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博尔赫斯的不幸婚姻
定价:36.00元
作者: 诺曼·托马斯·蒂·乔凡尼,卞建华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31690368
字数:
页码:21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阿根廷文学天才,博尔赫斯的散文像小说,小说像诗,诗又像散文;
n★ 一位性无能的盲人,博尔赫斯声称会爱上自己见到的每一个美女;
n★ 一个68岁才踏入婚姻殿堂的男人,博尔赫斯备受“魔鬼”妻子的折磨;
n★ 贴身翻译,带你了解这场婚姻的实情和细节。
n◎ 《博尔赫斯的不幸婚姻》展示了一个在图书馆内无法找到的、不为人知的博尔赫斯。通过描述博尔赫斯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他与艾尔莎之间的这段婚姻,来披露博尔赫斯不为人知的秘密。
内容提要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天才作家,也是朋友口中的乔治在1967年和艾尔莎·艾斯泰德·米兰结婚了。婚礼时,博尔赫斯已经68岁,艾尔莎比他小11岁,是一名寡妇,有一名12岁的儿子。这注定是一场不平静的多变的婚姻,将为博尔赫斯的余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n在之前的传记中,他们的婚姻被大大地美化了。这是因为,有位先生虽知道具体细节,却拒绝谈论它。博尔赫斯的合伙人兼翻译,本书作者诺曼·托马斯·蒂·乔凡尼根据收藏的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日记、笔记、信件、手稿等(其中大部分从未面世),采用人称的叙事口吻和时间顺序,披露了博尔赫斯与艾尔莎之间真实的婚姻状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这位少见的真正文学天才的独特视角。
目录
序 修辞手法n
章 庆祝婚礼n
第二章 罗曼史n
第三章 从开始就错了n
第四章 诺顿讲师的职位n
第五章 遇见博尔赫斯,与大师一起出发n
第六章 乔治的谜和艾尔莎的炸弹n
第七章 一位客人与一杯麦酒n
第八章 越南、奥尔加和哈佛广场n
第九章 参观中的博尔赫斯n
第十章 请柬和再见n
第十一章 过渡期n
第十二章 抵达n
第十三章 安顿n
第十四章 雷克莱塔n
第十五章 建筑物的裂缝n
第十六章 俄克拉荷马和毛皮大衣n
第十七章 与洛克菲勒家的“亲密”交往n
第十八章 纽约与毛皮大衣n
第十九章 布宜诺斯艾利斯与毛皮大衣n
第二十章 安静的受害者n
第二十一章 一边n
第二十二章 转折点n
第二十三章 清算n
第二十四章 在律师之间n
第二十五章 牛津殉道者之夜n
第二十六章 逃去科尔多瓦n
第二十七章 蚊子和审判n
第二十八章 解开了塞勒姆之谜n
第二十九章 回到迈普n
第三十章 回顾n
尾声 你好,永别
作者介绍
诺曼·托马斯·蒂·乔凡尼,出生在美国的编辑和译者,博尔赫斯在剑桥时就与其一起工作。1967年底到1972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直到博尔赫斯去世前也偶尔会接触。在他们合作的前几年里,乔凡尼与这对夫妻在一起的时间比其他所有人都久。
文摘
《博尔赫斯的不幸婚姻》:n
第二章 罗曼史 对于博尔赫斯和艾尔莎的罗曼史,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的,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日期要么缺失、要么自相矛盾,因此,这部罗曼史多有空缺和歪曲。有艾尔莎陈述的版本,但极少有博尔赫斯的版本,除了他曾简单跟我解释过自己为何娶艾尔莎。(他的解释简单直接,同时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和荒谬的浪漫主义色彩。) 艾尔莎和博尔赫斯还未离婚时,她回忆起二人头几次见面时面色红润,看似非常真诚。但二人分开后,她谈论的重点就变了,对早期的时光闪烁其词,谈及更多的是他们的婚后生活。无论是回忆早期时光还是婚后生活,她都给了诸多虚假的解释和裸的谎言,后几年的时光尤为如此。令人吃惊的是,1983年她回忆起与博尔赫斯的婚姻及当时两个人的关系时,并没有表现出痛苦、仇恨或者指责。当年艾尔莎七十二岁,而博尔赫斯离辞世还有三年。事实上,她展现的二人幸福、童话般的婚姻生活和现实相去甚远。不知为何,在描述一些不愉快的事件时,她总是极力摆出好的表情。n
因此,我们有的只是一些片段,其中很多还靠不住。在这段罗曼史的重重迷雾和乱麻中——某一处——就隐藏着无法简化的真相。但是,迄今为止,真相纵然不是无法复原,也还是让人捉摸不定。n
艾尔莎讲述故事时,带着少女般的热情,仿佛它们如预言般重要。按照她的版本,故事开始时,她十七岁,博尔赫斯二十八岁,也就是1927年。(其他版本则说艾尔莎二十岁,而博尔赫斯三十一岁,但我们暂且以艾尔莎的版本为准。) 艾尔莎在拉普拉塔郊区长大。当时,拉普拉塔是一座漂亮的大学城,也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会,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东南方,大约一小时便能到达。n
这所大学以其雄厚的师资、重要的图书馆和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闻名于世。拉普拉塔建于1882年,按照电网规划精心布局,具有纵横交错的大道以及令人赞叹的林地、公园和公共建筑。艾尔莎回忆起这座城市时,颇为动情地说:“它美丽漂亮,菩提树香飘四溢,让人永不能忘。” 据艾尔莎描述,她当时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性”。一天,她受杰出学者和文学大家贝德罗·恩里克斯.乌雷尼亚(Pedro Henriquez Urena)之邀请,去他家喝茶。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些年轻作家也收到了邀请,其中就有——命中注定的——博尔赫斯。艾尔莎说道:“之所以说是命中注定,是因为我一开始并不想接受邀请。我当时已经和别人有约了,而我不想爽约。”当她到达恩里克斯·乌雷尼亚家时,心情很糟糕,花了很长时间才进入聚会房间。她声称,从小时候开始,每当任何人或者任何事惹自己不开心时,她就会沉默不语。(她提到这个习惯她一直保持至今。)她找了一把扶手椅坐了下来,一言不发。乔治盯着她,同样一言不发。后来,他向艾尔莎承认,自己当时无所适从。艾尔莎则说,自己觉得乔治是一位心地善良、才华横溢、年轻帅气的小伙子,这些话无疑是为了讨好博尔赫斯罢了,因为当她说这些话时,博尔赫斯也在场。如果二人次见面时都沉默不语,她根本不可能断定博尔赫斯很友善或者是一个文学天才。至于外表,博尔赫斯二十多岁时其貌不扬,还戴着厚厚的眼镜,眼睛被极度放大,右眼皮也耷拉着。后来,博尔赫斯开始增肥,并蓄了胡子。在这期间,他在异性面前都会异常紧张。艾尔莎当天则很沮丧,因为她不得不放弃了与另外一位男士的约会。但是,如果艾尔莎说的话中还有什么事实的话,那就是当天俩人是对彼此感觉到了什么,因为她提到二人随后在拉普拉塔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共同度过了很多愉快的下午,还给出了二人常去的几家茶馆的名字。n
……
序言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小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博尔赫斯的不幸婚姻》这本书。当时,书名就一下子抓住了我。博尔赫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疏离又充满智慧的光晕,而“不幸婚姻”则像是为这位文学巨匠增添了一抹人性的、甚至略带悲情的色彩。我本身就对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情有独钟,他的那些充满迷宫、镜像、哲学思辨的文字,总是能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没有犹豫就买下了它。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从封面、排版和作者介绍上,我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手中握着的不止是一本书,更是一段值得探索的文学秘境。我很好奇,这位以“我”的身份出现在作品中的叙述者,他所描述的“不幸婚姻”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是现实的困境,还是他内心深处的某种象征?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不会像他的小说那样直接探讨宇宙的奥秘或者时间的无限,而是会更加聚焦于情感,聚焦于人与人之间那种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博尔赫斯的作品往往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性,所以我期待这本书也能从婚姻这个个体经验出发,折射出更广阔的人生哲理。
评分读完《博尔赫斯的不幸婚姻》,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精神跋涉。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与其说是一种感官上的刺激,不如说是一种智识上的震撼。作者并非像一些传记作家那样,罗列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是以一种博尔赫斯式的、高度凝练的笔触,剖析了婚姻这种人类最基本的关系中,那些潜藏的、甚至是难以言喻的张力。书中的语言,如同他一贯的风格,精炼、精准,每一个词语都像经过了反复的打磨,散发着冷峻的光芒。我尤其被书中对于“误解”与“错过”的描绘所打动。作者并非简单地将某一方塑造成受害者,而是深刻地展现了婚姻中双方是如何在彼此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中,一步步走向疏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在作者的笔下,却被放大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反复咀嚼书中对于“寂寞”的描绘,那种身处伴侣身边却感受到万丈深渊般的孤独,让我不禁联想到自身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婚姻的“不幸”并非总是戏剧性的冲突,更多的时候,它是悄无声息的侵蚀,是爱意在日常消磨中的逐渐褪色。
评分对于《博尔赫斯的不幸婚姻》,我最初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种充满惊喜的探索。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预设任何关于“不幸”的定义,而是带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书中的叙述,没有那种直白的情感宣泄,更多的是一种内敛的、充满哲思的表达。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婚姻”这个概念,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关系,而是将其看作是一个个体在另一个个体生命中的存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可能性的纠缠。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解决”婚姻中的不幸,而是更倾向于去“呈现”它,去揭示它之所以成为“不幸”的内在逻辑。那些博尔赫斯式的意象,在本书中虽然不像他的短篇小说那样密集,但却以一种更加含蓄的方式,渗透在字里行间,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我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婚姻的故事,更像是在通过这个故事,去探讨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脆弱、渴望与困境。它让我思考,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下,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波涛。
评分拿到《博尔赫斯的不幸婚姻》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惊奇,随后便是浓厚的兴趣。我对博尔赫斯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他的奇诡想象和深邃哲学上,比如那些关于无限的图书馆、时间的循环、镜子中的另一个自我等等。所以,当看到“不幸婚姻”这个词与博尔赫斯联系在一起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和好奇。我一直在思考,在博尔赫斯那充斥着拉丁语、古老神话和复杂隐喻的内心世界里,他的婚姻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素而又带有某种古典的韵味,让我联想到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那些古籍和羊皮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博尔赫斯更为私密的情感空间,去了解这位文学巨匠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困境时,会展现出怎样的脆弱与挣扎。我相信,即使是在描写“不幸婚姻”这样看似“世俗”的主题时,博尔赫斯式的智慧和洞察力也必然会贯穿其中,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情感回忆录,更可能是一次对人类情感本质的深刻探索。
评分《博尔赫斯的不幸婚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复杂而又微妙的。它不像我曾经读过的那些关于婚姻的书籍,上来就分析问题、给出建议,而是以一种更加诗意、更加写意的方式,缓缓地铺陈开来。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去批判谁对谁错,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者的视角,描绘了婚姻中那些被忽视的细节,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最终导致关系裂痕的微小瞬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沉默”的描绘。很多时候,婚姻中的不幸并非源于激烈的争吵,而是源于无声的隔阂,源于那些本该说出口却最终未能说出口的话语,以及那些本该被理解却被忽略的感受。博尔赫斯式的精准语言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便是在描绘情感的迷惘与痛苦,也依旧保持着一种克制和疏离的美感,这种美感反而更加凸显了情感的深刻与复杂。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条蜿蜒的河流旁,看着水流缓缓淌过,带走了一些东西,也留下了另一些痕迹,而你无法轻易辨别,哪一部分是河流的本色,哪一部分是被岁月雕琢的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