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古文学与佛教
定价:108.00元
售价:89.6元
作者:陈引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00137225
字数: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本书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引驰教授在其十多年前出版的专著《隋唐佛学和中古文学》基础上修订增补所成,除保留原书研究成果外,更加入了近十几年来新的研究所得,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古文学为范围,循六朝隋唐时代之序,择取与佛教文化相关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探讨;诸如晋唐士僧之交往、印度佛教文学之文本与口头传入、中古文学观念与声律的佛教因缘、唐代诗人在佛道两教之间的抉择、身处禅学发展不同阶段中的诗人、古文运动与儒佛关系、民间宗教诗歌传统、变文讲唱的佛教缘起、志怪传奇中的佛教影响等,都将予以论涉;由此展开中古文学在形式、内容、观念和精神等诸层面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图景,既丰富对作为宗教文化的佛教的认识,也深化有关中古文学特质和走向的理解。
目录
章 晋隋文学之佛影鸟瞰
节 佛教传布与士僧交往
第二节 山水到声律之佛教影迹
第三节 《文心雕龙》“论”之儒释交蓉
第四节 隋之佛教与宫廷文学
第二章 唐诗人的佛教抉择
节 李白:道佛交影之诗人
第二节 自居易:出道人佛的归宿
第三节 李商隐:浮世无常的锐感
第三章 禅学流变中的诗人
节 王维:南北禅交替之际
释论一:杜甫与佛禅
第二节 柳宗元:新禅风的抵抗者
释论二 柳宗元反禅之背景
第三节 白居易:洪州禅的实践者
第四章 古文运动与儒佛关系
节 古文之提倡与儒佛并重
第二节 韩愈反佛之突起与理据
第三节 儒释调和:柳宗元与李翱
第五章 唐民间佛教诗歌传统
节 王梵志诗的民间性
第二节 王梵志诗的死亡主题
第三节 寒山诗的时代与性质
第四节 寒山诗的两种境界
第六章 敦煌变文的佛教缘起
节 拟名的变文与“变”“变文”之义
第二节 体制特徵的佛教的缘起
第三节 讲经的发展与变文转变
第四节 变文中的佛教题材与特色
第七章 志怪传奇之佛教渊源
节 故事题材与佛教观念
第二节 佛教故事之口传人华
释论三:中印文化交流之口语途径
第二节 “烈士池”到“杜子春”
释论四:《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之时代
释论五:中古佛教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主要引用与参考书目
跋
作者介绍
陈引驰,1966年生于上海。1984年入学复旦大学,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任教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任中国文学教授、系主任。曾任哈佛燕京学者访问学人(1999—2000),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人才”(2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16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2014年始)。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学,主要涉及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及古典诗学,著有《庄学文艺观研究》《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佛教文学》《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乱世的心智》《彼岸与此境》等学术专书,译有《唐代变文》《中国中世纪的终结》《曹寅与康熙》等汉学专著。
文摘
序言
这本《BF:中古文学与佛教》着实刷新了我对中古文学的认知。我原以为,那个时代的文学,即便有佛教影响,也大多是表面的、程式化的。然而,陈引驰先生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佛教思想如何从根源上改变了文学的基因。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缘起”观念在文学叙事中的体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种“一切皆有因果”的思维模式,不仅影响了人物命运的设置,也使得文学作品在结构上更加注重情节的连贯性和内在逻辑。我还注意到,佛教的“空”的概念,并没有导致文学的虚无,反而激发了文人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书中引用了大量具体的文学片段,并进行了一一解读,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抽象的佛教义理如何在文学实践中落地生根,焕发出勃勃生机。我曾多次尝试阅读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的著作,但往往觉得晦涩难懂,难以与文学作品联系起来。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架起了一座桥梁,用文学的语言和视角来阐释佛教思想,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我从中不仅学到了文学知识,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境随心转”等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都与佛教的某些思想有着天然的契合。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必须了解那个时代盛行的思想。而《BF:中古文学与佛教》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需求。陈引驰先生在这本书里,将佛教思想如何渗透到中古文学的方方面面,做了极其详尽而富有说服力的论述。我特别关注书中对“菩萨行”和“慈悲”等佛教伦理观念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分析。我曾读过一些关于中古时期士大夫阶层文学作品的文章,总觉得其中有些人物的言行举止,似乎超越了单纯的世俗功利,带有一种更加博大和温厚的色彩。这本书为我解释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它揭示了佛教的伦理教诲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古文人的道德操守和人生态度,从而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文学作品中“悲悯情怀”的探讨,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佛教的“度化众生”的理念。这种从宗教哲学到文学艺术的层层递进的分析,使得我对中古文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文字游戏,而是触及到了其背后更深层的精神驱动力。
评分读完陈引驰先生这本《BF:中古文学与佛教》,我内心涌动着一种奇特的感受。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中古时期文学与佛教思想之间那错综复杂又充满魅力的交织。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怀有浓厚兴趣,尤其偏爱那些蕴含着深邃哲思的作品,而佛教思想的传入,无疑为当时的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陈先生的解读,不仅仅是梳理史料,更是深入剖析了佛教的哪些概念,例如“无常”、“因果”、“轮回”等,是如何渗透进诗歌、散文乃至于小说之中,塑造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经典作品的重新审视,它并非简单地将佛教元素“贴标签”,而是细致地考察了文学作品在接受、转化和创造佛教思想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性。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时代,文人们如何在每一次提笔创作时,都可能不自觉地受到佛教观念的影响,他们笔下的山水景物,人物命运,乃至情感表达,是否都暗藏着佛学的智慧?这种探索,让我对文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也让我对中古时期文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共鸣。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灵动,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阅读的趣味,对于我这样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知识与思想的双重盛宴。
评分初翻《BF:中古文学与佛教》,便被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陈引驰先生并非仅仅列举佛教故事对文学的影响,而是深入探讨了佛教观念如何在中古文人的精神世界中扎根,并最终转化为独特的文学意象和艺术表现手法。我一直对中古时期诗歌中的“禅意”颇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极佳的解读框架。书中关于“观照”和“禅定”如何影响诗人的观察视角,以及如何使诗歌达到一种“静谧”、“空灵”的境界,都让我茅塞顿开。我曾在阅读某些唐诗宋词时,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超脱之感,却苦于无法准确描述,如今读到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那正是佛教思想在文学中的深刻体现。陈先生的论述,让我得以从更深层次理解为何中古文学会呈现出一种与早期文学不同的精神气质。他引用的史料翔实,分析严密,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此书,更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中古的文人墨客一同体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一同感受佛教思想对其心灵的涤荡。
评分拿到《BF:中古文学与佛教》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它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陈引驰先生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文学体裁或某个特定的佛教宗派,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展现了佛教思想对于整个中古文学生态的塑造作用。我一直对中古文学中的“山水诗”和“田园诗”情有独钟,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这本书为我提供了理解这些诗歌的绝佳钥匙。书中关于佛教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意境的分析,让我对那些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明白了为何中古文人如此钟情于描绘寂静的山林和孤寂的个体。此外,书中对佛教“生死观”的解读,也为理解中古文学中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提供了理论支持。我曾反复思考,为何中古文人能写出如此富有哲学意味的诗句,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解答了我的困惑,让我从一种更加文化和历史的维度来审视这些文学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