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對象:
對經濟史、工業發展史、工業文化感興趣者
目錄:
富強求索——工業文化與中國復興
緒論 工業文化與國傢興衰
一、文化的話語權
二、解釋曆史的視角:重返現代化
三、工業文化概觀
四、對曆史方法的說明
第一章 天朝之殤:夕陽帝國與日不落帝國
一、男耕女織,絲路繁忙
二、被遺忘的寶船
三、瓷器與槍炮:兩個帝國的對決
第二章 自強不息:中國工業文化之發軔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二、江南長興:製器與格緻
三、大辯論:章句之學與韆年變局
第三章 知恥後勇:儒士們的實業救國
一、盛世危言呼商戰
二、“忍侮濛譏”的狀元張謇
三、張之洞的鋼鐵雄心
第四章 市場精神:中國工業的短暫春天
一、“不外吃、著兩門為最妥”
二、步入共和與“中國的機會”
三、科學管理:穆藕初的工業夢
第五章 子夜寒星:披荊斬棘的工業文化
一、大辯論:以農立國還是以工立國?
二、紀律重構:車間文化的變革
三、篤信科學的範旭東
第六章 救亡:對抗日寇的工業騎士們
一、理工生們:工程師報國
二、公、誠、拼:資源委員會精神
三、盧作孚:為己?為人!
第七章 邁嚮工業國:新時代的來臨
一、新中國的藍圖:“變農業國為工業國”
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裏”
四、鞍鋼憲法:社會主義的管理創新
第八章 火紅的工業年代:鐵人與三綫
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二、鐵人精神:工業學大慶
三、三綫精神:“備戰備荒為人民”
第九章 復興序幕:重新成為世界工廠
一、 “我從來不走迴頭路”
二、世界工廠與文化定價權
三、喧囂與騷動:馬桶蓋的奇幻漂流
四、並非尾聲:進擊的工業黨
結論 作為創造意誌的工業文化
一、富強:一種普世價值
二、兩百年麵對兩韆年的文化調適
三、創造意誌與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附錄:工業文化的初步理論探討:以福州船政局為例
內容介紹:
中國自近代以來的工業化徵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偉大文明在現代世界中的復興之路,是仁人誌士對於國傢富強的不懈求索。在工業發展的物質軀殼之下,工業文明的精神內核逐漸生成,並賦予工業發展以勃勃生氣,這一內核就是工業文化。本書將梳理近代中國的奮鬥曆程,以工業文化的創生與成長作為中心視角,描繪中國工業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並以個案研究的方法,討論瞭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大變革背景下,不斷變化的文化價值導嚮,尤其是工業文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並探討瞭中國工業文化的未來。
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作者在字裏行間,都透露齣對中國未來的深切關懷。他沒有簡單地歌頌成就,而是用一種更為審慎和辯證的眼光,去審視工業文化與中國復興之間的關係。他提齣的觀點,常常能夠擊中問題的要害,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復興”這個概念時,所展現齣的多維度視角。他認為,復興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裕,更包含精神上的獨立和文化上的自信。而工業文化,正是承載這些精神內涵的重要載體。書中對於“創新”的論述,更是切閤當下社會發展的需求,他強調創新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和製度上的革新。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寫給中國發展的“行動指南”,它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也提供瞭重要的思想啓示。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將作者的觀點與現實聯係起來,這讓我對我們所處的時代,有瞭更加清晰的認識。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內容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偏重於技術分析或者經濟數據的學術著作,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近代以來工業發展史的“史詩”。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將宏大的國傢敘事,融入到一個個感人的個體故事之中。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那些“無名英雄”的描繪,他們或許沒有顯赫的地位,但他們的辛勤付齣,卻是國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書中關於“工業強國”的論述,讓我對“強國”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強大,更是科技上的領先,製造上的卓越,以及文化上的自信。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數據和圖錶,使得復雜的論述變得清晰易懂。同時,他也非常注重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從曆史事實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讀這本書,我不僅增長瞭知識,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瞭中國人民在追求工業發展過程中的那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作者對於“中國復興”的理解,是如何與“工業文化”緊密聯係起來的。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的強大,不僅僅在於經濟的繁榮,更在於其內在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內核。而作者在這本書中,恰恰就深刻地揭示瞭工業發展如何在精神層麵塑造一個民族。他從曆史的縱深處挖掘,梳理瞭中國在不同發展階段,工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不同時期工業理念的演變。他讓我認識到,工業不僅僅是物質生産的工具,更是技術進步、製度創新和社會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書中對於“大國工匠”的描繪,以及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堅韌不拔、精益求精的品質,讓我深刻理解瞭什麼是真正的“國傢脊梁”。同時,作者也對當下的産業升級和技術創新進行瞭深刻的反思,他提齣的觀點,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曆程,有瞭一個更加宏觀和深刻的理解,也對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嚮,有瞭一些新的思考。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洗禮”。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將“工業文化”這個相對抽象的概念,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人物故事和具體的曆史事件,變得觸手可及。我以前總覺得工業發展是冰冷的機器和數據,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工業背後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情感。他講述瞭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無數的建設者們如何用血汗和智慧,一點點鑄就瞭中國工業的基石。這些故事,雖然年代久遠,但讀起來卻絲毫不顯陳舊,反而充滿瞭穿越時空的生命力。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曆史簡單地還原,而是用現代的視角去解讀這些曆史事件的意義,去探討它們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國民性格和發展模式。他對於“復興”的理解,也並非是簡單的經濟總量增長,而是更加強調一種精神上的迴歸和文化上的自信。書中關於“工匠精神”的論述,更是讓我深有感觸,在當下這個追求快速迭代和“流量”的時代,重拾這種專注、敬業、追求極緻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相當紮實,讀起來有一種沉浸感,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力量感,那種沉穩的色彩搭配,以及抽象的、仿佛在湧動著的綫條,讓我對它內在的內容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當我翻開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開篇就拋齣的幾個宏大命題,它們直接切中瞭當下中國社會發展最核心的議題。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述過程中,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用大量的曆史案例和鮮活的數據作為支撐。比如,他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梳理中國近代以來工業發展的艱難曆程,那些篳路藍縷、自力更生的故事,讀來令人熱血沸騰。同時,作者並沒有迴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他同時也深入剖析瞭這些成就背後可能隱藏的隱憂,以及我們在嚮更高層次邁進時所麵臨的挑戰。這種既肯定成就又審慎反思的態度,讓整本書的論述顯得格外紮實和富有洞察力。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技術自主”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從不同的角度闡述瞭技術在國傢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工業,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國傢精神和發展邏輯的深度解讀,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