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正版】面包、小龙虾和阿富汗韭菜饺子:带着温暖去生活 马琳.埃尔姆丽德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畅销

【官方正版】面包、小龙虾和阿富汗韭菜饺子:带着温暖去生活 马琳.埃尔姆丽德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畅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活
  • 美食
  • 游记
  • 文化
  • 旅行
  • 成长
  • 温暖
  • 幽默
  • 阿富汗
  • 异国风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磐恒志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0751
商品编码:29371894762
丛书名: 面包小龙虾和阿富汗韭菜饺子

具体描述

一本手工与分享的旅行读物,激起你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书名:面包、小龙虾和阿富汗韭菜饺子:带着温暖去生活
定价:49.80元
作者:马琳.埃尔姆丽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1
页码:32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70751

☆本书讲述了在这样一个任何东西都可以买到的时代,美丽女孩马琳将手作之物与人分享、交换的奇妙故事。这场因分享而带来的温暖和感动实在是让人心灵震撼,暖阳四溢,书中的照片和文字会一一为你呈现。

 

☆一个简单的面包交换行为,却获得国际社会乃至众多国际媒体《嘉人》(Marie Claire)、《星期天通讯》《观察者》《InStyle UK》《Monocle 24》等的广泛关注并荣登TED讲坛,受到世界各地无数人的支持。

☆吃天然健康的发酵食物,是近几年风靡的健康生活选择。10余个国家,1000多个面包,50余种交换得来的天然健康食谱(当地人都不见得告诉你的秘制配方)和,并配有大量彩色插图,色香味俱全,诱惑力。

 

这是关于世界上走过远旅途的一个酸酵头的故事,讲述者是马琳?埃尔姆丽德。
马琳是一位穿梭于世界各地的烘焙师,也是面包交换项目的发起者。她用自己手烘焙的面包与别人交换家族秘制配方、珍贵的经历以及对交换人有着特殊意义的物件。她的酸酵头跟随她走遍了世界,从安特卫普到喀布尔,从华沙到纽约,再从斯德哥尔摩到柏林。它经历了西奈沙漠的马背冒险,加利福尼亚的地下食品黑市,还有斯堪的纳维亚的异教徒节日,柏林的二战掩体艺术派对,当然,还有许多与面包烘焙有关的故事。
这本书将教会你如何用简单的食材——水、面和盐烘焙出面包交换项目的招牌酵母面包。排除因素,你将从这些预想不到的经历和特别制作的物品中发现它们的特殊价值及意义。你将在这些经历的提醒下时刻保持分享精神。
你将领悟到温暖生活的真谛——分享。

目录
010 前言
018 面包交换
034 分享的快乐
036 一切都是非卖品
——吉塞拉?威廉姆斯
040 面包
065 我的简单酵母面包
067 烤核桃面包
069 天然炭粉面包
072 枸杞迷迭香面包
074 芬兰治愈面包
078 西奈
081 一切的起始
——西奈沙漠,埃及
088 芝士蛋糕块
090 柏林
092 面包交换晚餐
——柏林,德国
098 枸杞朗姆甜酒
105 无花果果酱
107 蔬菜扁豆汤
112 斯德哥尔摩
115 小龙虾派对
——瑞典,斯德哥尔摩
120 达拉罗三明治
123 斯莫兰小龙虾
129 西博滕乳蛋饼
132 巴伐利亚
135 早午餐
——德国,巴伐利亚
141 “罗斯勒小屋”的接骨木莓烩水果
143 迷迭香血橙凝乳
145 生姜梨子酱
148 什锦燕麦粥
152 多尔家的家庭自制面包酱
156 施马尔茨炸果饼
160 华沙
162 那些靠酸辣汤度过的冬日
——波兰,华沙
167 辣根土豆泥奶油汤
169 波兰白罗宋汤
174 波兰酸黄瓜莳萝汤
176 纽约
178 天台上的下午
——纽约,布鲁克林
186 木槿生姜鸡尾酒
和康科德气泡鸡尾酒
191 酸橘汁腌鱼
196 完美汉堡
198 枫糖烤南瓜沙拉
200 仲夏节
202 仲夏节之魔力
——世界各地
206 劳拉的仲夏节魔法蛋糕
213 仲夏节之鲜鱼柠檬馅饼
216 玫瑰椒三文鱼
220 喀布尔
222 向大师学习
——阿富汗,喀布尔
242 阿富汗韭菜饺子
246 土豆韭菜夹心波兰尼馅饼
配酸奶饮料
250 茄子西红柿酸奶羹
252 安特卫普
254 寻根
——比利时,安特卫普
259 比利时列日华夫饼
262 榛仁巧克力酱
264 姜汁饼干酱
267 献给马琳的贻贝
270 加利福尼亚
272 公路之旅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282 发面薄煎饼
285 素香蕉面包
287 羽衣甘蓝沙拉
292 山羊奶酪
296 旧金山
298 白酵母的故乡
——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
304 Tartine 面包店的丹麦式黑麦面包
306 早餐乳蛋饼
309 茄子沙拉
312 贡献者名单
322 致谢

 

马琳?艾尔姆丽德,曾被国际Esprit选为当年秋季的“缪斯女神”,荣登TED讲坛。2008年,就职于时尚行业的马琳?埃尔姆丽德发起了面包交换项目。时至,马琳已经成功交换出1000余个面包,也收获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故事和物件。她的经历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被许多国家的国际知名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她本人也为多本与生活方式和旅游相关的出版物供稿,内容涉及旅游、美食、生活方式等。她生于瑞典,目前定居柏林。您可以通过TheBreadExchange.com或@BreadExchange关注她。

吗哪——西奈沙漠 埃及
西奈沙漠繁星满天。
西奈沙漠故事遍地。
这些故事中,有的讲述着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告诉我们几千年之前,
史上个面包是如何在这里烘焙出来的。
有些则充满宗教色彩,向我们诉说着摩西是如何引领他的子民从埃及迁
徙到以色列,他们又是如何在天赐食粮吗哪的帮助下挨过饥饿的岁月。
当然,这里也有我的故事——
它记述着我是如何将一个酸面团放在罐子里,又是如何将它系在我的
马鞍上,并从此成为始终伴我左右的密伙伴。
很多时候,事情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处理完一段繁重的工作后,我决定离开柏林去度假。我希望既能活动一下筋骨,给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又能自己独处一段时间,于是决定去西奈沙漠开始一段马背之旅。
几年来,我一直带着自己的酸酵头行走世界,而这次我想,是时候抛开酸酵头,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了。我暗下决心说这次绝不烤面包了。再不用半夜被闹钟叫醒去和面了,再也不会发生打碎面团罐子、衣服和箱子悉数尽毁的倒霉事了。我把酵头放进冰箱,留在了柏林。我想可能对于有儿女的人来说,这大概很像不带孩子去旅行的感觉吧:你自由了。
这次埃及之旅十分切合我当时的需求。在寒冷的冬日清晨,我四点钟就爬起来,跨上马背,骑上一个小时马去悬崖边看日出。到了热的时候,我和马儿就找个地方休息,等蓄足了精力,下午再返程。我感觉这种生活过一辈子我都不会厌。
然而,天意难违,我后来还是再次起了烘焙念头。也许是那个黄昏吧——那天我独自在沙漠骑行,天气很凉,马背却很暖,我坐在马背上,把自己包裹在一条毛毯里。天色渐晚,却愈发澄静明亮,仿佛能数清每一颗星星,于是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这里就是面包的诞生地。也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想到我们与遥远时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确实的历史或仅是某个人的传奇故事,我总是会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小路,我又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正身处吗哪的故乡。以色列人正是穿过这里,在摩西的带领下从埃及去往迦南。《圣经》里的《出埃及记》就是描述这一事件的,当时他们差点在西奈沙漠被饿死,摩西祈求上帝帮助,才得以获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我此时脚下的这片土地,摩西的子民收集着遍地的甘露。以色列人将其称作吗哪,即天赐食粮。在他们穿越沙漠的40 年,吗哪救他们于饥饿,他们必须在每天清晨去采集吗哪,否则它会被太阳晒化。这件事不仅在《圣经》中有记载,《古兰经》也记述了安拉是如何通过摩西之手将吗哪送与以色列人民。许多看似神奇的事也许都能用逻辑解释清楚,如今,科学家已经就吗哪为何物提出了诸多可能的解释。
我父母都是自然科学家,作为他们的女儿,我知道盲信科学可能会让人失去创造力,而且索然无味。所以在那个暗夜,骑在马背上的我选择了相信吗哪就是某种神秘力量送来的食粮,并决定检验我的理论。
第二天早晨,我没再跨上马背。我决定打破两星期不烘焙的誓言,在西奈沙漠做出一个新的酸酵头来。可能那些对烘焙不甚热衷的人会觉得这是一种瘾,而热衷烘焙的人可能会说这是“戒毒反应”吧。也许我确实是太脆弱了,抵挡不住诱惑,可我不愿意这么想,我更愿意认为是我体验到了当时氛围的特殊性,并抓住了这个机会。
要想做酸酵头,我需要三样配料:面粉、水和某种水果。水果倒不是必需的,但在酵头刚开始发酵时可以起到催化作用。我先向房东婆婆借了一只大玻璃罐,然后就出门寻找配料了。水果很快就找到了,我买到了一只叙利亚进口的苹果,不过要找到合用的面粉可就难了。
在柏林时,我已经习惯了使用小麦粉和黑麦粉酵头,而且我选面粉的首要条件就是其中不含任何添加,第二条就是尽可能选择有机面粉。但在这儿,西奈沙漠,我只能买到什么就用什么。
我先是把苹果切下了三分之一,切成小块加到面粉和水里,搅拌均匀,然后就随意把罐子丢在我的衬衫旁去睡了。谁知道它以惊人的速度发了起来,简直就像变魔术一样。第二天早晨我起床时,发现玻璃罐里已经开始有小气泡了,真让人难以置信!我闻了一下,只能隐约闻到一丝橄榄的味道,可能这只罐子原是用来装橄榄的。从味道判断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酵好,不过之前的操作看来一定是没错的。我把酵头扔掉一半,加入了几大匙面粉和等量的水。由于没有秤,在分量上我只能即兴发挥了。
当天晚上再查看时,我发现酵头已经像巧克力慕斯一样冒着气泡了,发出悦耳的噗噗声。这时的酵头已经发酵好,可以用来烘焙了。那一刻,我顿时被自然的力量所折服,内心充满恭敬和谦卑。在柏林需要一个星期的发酵过程,在西奈沙漠只用了24 小时。我的脑海里盘旋着那些关于吗哪的故事,此时此刻,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它们呢?
于是,在埃及马背之旅的几天,烘焙成为了我的主旋律。我很庆幸当时是独自旅行,这样我的狂热行径不至于影响别人。用刚做好的酵头和好面后,我抱起它去寻找能让我借用石炉的热心面包师。我进了一家小餐馆,我想他们可能会宽容我的疯狂举动。抱着藏在披肩下的面团,我挤进厨房,想试着说服管事的年轻人让我借用烤炉。出人意料的是,他很爽快地就答应让我使用他的工具,还好奇地留意着我的一举一动。烤炉烧得很热,这是我次用明火进行烘焙。烤出的面包差强人意,但这才是真正的面包,我以它为傲。我跟我的女房东共享了这个面包,她很和善,也是从英国来这里骑行度假的。
你一定想知道我在西奈做的这个酸酵头后来怎样了吧?在那次沙漠之旅后,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冲击,我必须要记住这种感觉。我把酵头分成三份,其中一份留在了沙漠,一份留给了那位可的英国女士(当时,她因为刚刚失去了挚爱的丈夫而独自旅行),第三份我带回了柏林。我给这块酵头取名叫吗哪,从那以后,我烘焙的每一块面包都是它的孩子。


阿富汗喀布尔面包房里的女人们
我去过许多国家,但面包在阿富汗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上的。常见的一种面包叫馕,味道类似于伊朗亚美尼亚式面包,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馕。在阿富汗,面包既是饮食的一部分,也是食用其他食品的工具,所以阿富汗人用它代替了叉子和勺子,用右手拿着面包进食。当地人告诉我,他们平均每人一顿饭能吃掉一个馕。每个馕大概有1 磅(455 克)重,对一个人来说算很大的饭量。我吃面包时喜欢抹黄油,但在喀布尔,我觉得根本不需要黄油。在这儿,我把馕掰成小块,泡在制作阿富汗饺子时剩下的咸味山羊奶酸奶里,或者用馕蘸着盘子里剩的油或西红柿吃。
在喀布尔,面包房通常由男性经营。一个面包的价格是10 阿富汗尼,相当于18 美分。但还有另一种面包房——更传统的一种,称为馕房,妇女把自己做好的面团带到这里,村里的面包师会用泥炉替她们把面包烤好。这是阿富汗常见的一种面包房,通常是由妇女经营和进行烘焙的,而她们的丈夫则负责看守面包房的入口。对我来说这简直太好了,因为我总是要历经一番周折才能找到允许我使用烤箱的面包店。
城里的女人拿着装在碗里的面团,到面包房后自揉好面包的形状。她们把面团放在面包房里再醒一次,泥炉的温度可以加速发酵的过程。有的妇女会先回家,几个小时后再回来取烤好的面包,有的则待在店里闲聊打发时间。有一位妇女掀开了她天蓝色的布卡,随着布卡像新娘面纱一样坠在她后背上,她的脸露了出来。面包房里欢声笑语,我们彼此语言不通,但手势和微笑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沟通方式。我们都怀有一样的信念:面包是必不可缺的。
馕房感觉就像是一个自由区。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些女性的智慧。关于男人的智慧,关于何谓好丈夫的智慧。对于到晚待在家里的女性而言,这个面包房是她们与家庭成员之外的女性交往的理想场所。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许多家庭会建造自己的泥炉。这对大家庭来说是很必要的,不过这些家庭的妇女就要失去“面包房文化”中的欢声笑语了。阿富汗的面包大多数都用泥炉烤,这是一种在地上挖的深坑,约5 英尺(1.5 米)深,底部烧柴火。泥炉的温度比普通烤箱要高得多。
泥炉的火一般是用两种木头生的。一种叫作Archa,这是一种油性木柴,生出的火火焰很高,贴在泥炉的四壁上,味道类似杜松,很好闻,冒的烟与火光一起点亮了面包房的屋顶,使屋里呈现出一条条映照着尘土的光线。泥炉不使用时,会通过烧balut 或toot 保持一定温度,这两种木柴燃烧得较慢。
阿富汗人用的面团很软,几乎像我的经典酵母面团一样松软。面包师会将面团像比萨面团一样铺平,把一面拍上水,这样才能粘在泥炉壁上。接下来面包师跪在泥炉边上,弯腰靠近炽热的炉火,将面团贴在泥炉滚烫的内壁上。我到现在仍然很惊异,她竟一次又一次地将手伸进滚烫的泥炉,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面团需要在炉壁上烤10 分钟。为了将另一面也烤出酥脆的效果,面包师会用一个长长的金属钳将面包从炉壁上取下,放在balut 柴上方烤。面包烤好后,面包房里的女性员工会用archa 木或徒手将残余在炉壁上的面包刮掉。后来这就成了我的任务,因为她们觉得我和面团的方法太怪了,而且只有面包房主人才能使用泥炉。
我把自己的面包拿到馕房进行烘焙。每次烤出的面包都非常松软,有嚼劲,且外皮酥脆。如果你使用的是酸酵头,而不是阿富汗人现在常用的商业酵母,烤出的面包保存到第二天还很新鲜。来到喀布尔之前,我用一块面包交换了一些德国有机面粉,因为我不确定在喀布尔能否找到合适的面粉饲喂我的酸酵头。在和面团时,我把这种面粉和从当地市场买的小麦粉合在了一起。当地市场的小麦粉里混有一些塑料袋碎屑和线头,我不得不先筛过一遍。有时候我会用瓶装水,有时也用自来水。(有些家庭在自家房子里挖了自有井,能喝到清水。)
我用的盐是从柏林带来的冰岛盐,是我在那年早些时候跟一位女士交换的。
摄影师法尔扎纳?瓦希迪担当翻译,我告诉了面包师我的酵母面包是怎么回事,并且解释了我为什么不使用商业酵母。她完全明白我的意图。当时在面包店里的其他妇女也加入了讨论,我们高声谈论着天然酵母与商业酵母在使用上的差别。早先,阿富汗妇女也使用酸奶制成的酸酵头,但现在许多妇女会选择省时省力的商业酵母。这样,她们就可以在和面的当天把面包烤出来了(假如她们早晨六点就开始动手的话)。尽管如今她们已经少用天然酵母了,但她们完全明白天然酵母的优点。她们告诉我,吃天然酵母烤的面包对胃和心脏都更好。我那些西方国家的朋友们可不知道这些。


《舌尖上的旅人》 作者:李青岩 出版社:XX文化出版社 内容简介: 《舌尖上的旅人》是一部跨越地理疆界、融汇文化精髓的美食游记。作者李青岩,一位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旅行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他在全球各地品尝美食、体验风土人情的动人故事。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菜谱,也非一本枯燥的旅行指南,而是一场关于味蕾的探索,一次对生活哲学的感悟,一次心灵与文化的深度对话。 旅程始于古老东方,李青岩穿越了东方古国的市井街巷,品味了那些代代相传的家常味道。在江南水乡,他啜饮着蟹黄汤包的鲜美,感受着白墙黛瓦间的温婉;在西北高原,他豪饮着驼奶酒,聆听着风吹麦浪的歌谣,体味着粗犷土地上的热情。他不仅记录下了食材的选取、烹饪的技艺,更深入挖掘了每道菜肴背后蕴含的故事、历史和情感。他相信,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一段历史的印记,一种生活的态度。 随后,他的脚步踏向了充满异域风情的欧洲大陆。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他漫步在葡萄园中,品尝着新鲜采摘的橄榄油和手工制作的意面,感受着阳光与泥土的气息;在法国的普罗旺斯,他沉醉在薰衣草的芬芳里,品味着用当地香草烹制的经典法餐,体验着精致生活的美学;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他穿梭于高迪的奇幻建筑之间,品尝着热气腾腾的海鲜饭,感受着加泰罗尼亚人民的热情奔放。李青岩善于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老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酒馆里人们爽朗的笑声,市集上摊贩们亲切的吆喝。他用文字为读者搭建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让他们仿佛置身其中,一同感受那份来自异域的独特魅力。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李青岩并非一个走马观花的旅行者,他更像一个虔诚的“文化寻访者”。他会花上数天时间,拜访当地的手工艺人,了解他们的技艺传承;他会参与当地的节日庆典,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他会深入当地家庭,与他们一同用餐,倾听他们的故事。他发现,那些最地道、最触动人心的味道,往往隐藏在最寻常的角落,来自最朴实的人们。他笔下的美食,不再是冰冷的食材组合,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丰富的情感。 例如,在希腊的一个小岛上,他记录了一位老妇人如何用最简单的橄鱼和橄榄油,做出令人垂涎三尺的沙丁鱼料理。这道料理背后,是她一生艰辛的经历,是她对大海的敬畏,更是她对生活最质朴的感恩。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他深入当地的香料市场,被五颜六色的香料深深吸引。他与一位香料商攀谈,了解了每一种香料的特性及其在当地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他才明白,那些看似平凡的香料,却是造就摩洛哥美食独特风味的关键。 李青岩的文字,充满了诗意与哲思。他将美食与人生、旅行与哲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每一次味蕾的触碰,都是一次对世界的理解;每一次对食物的品味,都是一次对生命的感悟。他笔下的食物,不再是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是连接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自然的桥梁。他通过食物,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用他们的方式去爱、去生活、去创造。 在本书中,读者会跟随李青岩的脚步,品尝到不同地域的特色美食。他会带你品味墨西哥街头的玉米饼,感受那份火辣与奔放;他会带你去泰国的小巷,品尝酸辣鲜香的冬阴功汤,体验东南亚的热情;他会带你去印度的孟买,品味浓郁香料的咖喱,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他不仅描写了食物本身的味道,更描绘了品尝美食时的情境,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风情。例如,在品尝印度咖喱时,他详细描述了印度人围坐在一起,用手抓饭的场景,以及他们吃饭时洋溢的快乐和满足感。 《舌尖上的旅人》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李青岩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的美好,常常就藏在那些微小而又真实的存在之中。可以是清晨街角一杯热气腾腾的豆浆,可以是旅途中偶遇的一位热情淳朴的当地人,更可以是餐桌上一道用心制作的家常菜。他鼓励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本书的语言风格自然流畅,富有画面感,仿佛能让你闻到食物的香气,听到市场的喧嚣,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李青岩的笔触真挚而充满热情,他将自己对食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读者。他用文字构建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的滋养。 《舌尖上的旅人》是一场味蕾与灵魂的盛宴。它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美食之旅,一次触及灵魂的文化探索。无论你是美食爱好者,还是旅行的梦想家,亦或是渴望发现生活更多美好的平凡人,这本书都将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启迪。它告诉我们,最温暖的旅行,往往带着食物的香气;最深刻的理解,往往源于对不同文化的品味。在匆忙的世界里,让我们跟随李青岩的脚步,用舌尖丈量世界,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多彩与温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跟随作者的文字,我穿越了地域的界限,也跨越了时间的河流。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描绘,那些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的呈现,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想象过,原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会有这样一种生活态度,这样一种对待美食的方式,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她仿佛是一位旅行家,带领我亲身体验了那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品尝了那些地道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她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文化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核。她用一种开放而尊重的态度,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但这种冲击并非是令人不适的,而是充满启迪和启发。它让我意识到,世界如此之大,生活方式如此多样,我们不应局限于自己的认知,而应该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拥抱未知,去学习,去成长。这本书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开阔眼界、丰富心灵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乎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所探讨的主题却如此深刻,引人深思。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剖析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与幸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家”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一种精神的港湾。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真实的故事,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复杂而又真挚的情感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回想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过往,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模糊的记忆,都在书页间重新苏醒。作者对于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显得如此真实可信,没有脸谱化的刻画,也没有刻意的拔高。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社会真实的缩影。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它提供了思考的方向,激发了我内心的共鸣,让我愿意去探索,去理解,去感受。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被一股暖流包裹着,像是冬日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又像是夏日里躲进清凉的树荫下。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在她的笔下却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食物的描绘,那种色香味俱全的画面感,仿佛我能透过书页闻到扑鼻的香气,尝到舌尖的滋味。不仅仅是食物,书中还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那种不经意间的关怀,那些默默的支持,都让我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力量。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让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作者对人生的洞察力也是令人惊叹的,她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传递着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的人生智慧。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人醍醐灌顶、瞬间改变人生的作品,但它却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你迷茫时轻轻拍拍你的肩膀,在你失落时递上一杯温水,让你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做了一次SPA,浑身舒畅,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平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治愈的力量,它能抚平我内心的焦躁,也能驱散我心中的阴霾。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慢生活”的解读,它不是一种懒惰,也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当今这个充斥着速度与效率的时代,作者的观点无疑是振聋发聩的。她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倾听内心的声音。这本书中关于食物的描绘,更是将这种“慢”体现得淋漓尽致。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过程,再到最后的品尝,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仪式感和敬意。这种对食物的态度,也折射出作者对生活本身的尊重和热爱。我从中汲取了力量,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慢下来”,去享受过程,去品味细节。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的真谛,它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更是为了过程本身的精彩。

评分

我一直认为,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往往是源于最真实的生活。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深感共鸣的作品。作者以一种极其平和、内敛的方式,讲述着那些看似琐碎却又充满力量的日常。她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渲染过度的情感,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才显得格外动人。我喜欢她对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微小的瞬间,那些不易被察觉的情绪,都被她用文字精准地记录了下来。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勾勒出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展现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平凡的日子,也蕴含着不平凡的意义。它鼓励我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去珍惜身边的人,去感恩拥有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氛围中,感受着人情的美好,感受着生活的温度。它不是一本励志书,但它却能给予人一种踏实的力量,让你更坚定地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