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冷战:交易*谍影*谎言*真相
书号:9787509799901
定价:49元
作者: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编辑推荐: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面对新的读者、使用新的材料重述了冷战时期的历史……惊人的原创作品。——安妮*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作者)
内容简介:
《冷战》,扣人心弦的年度非虚构作品,让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了*在毁灭边缘时的情形。
这是你看过所有间谍恐怖小说的真相:为什么美国和苏联陷入高度僵持;我们曾经离核灾难有多近;当时的*们,从斯大林到毛*,从里根到戈尔巴乔夫,心里都做何打算;情报人员如何密谋,以及东德度假者如何推动了柏林墙的倒塌。这是一个关于危机谈话、借口、暴君和权力争斗——以及普通人改变历史进程的故事。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约翰*刘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
译者:翟强 张静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现为耶鲁大学罗伯特*A.拉韦特(Robert A Lovett)讲座教授,*的冷战史学家和大战略研究家,曾被《纽约时报》称作“冷战史学泰斗”,2005年获美国“国家人文奖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著有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遏制战略》(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长和平》(The Long Peace)、We Now Know、The landscape of History、Surprise, Security,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George F. Kennan。
翟强,美国奥本大学蒙哥马利校区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和专长是中美关系史、冷战史和越南战争史。主要英文学术专著有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 1950-1975 (2000); The Dragon, the Lion, & the Eagle: Chinese-British-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8 (1994)。
张静,*中央党校中*史教研部讲师,*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大学与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生(2007-2008年)。研究领域为中美关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目 录:
序言前瞻
*章恐惧的回归
第二章死亡艇和救生艇
第三章指令社会抗衡自发社会
第四章自主的兴起
第五章公正的恢复
第六章演员
第七章希望的胜利
后记观后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媒体评论: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面对新的读者、使用新的材料重述了冷战时期的历史……惊人的原创作品。
——安妮*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作者)
对冷战全面而睿智的调查。即使像我这样不完全认同他的所有判断的人也能从他的研究和调查中获益颇多。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冷战史学泰斗用这本书总结了冷战。一部精彩的历史作品,引人入胜之作。
——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Lt.-General Brent Scowcroft)(陆军中将,1989—1993年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危险和政治在每一页朝你扑面而来。
——彼得*亨尼西(Peter Hennessy)
扣人心弦!
——莱恩*戴顿(Len Deighton)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甲骨文丛书一向注重阅读体验,这次的字体选择和行距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面对如此厚重的题材,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在引用史料和专家观点时,处理得非常内敛而精准,绝非简单的堆砌。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将那些艰深的概念,用一种近乎散文的流畅性表达出来,让人在理解复杂概念的同时,享受着文字本身的韵律美。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段关于决策心理的描述,那种对历史人物动机的精准捕捉,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同理心。它不是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而是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历史肌理,展示了结构下的脆弱与坚韧。
评分这本书,坦率地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毕竟涉及到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情报活动,通常都需要对历史背景有相当的了解。然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像是在讲述一个精心布局的悬疑故事。它没有沉溺于堆砌枯燥的档案资料,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交易”和“谍影”,将宏大的地缘政治冲突拉到了个人命运的层面。读起来,你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阴影中穿梭的人们的紧张与挣扎。最让我佩服的是,它在描述复杂的权谋博弈时,总能适当地穿插一些人性的剖析,让我们看到,即便是最冰冷的国家机器背后,也驱动着鲜活的、充满矛盾的个体。我尤其欣赏它对信息不对称的探讨,那种“你以为你知道了,但真相总是在更深一层”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每次翻页都期待着新的反转。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高明,节奏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疲惫,反而会因为对真相的渴望而一口气读完。
评分最近读到的一些历史类书籍,常常陷入一种“为史实而史实”的窠臼,缺乏必要的“故事性”和“穿透力”。但这一本,给我带来了久违的阅读快感。它不是那种只告诉你“发生了什么”的书,它更专注于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在发生时,人们内心如何挣扎”。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谎言”与“真相”之间的微妙界限时所采用的笔法。冷战无疑是一个充满意识形态滤镜的时代,但这本书似乎努力剥离这些表面的喧嚣,去触碰那些更本质的、关于权力、信任与背叛的核心议题。它不是简单地站队,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人不禁去反思,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那些被标榜为“毋庸置疑的真理”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未被言说的“交易”和“阴影”。这种对既有认知框架的挑战,正是优秀历史著作的价值所在,它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作品抱有一种敬畏感,觉得内容会非常硬核,需要大量的学术背景才能消化。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特别是对信息战和心理战的分析,简直像是现代谍战小说的教科书。它没有停留在对苏美双方表层军事部署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到情报机构内部的运作机制、信息是如何被过滤、扭曲、最终影响国家战略的。这种对“认知领域”的关注,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意识到,冷战的胜负,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坦克或导弹的数量,而是取决于谁能更好地控制叙事权,谁能更有效地植入自己的“谎言”。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中久久不能平息的,是一种“一切皆有可能”的开放性思考。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紧迫感结合了起来。湖北新华书店的渠道推广也做得很好,让这样一本高质量的严肃读物能够触达更广泛的读者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权威解读,更提供了一种分析复杂世界局势的底层思维模型。它教导我们,面对任何宏大的叙事,都应该保持审慎的怀疑精神,去探究那些隐藏在“交易”背后的“谍影”,去辨别那些被精心编织的“谎言”,并努力追寻那看似遥不可及的“真相”。这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一次对人类如何在极端压力下做出选择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