个长得极其相似但又略有不同的版本,立刻就会产生“这个字到底对不对?”的疑问。如果这本词典能够以一种清晰、直观的方式,快速定位到这些令人困惑的字形,并且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清楚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和使用语境,那它就完成了作为一本高效工具书的使命。我尤其看重它的检索效率——在需要立刻确认一个字形时,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准确的辨析结果,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文字迷宫。这种实用性和即时反馈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工具书价值的关键指标之一。
评分这本词典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典雅而不失现代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精品。封面选用的色调和字体搭配得恰到好处,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又符合当代读者的审美。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棒,印刷清晰,字迹工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翻阅起来,那种纸质书特有的香气和触感,是电子设备无法比拟的。而且,从整体的排版布局来看,编辑在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到位,每一个部分之间的过渡都显得自然流畅,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能大大提升使用的便捷性和愉悦感。可以看出,上海大学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的物理形态上,投入了极大的诚意和专业度,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产品。这种对书籍本身工艺的重视,往往也预示着内容上的严谨和深度,让人对其内涵充满期待。
评分我最近在进行一些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字形上的困惑,尤其是一些楷书和行书变体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写法,让人摸不着头脑。市面上很多关于汉字字形辨识的资料,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普及化,缺乏足够的深度和细致的对比。我希望找到一本既能提供权威解释,又能在实际应用中快速查阅的工具书。我尤其关注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书写载体上出现细微差异的字例,它们往往隐藏着书写习惯演变的重要线索。一本好的辨析词典,应该能像一面清晰的镜子,照出这些在时间和空间中流转的汉字形体变化,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异体字。如果这本词典能在这种复杂性上做到游刃有余,提供细致入微的区分标准和丰富的例证,那对于我这种需要精确性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如获至宝。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我时常沉浸在历代碑帖的细节之中,常常对某些大师作品中出现的那些不同于印刷体的“奇特”字形感到好奇。书法的美感往往就蕴藏在那些看似偏离规范的笔画和结构之中,它们是书写者个性、时代风貌与汉字结构本体碰撞出的火花。我非常期待一本词典能够将这些艺术性极强的“异体”纳入考量范围,并能从书法史的角度去解读它们产生的必然性,而不是仅仅将它们归类为“错误”或“罕见”。例如,对于一些碑刻特有的凿刻痕迹导致的字形变化,或者某些流派在结构上的固定偏好,如果能有专业的论述作为支撑,那将极大地拓宽我对汉字形态演变的认知边界。这种跨越工具性和艺术性的书籍,才是真正能让人沉醉其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