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
定价:25.00元
售价:17.8元
作者: 渡边淳一,刘玮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33937072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渡边淳一新作品引进,探讨世界婚姻形式自由化潮流。
★“情爱作家”证明自己存在的有力之作!
★话题尖锐,多位当事人现身说法,引起婚姻制度改革讨论热潮,很有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
渡边淳一的两性随笔和社会随笔《钝感力》《欲情课》《幸福达人》《优雅地老去》等在日本乃至亚洲影响甚大。《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是其两性随笔新力作。通过本书,渡边剖析现行婚姻制度沉重落后的现状,思考现代日本人的婚姻与幸福,探讨真正能带来平等、自由、幸福的男女情感新模式,为人们开出爱的新处方——比同居更牢靠,比结婚更自由的事实婚。
目录
前 言 高度自由的制度孕育实质的爱情
章 事实婚,爱的新形式
第二章 年轻男女不结婚的六大原因
第三章 传统的婚姻形态已经崩溃
第四章 事实婚的好处和弊端
第五章 事实婚是心与心的实质结合
——与社会民主党主席福岛瑞穗的对谈
第六章 现身说法之一:平等独立的事实婚
第七章 现身说法之二:自由的忘年事实婚
第八章 现身说法之三:解除事实婚
第九章 多一种选择
——和五位女性的座谈会
第十章 事实婚让男女更平等
——和事实婚男性的对谈
第十一章 和律师的对谈
译后记
作者介绍
渡边淳一,情爱小说大师,日本文坛一代大家。
1933年10月出生于日本北海道。1958年自札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在母校授课行医之余开始文学创作。初期作品以医学、情爱题材为主,逐渐扩展到历史、传记小说。其以医学实践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深入男性和女性本质的情爱小说,尤为受读者喜爱,仅《失乐园》在日本即畅销达600万册,《》也因先后四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促使突破500万册。平生获得多种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于各国出版,在全球拥有亿万读者。八十高龄仍活跃于文坛一线,被誉为日本文坛当之无愧的常青树。
文摘
第二章 年轻男女不结婚的六大原因
少子化的原因中,近受瞩目的是适龄男女的不婚倾向。特别是“草食系”男性,对结婚的消极态度超乎女性的想象。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边看数据边来剖析年轻男性逃避婚姻的心理和行动。
生涯未婚率的增长
如今,年轻男女中,不愿结婚的男性越来越多,这成为一大问题。
特别是生涯未婚率,男性的比率压倒性地高。
这里所说的生涯未婚率,是根据45岁到49岁、50岁到54岁的未婚率算出的,50岁时的未婚者的比率。
看看图3就很清楚,1950年,男性的生涯未婚率是1.5%,女性的是1.4%。
之后,1960年、1970年、1980年,三十年间女性的生涯未婚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到1980年增长了近两个百分点,男性则很低。然而,从1985年开始,男性的生涯未婚率急剧增长。从1985年的3.9%开始,5年后的1990年是5.5%,1995年是8.9%,2000年继续增长到12.4%,2005年达到15.6%。
伴随着单身男性的反常增多,独身女性也日益增多。但到2005年女性的生涯未婚率也只有7.2%,增长速度和男性的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虽然这些数字并非代表终身未婚人群的比率,不过如果到了50岁还没结婚的话,不难想象,接下去结婚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这对女性来说是一大难题,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P29 图3 生涯未婚率的推移(根据总务省统计局《日本的长期统计系列》(1950-2005年)数据绘制)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男女的未婚率逆转,差距日渐拉大。可以看出,以泡沫经济为契机,本来的传统婚姻观发生了改变。
结婚的大弊端:失去自由支配的时间
现在,适龄男女是怎么看待结婚的呢?
图4详细分别列出了男女不愿意结婚的理由。
P30 图4结婚的弊端(根据厚生劳动省《对“少子化”现象的公共意识调查》(2004年)数据绘制)
年轻单身男性
年轻单身女性
(从左到右)
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少
行动受限制
自由支配的金钱变少
对方父母、亲戚等社会关系变复杂
被家务束缚
压力大
有了供养家庭的责任
工作无法继续,只好辞职
交际圈变窄
无法自由恋爱
必须离开父母
生活水平下降
缺少知己
结婚的弊端中,在亲戚往来等人际关系和家务这两点上男女差别很大。对女性来说,关于“家庭”的琐事如今也成了负担。
首先,年轻的单身男性(20岁至32岁的未婚男性)中,选择“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少”这一理由的超过50%,占位。紧接下来依次是“自由支配的金钱变少”,“行动受限制”,“有了供养家庭的责任”,还有“对方父母、亲戚等社会关系变复杂”,“压力大”。
看到这些,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先想到的是,这些理由好幼稚。
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变少、供养家庭的责任,等等,这些理由还用特地列举出来吗?只要结婚,这些问题当然会产生,这是现实。讨厌这些,就像是在供认自己根本就没有结婚的资格。
“所以我们才不结婚啊!”年轻人会说。真是幼稚、不负责任的想法。没办法,现代社会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这些老人不得不头疼这些问题。
另一方面,年轻单身女性举出的结婚弊端中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少”,“行动受限制”等,和男性差不多。
但是,在“对方父母、亲戚等社会关系变复杂”这一点上,女性相比男性比例更高,应该是陈旧的婚姻制度引起的问题。
不结婚的首要原因: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
那么,为什么不结婚保持单身呢?
P32
图5 结婚对象的条件(根据厚生劳动省《对“少子化”现象的公共意识调查》(2004年)数据绘制)
年轻单身男性:20~32岁
持续单身男性:33~49岁
年轻单身女性:20~30岁
持续单身女性:31~49岁
(从左到右)性格·人品
价值观·脾气
对方的收入·经济能力
身材·容貌
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配合
共同的兴趣
做家务·育儿的能力和态度
夫妻平等的意识
年龄
品位
职业
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居住
和对方的父母分开居住
学历
房子
财产·存款
一项一项看下去,男女在某些项目(身材容貌、收入、家务能力)上存在差异,年龄的影响很小。
向图4、图5中的调查对象——单身男女们询问的结果,首要原因是“遇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20多岁的不用说,30岁到40岁的单身男女中,这个答案更是占绝大多数,达到六成。
那么,什么样的才是合适的对象呢?请看图5。
受重视的是“性格·人品”。这是很自然的。
接下来受重视的是“价值观·脾气”,“做家务·育儿的能力和态度”,“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配合”等。女性特别重视男方的“收入/经济能力”,这一点也很引人注意。
相对地,男性则重视女方的“身材·容貌”。
生活越来越方便,不娶妻,男人照样过得好
现今,年轻男女的未婚比例正急速攀升。首要原因是年轻男性没有积极的结婚意愿。
男性的结婚意愿低,导致的结果就是女性的未婚比例升高。
那么,为什么年轻男性对结婚不热心呢?
前面的图说明了一些问题,另外,这也和年轻男性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如今,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便利店,从便当到下酒菜,一应俱全,进去就能方便地买到。
先不说是否美味,要填饱肚子,再简单不过了。
再说洗衣服,只要去自动投币的洗衣房,设置一番,按下按钮,剩下的就是等着取衣服了。
房间里只要有自动清扫器,也不用自己动手打扫。
曾几何时,我们结婚娶妻,是为了得到一个献身于自己的女人,同时也获得了准备好的饭菜、清理好的房间。
可以说,男人是为了这些而结婚,然后把工资交给老婆。
然而,现在,饭菜和干净的房间,没有老婆也能获得。
而且,也不必为了请老婆做这些事而对她低头,讨好她。
可以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起床就起床,没有人会抱怨。自由自在,其乐无穷。
这种方便的全自动生活,大大削减了男性的结婚意愿。
受母亲过度保护的男人更不愿结婚
少子化的同时,男性的数量当然也在减少。
孩子数量少了,母亲就会对男孩进行过多的干涉。
像过去一样,有四五个男孩,不可能每个都顾得上,只能让“大郎、次郎、三郎”排排坐,喂他们吃饭。
但在如今少子化的情况下,只有一个男孩,往往母亲就会溺爱孩子。
总之,在母亲的过度保护下,男孩爱向母亲撒娇,一味依赖母亲。
这样,比起寻求平等关系的妻子,一味溺爱自己的母亲更像天使,更加难以割舍。
我曾听百货商店一位卖领带的说,有一位男客总是和母亲一起来。那位男客40岁上下,问母亲:“这条领带适合我吗?”
身边有这种溺爱自己的母亲,难怪男人不愿意结婚。
靠自慰满足的男人,不愿再去讨女人欢心
那么,有性需求怎么办呢?这一条没有老婆是不行的吧?
不,这方面也有新动向。
首先,大家要理解,男性的是靠来满足的。阴茎,,欲望就得到了满足,内心就获得了平静。
而,通过自己的双手就可以解决。
实际上,从初中二三年级,对性迅速觉醒的男孩,就会自己触摸阴茎,自慰。
在这个年纪,看到女性的、照片,甚至看到“”“阴道”这样的字眼就会兴奋自慰。
有时,大人以为初中高中的男孩在自己房间乖乖学习,实际上他们是在自慰,然后脑子昏昏沉沉,开始打瞌睡。
老老实实待在房间是没错,不过不一定是在学习。
这种倾向,长大后上大学、进入社会后也不会变。
只要,涌起的欲望就会得到满足,身心舒畅。
这是男性特有的欲望处理法,是和女性截然不同的性习性。
当然,女性也会自慰,但不像男性那么频繁,性满足度也低很多。
女性的高潮,还是要靠和相爱的男性肌肤相亲、温柔爱抚才能获得,很少能一个人获得满足,就算获得了满足也会感到空虚。
但是,男性就可以单靠自慰获得充分的满足。
而且,现在让男性获得性兴奋的画面、音像制品、录像到处都是,还有形形的网站可供选择。
如今,有很多男性会一边安静地看这些音像制品,一边沉溺于。
说到这些,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不可思议:“那女性怎么办?男人不需要女人的身体了?”
当然,能触摸到女体是好的,享受女性肉体是无上的快乐。
但那仅限于和喜欢的女性心意相通、相互满足的时候。
如果能顺利到达这个阶段是好的,但不一定万事遂心,甚至还会合不来,后不愉快地分手。
越是和女性接触少的男性就越容易失败。一次又一次,就会对女性失去信心。
这样的男性,很多后只能缩在自慰的世界里。
在自慰的世界里,不用讨女人欢心,也不用使尽浑身解数。
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达到完美的高潮。
而且,现在还有可爱的女孩模样的充气娃娃,可以用甜美的声音说“你回来啦”,还会告诉你“好舒服”。有这样的娃娃相伴,当然不需要又棘手又花钱的真实女性了。
如今不想结婚的男性中,恐怕有很多都沉溺于这样的游戏。
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数据里,隐藏着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结婚,舆论压力也没那么大
还有,大都市和小城镇的年轻男女对结婚的看法不同,这一点也不能忽视。
现在,在东京等大都市里,三四十多岁的单身男人,并不会遭到众人白眼。
岂止如此,有很多人还会被当成优雅的单身汉,享受羡慕的眼光。
事实上,当事人本人也在充分享受单身的乐趣。
相反,在小城镇,过了30岁还单身,就会有很多人带着异样的眼光问你“为什么不结婚”。
过了40岁还不结婚,多半就会被怀疑“有身体缺陷”。
当然,这种异样的眼光,对单身女性来说更难承受。
正是这种严厉的社会舆论,将年轻男女逼上了结婚这条路。
然而,在大都市,这种异样的眼光几乎看不到。有没有结婚,大家都漠不关心,更别说因此责难别人。
这种社会环境的差异,可以说让都市年轻人的未婚率进一步上升。
这样看来,如果没有社会对单身的异样眼光,也许人类会是不婚的种族。
第三章 传统的婚姻形态已经崩溃
近来,大家虽然仍对结婚持肯定态度,但实际上不婚化的倾向在加剧,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下面,我们边看数据边听大家的心声,来分析这个问题。
近,经常能听到“婚活”这个词。
“婚活”是“结婚活动”的简称,例如,相同人数的男女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寻找结婚对象。
现在不像以前有那么多相亲机会,这种方式能方便地找到结婚对象,在单身男女中很流行。
不过,这样的“婚活”,似乎女性比男性更为积极。
现今的男性被称作“草食系”“植物系”,对女性不甚积极,反而有很多女性对结婚很积极。
图6 认为自己“迟早会结婚”的男女人数比较
(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第13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数据绘制)
1982年,认为自己“迟早会结婚”的男性占95.9%,超过了女性的94.2%,之后男性的结婚意愿呈现显著的衰退倾向。
“婚活”:女星比男性更积极
为什么呢?
首先,单纯从对结婚的憧憬来看,可以说女性比男性对结婚抱有更多的梦想。
当然,男性也不是说对结婚毫无梦想,不过除了女性那样的憧憬,同时还会对结婚后的生活和自己收入感到现实的不安和负担。
这种恐惧的加深,导致逃婚的男性也不少见。
而女性则可能期待着“白马王子”,对结婚怀着无限的梦想。
对女性来说,未来丈夫的收入和地位,可能会给自己今后的人生带来很大变化。男性的生活水平则只能靠自己的地位和收入。因此,可以说,男性对结婚的期望必须是现实的。
现在,女性对“婚活”的态度比男性更积极,是因为女性对结婚怀有更多的梦想和期待。
女性的梦想和天赋特权离不开男人
另外,对女性来说,不能忽视的是性生活会带来孩子。这正是女性的宿命,生理上的特性,女性专享的特权。
不管男性多么希望,多么努力,也没法生孩子。
这项女性特有的能力是的,但这种能力有年龄限制。
一般来说,女性从15岁到30多岁可以怀孕,但是35岁以后怀孕的概率会大幅下降。
正因为如此,女性要生孩子,好是在35岁前结婚。
当然,35岁后结婚,也可能怀孕,依靠人工受精,也不是不能怀孕。但考虑到怀孕和生产的安全性,包括育儿的辛苦,还是35岁前结婚好。
因此,为了不浪费女性的能力,女性倾向于尽早结婚。
现在,女性比男性对“婚活”更积极,毫无疑问,男女身体上的差异也是一大原因。
理所当然地,幸福地结婚,早早生好孩子,在体力充足的时候把孩子养大,是很多女性的梦想。
自立的女性,需要更好的生活
虽然有很多女性期望着结婚,现实中,单身女性还是越来越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要原因是,这些女性大多都有工作。
现在,处于结婚适龄期的20岁以上的女性,大多都在工作。
当然,她们的工作种类和收入虽然千差万别,但都从年轻时就在工作,努力养活自己。
因此,现在,大部分都市女性都有自己的收入,有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
在这种状态下,既然结婚,就希望生活上比现在更富有,精神上更满足。
于是,就算结婚,她们大多也选择双方都上班。
当然,也有女性愿意接受当专职主妇,靠丈夫的收入生活。
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丈夫有足够的收入,能保证比现在更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对被关在家里抱有不满和不安的女性,也许一开始就不会进入家庭。
无论如何,在现在的都市女性中,专职主妇不像以前那么普及,现在“嫁人”的意义正在发生急剧变化。
独立的女性,讨厌“嫁人”
曾经,女性结婚,就意味着要嫁入男方家,侍奉对方双亲,服从家规。
“嫁”这个字如其字形所示,意味着成为夫家的女人。
然而,如今,这种观念对年轻女性并不起作用。特别是大都市的女性,很难要求她们这样。
只能要求她们非常形式化地叫丈夫的父母一声“爸爸”“妈妈”。
她们也会认为,丈夫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一样重要。
但是,这只是“必须”这么想,并非发自内心。
而且,虽然也想尊重夫家的习惯,但是否积极去适应,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表面上看起来适应了,也不一定完全认同。
还有,过去嫁到夫家,妻子理所应当要葬在夫家的墓地。
已经成为这家的女人,早晚要和丈夫及公婆长眠在一起。
然而现在不少女性很难接受这样的事情。
和老公两个人在一起尚且可以,老公的父母就免了。死后至少能离夫家人远远的,好好休息。甚至有很多女性想和自己的父母安静地长眠。
如此这般,对结婚的看法,特别是对“嫁人”的看法正在急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由长叹“结婚好沉重”。
要跟对方的家庭、兄弟姐妹甚至亲戚打成一片,真是一项高难度的任务。
还不如和自己喜欢的人开开心心地住在一起,有了孩子就生下来,一起养育。
没有更轻松、快乐的婚姻形式吗?现在,主要在大都市,很多年轻人正在思考、期待着精神负担较轻的婚姻形式。
乡下父母们的不满与失落
然而,对这些年轻人的结婚观,其留在小城市和乡镇的父母怎么看呢?
前几天,我就当今大都市和乡镇的婚姻观念的差别询问了几位年轻人的父母。
例如,住在熊本的58岁上班族K君。
他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学校时成绩很好,一家人从清苦的生活中攒钱送他去了东京的大学,毕业后好不容易进了东京一家电力公司。
因此,周围的人都羡慕他有福气,有这样的儿子,他自己也很得意。
不久,儿子在东京找到了女朋友结了婚。
理所当然,他去东京参加儿子的婚礼,见到了新娘的双亲、儿子公司的上司。他深信儿子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好。
实际上,儿子工作也很顺利,三年前生了个男孩。
孙子也有了,算是放下心了,可熊本距离东京路途遥远,好不容易才能见上孙子一面。
这对老夫妻一起去东京见孙子,儿子住在公寓里,他们不得不住在宾馆,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之后,儿子和儿媳妇只有正月的时候才会回老家一趟,通常也是住一晚就走。
“跟儿媳妇没说上什么话,也不能陪孙子玩,都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回家也不知道帮忙,那算什么儿媳妇,算是不能指望了。”
“辛辛苦苦送孩子去东京上了大学,这样一来还有什么意义。”
K君这样叹息道。这可以说是留在老家的父母共同的不满。
图7 父母和已婚子女的同居率变化(根据厚生劳动省《国民生活基础调查》(2009年)数据绘制)
不想和父母一起居住的理由中,婆媳相处等人际关系的烦恼占很大比例。父母也担心“和子女的生活习惯不同”,父母和婚后年轻人共同居住的比率持续下降。
传统的婚姻形态崩溃
把儿子从地方送到东京,将来还会和自己一起住吗?还能照顾自己吗
不仅如此,父母还要担心儿媳妇。
当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不方便的时候,东京长大的儿媳妇能靠得住吗?
图8 和异性的交往状况 对象是未婚者(18岁至34岁)
(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第13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数据绘制)
有婚约 和恋人交往 和异性朋友交往 没有异往对象 不详
女性有交往对象、婚约者的比例较高。男性不光是结婚意愿低,对交际和恋爱也比女性呈现更消极的倾向。
父母们越想越不安,却也无力改变现状。
总之,现在就算结了婚,和以前的婚姻也完全不一样了。
不是娶儿媳妇,而是儿子倒插门了。
而且,现在别说是亲戚来往了,父母子女都没什么来往。
可以说过去的婚姻形态完全崩溃,现在,结婚仅仅成为年轻人,也就是当事人之间的结合。
听到K君的这些不安,更让我注意到,他的儿子儿媳妇缔结的,实际上就是事实婚。
双方的家族就不用说了,双亲也几乎不介入,当事人享受着自己的生活,自己养育孩子。
如果不缔结法律上的婚姻关系,就完全是事实婚。
可以说,现在在大都市,不管当事人或是周围是否主动接受,接近事实婚的婚姻形态正在迅速并确实地普及开来。
……
序言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事实婚”这个概念有些模糊,甚至带有一丝不确定。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就是“谈婚论嫁”,婚姻似乎是爱情的终点,是关系的最高形式。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发现生活中有太多不同的选择,太多元化的情感存在。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及时且有意义的探讨。渡边淳一以他独特的笔触,总是能够挖掘出人物内心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他笔下的角色,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着人性的复杂和挣扎。我特别期待他能够如何描绘那些选择“事实婚”的人们,他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是什么让他们在选择伴侣关系时,规避了婚姻这个形式?是因为对传统婚姻制度的不满,还是出于对个人自由的极致追求?抑或是对爱情本身有着更超脱的理解?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的介绍,更是一次对现代情感观念的深刻反思。它可能会挑战我固有的认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爱情和亲密关系的定义。
评分每次翻开渡边淳一的书,总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现实感和烟火气。他的作品,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戏剧冲突,而是擅长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这次的《BF: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我猜想也不会例外。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去描绘这种“新形式”的爱情?它是否意味着更注重精神上的契合,而非法律上的承诺?在没有婚姻这层枷锁的情况下,维系一段感情的纽带又是什么?是彼此的尊重,共同的兴趣,还是源源不断的吸引力?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关系中是否存在着不安全感?又或者,它恰恰能够培养出更强的独立性和对彼此的信任?刘玮老师的译本,我希望能读出那种原汁原味的日式情感表达,那种含蓄而又深沉的爱恋,那种对人性的洞察,不至于太生硬,也不至于太浮夸,恰到好处地触动心弦。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很多画面。想象着一对恋人,他们共享生活,分享喜怒哀乐,但却在某个时刻,选择了不踏入婚姻的殿堂。这其中的原因,一定是错综复杂的。是双方对婚姻制度本身持有保留意见,还是因为对未来规划的不同,亦或是,他们找到了比婚姻更适合彼此的相处模式?渡边淳一总是能精准地捕捉到人性的幽微之处,他笔下的角色,从来不是脸谱化的,而是鲜活立体的,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将如何描绘这些“新形式”的爱情,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更加自由,更加平等,也更加注重个人成长的关系?刘玮老师的翻译,我期待它能将那种细腻的情感,那种对人生的感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我,让我能够沉浸其中,去思考,去体会,去感受,关于爱,关于自由,关于选择的无限可能。
评分我对“BF”这个缩写也很有意思,它究竟代表着什么?是“Best Friend”的升级版,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伴侣关系?在现代社会,朋友和恋人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很多人甚至能和最好的朋友发展出深刻的爱情。这本书是不是在探讨这种“从友情到爱情”的自然过渡,以及在没有婚姻约束下,如何保持这种亲密关系的长久和稳定?渡边淳一的作品,我总是能从中看到人性中的脆弱和坚韧,看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挣扎和妥协,也看到他们对幸福的向往。我期待他能通过这本书,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情侣,他们选择“在一起,不结婚”的原因和背后的故事,或许有甜蜜,或许有苦涩,但一定都充满了真实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社会观察的切面,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当下社会中情感关系的多元化。
评分哇,拿到这本《BF: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简直太兴奋了!我一直对现代社会中不同于传统婚姻模式的情感关系充满好奇。渡边淳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深刻洞察人性的光环,他的作品总能触及灵魂深处,让我思考很多。再加上“事实婚”和“爱的新形式”这些关键词,我简直迫不及待想翻开看看。生活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很多传统的观念正在被颠覆,爱情和婚姻的定义也在不断拓展。我一直在想,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既享受亲密的伴侣关系,又保留独立的空间和自由?这种“在一起,不结婚”的状态,究竟是怎样的吸引力?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更轻松、更少束缚的生活方式?还是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社会原因和个人选择?刘玮老师的翻译,也让我对阅读体验充满期待,希望他能精准地传达出作者的原意,让故事中的情感和思想更加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探那些不被传统婚姻框架束缚的生活,去理解和感受其中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