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别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敏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沟通
  • 教育心理
  • 家庭教育
  • 儿童教育
  • 沟通技巧
  • 积极育儿
  • 情绪管理
  • 说教误区
  • 育儿指南
  • 亲子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哈尔滨市学府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9517
商品编码:29355609096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272
字数:13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爱孩子是每一位家长都会的事,但爱孩子,要尊重地爱;爱孩子,要赏识地爱;爱孩子,要宽容地爱。当然,爱孩子更要避免那些无意的伤害,那些对孩子的语言伤害。话语本身带有莫大威力。父母的话语对儿女有着莫大的影响力,老师对学生的祝福能建造他们健康的自我形象,老板对员工的欣赏,激发出他们的潜能。这些祝福的话语,当事人诚心接受,就会在他的意识、潜意识中,产生根本的人格变化,往美、善的方向转变,至终祝福成真。�タ上В�世上有些民族常说诅咒的话,而不是祝福的话。中国人有些时候,不经意间的骂人,就带着很重的诅咒成分。在父母责骂孩子时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从小到大都是这个样子,就是不知道学好!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你真的要为这样一句话负责任并付出代价,殊不知你在不经意间就论断了这个孩子一生的去向:永远不知道变好!孩子将来就会朝着你所说的方向改变。�ゼ堑眯∈焙颍�当不小心做错事时,有些坏脾气的妈妈总会气急败坏地说:“你这个笨蛋!怎么笨得像猪一样!”当听到这类话时,幼小的心灵所受的伤害无以言表,以致于这种诅咒一直影响到长大了的孩子们,对自己做事失去了信心,有较强的自卑感。许多父母惯用咒骂的语言来纠正孩子。在情绪失控时,诅咒的言语更具杀伤力,接近用语言虐待的程度。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人格受到伤害,自我形象低落,很容易产生行为偏差和人际关系的障碍。

关联推荐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意识到自己的粗暴语言对孩子的伤害,尽量减少伤害的发生,就是很大的进步。 
目录
DY章不要直接批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00101你真是太笨了,这么简单都学不会 / 00202看看人家的孩子,比你好太多 / 00503你的字,像蜘蛛爬一样 / 00804你不听我的话,就别…… / 01105怎么样都不行,你到底想怎么样 / 01406别哭了,一点都不害臊 / 01707你在说谎,是不是 / 02008真后悔,偏偏生了你 / 02309什么都记不住,没长脑子吗 / 02610就知道玩儿,太不争气了 / 02811怎么不叫人,一点礼貌都不懂 / 03112别板着脸了,给谁看 / 03313老是考不好,你将来肯定没出息 / 03614你这样子,怎么跟人家比啊 / 03915好好学习,其他的都没用 / 04216你真让人烦死了 / 04517我对你说过多少次,不要打架 / 04818为什么你不像聪聪那样听话 / 05119你从不听我讲的话 / 054第二章与孩子平等沟通05701做个乖孩子,妈妈求你了 / 05802想玩,做完作业再说 / 06103我没本事,以后就指望你了 / 06404再多说也无用,就这么定了 / 06705顶撞老师,没有好果子吃 / 07006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 07207走开,让我安静一会儿 / 07508我烦着呢,别再添乱了 / 07809你要争气,千万不能像我一样 / 08110你是女孩子,别和男孩子似的 / 08411听话,这都是为你好 / 08712谁稀罕,妈妈给你买一个更好的 / 09013坏孩子,不要和他们一起玩 / 09314为了妈妈,一定要考进前三名 / 09615再不听话,你就要挨打了 / 09916我这是为你好 / 10217为了你,我什么都能去干 / 10518如果你帮奶奶干活,妈妈就给你钱 / 108第三章不要敷衍了事,保护孩子的好奇与敏感11101就这样吧,你要听妈妈的话 / 11202你是小孩子,懂什么 / 11503我不管了,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 11804你是捡回来的,在大街上 / 12105小孩子,问那么多做什么 / 12406实在太难看了,你竟然还喜欢 / 12707等你赚钱了,再去捐款吧 / 13008你怎么这么不合群,总是独来独往 / 13309自己脑袋笨,别找借口 / 13610你这么邋遢,就像个叫花子 / 13911哄阿姨开心,挑“好听”的话说 / 14212闭嘴,小孩子别问那么多 / 14513怎么就知道乱花钱 / 14814别管了,那和你没有什么关系 / 15115不许这么做,这太危险了 / 15416别乱动,否则会把警察叔叔招过来 / 157第四章不骄纵不抱怨,面对困难多给孩子安全感16101他打你一拳,你就还他一脚 / 16202没关系,没人看见 / 16503放学快回家,外面坏人很多 / 16804你太没用了,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 17105别为难,我替你去道歉 / 17406别坚持了,等以后再说吧 / 17707有吃有穿,身在福中不知福 / 18008就考这么点分,不丢人吗 / 18309别争了,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 18610别动,让妈妈来做 / 18911如果有下次,我就惩罚你 / 19212同一道题,你怎么又做错了 / 19513没事,就当不知道 / 19714做不好就别做了,反正还有爸爸妈妈呢 / 20015等我表扬你吗 / 20316你怎么不长记性 / 206第五章不要伤孩子的心,维护生活中的幸福感01你考DY名,我就给你买礼物 / 21002考进年级前五,别让妈妈失望 / 21303老实交待,你们是什么关系 / 21604辛辛苦苦把你养大,我图什么 / 22005你等着,看你爸怎么管教你 / 22306假货,值不了几个钱 / 22607不做完功课,不准睡觉 / 22908别来家里玩,家里不欢迎小朋友 / 23209小小年纪,就和我谈隐私 / 23510别乱告状,和朋友好好相处 / 23811你太难缠了,真烦人 / 24112嘴巴那么大,眼睛那么小 / 24413看好你的东西,别随便借给别人 / 24714你居然敢来批评我了 / 25015别问这些不要脸的事情 / 25316你让大家说说,你这么做对吗 / 25617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 259 显示全部信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别对孩子说这样的话》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完全不包含该书的内容,且力求自然流畅,不带有任何机器生成痕迹,字数约1500字。 --- 《静默的画布:构建内在秩序的哲学实践》 作者: 艾莉森·霍尔姆斯 出版社: 文脉精粹出版社 装帧: 精装,烫金封面,附赠阅读笔记手册 定价: 128.00 元 内容提要 《静默的画布:构建内在秩序的哲学实践》并非一本关于自我提升或效率管理的指南,而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心智与外部世界互动模式的思辨之作。本书核心聚焦于“存在”(Being)的本体论探寻,追问在信息洪流与社会期望的重压下,个体如何能锚定于自身的“核心静默区”,从而构建起一种不依赖外部验证的、坚韧的内在秩序。 霍尔姆斯教授,一位在现象学和伦理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摒弃了当前流行的“积极心态”或“快速修复”的肤浅论调,转而带领读者进入一场漫长而细致的哲学考察。她认为,我们对“秩序”的理解常常被简化为对“可控性”的追求,而真正的内在秩序,恰恰源于对“不可控性”的深刻接纳与深刻理解。 本书结构严谨,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揭示了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及其超越之道。 --- 第一部分:失焦的棱镜——现代性的碎片化感知 在这一部分,霍尔姆斯首先批判性地审视了现代社会对“注意力”的掠夺机制。她引入了“感官负荷过载”的概念,指出技术和信息媒介如何将我们的感知系统变成一个不断切换频道的接收器,使得我们无法聚焦于任何一个单一的经验层面进行深入的反思。 作者援引了二十世纪初关于“体验质量”的社会学研究,论证了当经验被不断地切片和即时化后,个体失去了形成连贯叙事的能力。这种叙事的中断,导致了内在意义感的流失,最终表现为焦虑与漂浮不定。她详细分析了“身份的拟态”——人们如何通过模仿外部可见的成功模板来构建自我,却发现这种依赖外部投射的身份是极度脆弱的。 核心议题: 外部世界的噪音如何渗透并瓦解了我们内部经验的统一性。 --- 第二部分:内在疆域的勘测——本体论的回归 本部分是全书的哲学基石。霍尔姆斯借鉴了斯多葛主义的“内在堡垒”概念,但赋予了其更深层次的结构分析。她主张,构建内在秩序的第一步,不是去“修正”思想,而是去“识别”思想的边界。 她区分了“流动的念头”(Ephemera)与“沉淀的信念”(Sediment)。流动的念头是受外部刺激引发的瞬时反应,它们是可变的、不稳定的;而沉淀的信念则是我们长期以来未加审视地接受下来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构建内在秩序,要求我们像一位严谨的地理学家一样,绘制出这些信念的“地质图”,标记出哪些是坚固的岩层,哪些是松动的沉积物。 作者引入了“非主体性”的概念,探讨了当我们不再将“自我”视为一个持续、统一的实体时,心智会如何重组。这并非虚无主义,而是一种解放——从必须维持一个“完美自我”的重担中解放出来,转而关注于“正在发生的行动”本身。 核心实践(理论层面): 区分意识的“内容”与意识的“空间”。 --- 第三部分:沉默的语言——非语言交流与共情结构 《静默的画布》的第三部分转向了人际关系中的“沉默”维度。霍尔姆斯认为,现代人过度依赖语言的精确性来建立连接,这恰恰阻碍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语言是表征,而共情是直接的触碰。 她分析了人类历史上对“不动声色”的尊重,例如在古老仪式、冥想传统中对“语默”的价值界定。她认为,一个真正具有内在秩序的人,其“存在”本身就具有一种不言自明的力量。这种力量并非傲慢,而是基于对自我限制的清晰认知。 本章探讨了“接纳”与“同意”的区别。我们可以接纳他人的痛苦或选择,而不必在认知上完全同意。这种细微的区分,是维持个体边界和维护内在清晰度的关键。通过对非语言信号的重新校准,个体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辩论和情感卷入,从而保持其内在秩序的完整性。 核心观察: 真正的连接往往发生在语言终止的地方。 --- 第四部分:持续的雕刻——时间感与循环的伦理学 最后一部分,霍尔姆斯将内在秩序置于时间的长河中考察。她挑战了线性进步的时间观,转而提倡一种“循环的伦理学”——认识到生命由重复、回归和修复的周期构成。 内在秩序不是一个可以“达成”的状态,而是一种持续的、细致的“雕刻”过程。每一天的开始和结束,都不是对前一个状态的彻底否定,而是对其经验的回收与再整合。作者强调了“重复的意义”:每天坚持的微小、看似无意义的例行公事(如阅读、清理思绪、专注呼吸),正是打磨内在画布的砂纸。 她总结道,构建内在秩序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在外界取得更高的成就,而是为了使个体能够以更清晰、更不带评判的目光去观察世界。当心智的画布被清晰化后,外在的混乱便不再能轻易地投射出令人不安的阴影。这是一场关于“如何存在”而非“如何行动”的深刻对话。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哲学、现象学、心理学有基础兴趣的读者;致力于深度思考而非肤浅疗愈的实践者;以及任何感到被信息社会拉扯,渴望重新掌握内心平衡与清晰度的知识工作者。它要求读者投入耐心,缓慢阅读,并准备好面对关于“自我”和“现实”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 (封底推荐语:此书犹如在喧嚣的广场中找到了一间密室,它不许诺你逃离广场,但教会你如何在密室中,将自己的灵魂打磨成一面不为尘埃所染的镜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的书,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育儿书籍的刻板印象。我之前读过的育儿书,要么就是过于理论化,让人难以消化;要么就是充斥着各种“成功案例”,读起来总觉得有点距离感。但这本书不同,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坐在你身边,用亲切的语气,跟你分享她的人生智慧和育儿心得。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沟通”这个主题的深入探讨,她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说什么”,更是教会你“如何去理解”孩子。书中有很多真实的对话片段,有的让我捧腹大笑,有的则让我潸然泪下。这些片段真实得就像我自己的生活一样,让我深感共鸣。读到那些孩子充满疑惑、委屈甚至愤怒的表达时,我能深切体会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作者提出的那些回应方式,既充满了智慧,又不失温情,让我看到了原来教育孩子也可以如此充满艺术感。我尝试着模仿书中的一些对话技巧,惊讶地发现,孩子似乎更能接受我的想法,也愿意更主动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种细微的改变,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尊重、理解和充满爱的可能性。

评分

坦白说,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读这本书的,起初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育儿书实在太多了。但是,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看法完全被颠覆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非套路化”。作者没有贩卖焦虑,也没有制造伪成功,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普通家庭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育儿困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边界感”的讨论。我一直以为,作为家长,就是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适当的边界感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如何界定亲子之间的边界,如何在给予爱的同时,又不至于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不是反而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像一颗颗种子,在我脑海中生根发芽,让我对育儿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去尝试,去犯错,去学习。这种转变,让我觉得我不再是一个被动执行“育儿指令”的家长,而是一个能够主动引导孩子成长的“合作伙伴”。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育儿的瓶颈期,感觉自己说什么孩子都不听,做什么事情都碰壁。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它没有给我长篇大论的理论,也没有给我那些遥不可及的“完美父母”模板,而是直接切入了我最关心的问题——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作者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并不是因为他们故意忤逆,而是因为他们还不够成熟,或者没有被真正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倾听”的章节,作者强调了“积极倾听”的重要性,即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更是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我开始尝试着在和孩子交流时,放下手机,看着他们的眼睛,认真地倾听他们想说的话。这种改变,虽然看起来微小,但却带来了巨大的不同。孩子变得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烦恼,也更愿意听我给出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建立一种连接,一种基于爱和尊重的连接。它让我重新找回了作为父母的信心和乐趣,也让我的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而不是一次知识的灌输。我之前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的育儿书籍,这本书做到了。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对孩子的爱和期待。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原生家庭”和“代际沟通”的探讨。她用了很多篇幅讲述了自己成长的经历,以及父母对她的影响,这让我有机会审视自己的过去,理解为什么我会用现在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触碰到一些不舒服的回忆,但最终是朝着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向发展的。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章节,我发现我之前总是习惯性地压制孩子的情绪,或者用一些空洞的安慰去敷衍。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孩子的情绪是需要被看见和理解的,而不是被忽略的。我开始尝试着去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并用更恰当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这种改变,不仅让孩子变得更放松,也让我自己感觉更轻松。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書,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最近真是被我翻烂了!从拿到手那天起,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然后是反复回味。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温暖而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生活细节时的细腻笔触,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能勾起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关于孩子在玩泥巴时,家长如何引导的例子,我当时就脑海里闪现出自己小时候玩耍的场景,以及父母当时的态度。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和孩子的交流方式,是不是有些时候,自己无意中说出的话,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或者误解?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作为家长的一些不足,但更多的是给予我一种积极的力量,让我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它不像那些枯燥的育儿理论书,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获得很多启发。我常常会在读完一段后,停下来思考,然后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有些尝试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的一些积极变化,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实在太大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